我們總以為,小三是婚姻的最大禍害。 其實不然,出軌在所有離婚理由中,僅排倒數(shù)第二。 更多人認為,殺死婚姻的,是“婚內(nèi)孤獨”。 它使得我們原本所說的“七年之癢”,如今三年就已經(jīng)開始“癢”了。 前段時間,一個高中同學找我“訴苦”,說想和老公離婚。 我驚呆了。她老公對她,真的很好!
身邊的朋友都勸她:“你該知足了吧?” 但其實,結(jié)婚 3 年,性生活早已沒有激情,更像例行公事; 下班回家,各刷各的手機,從不分享彼此的內(nèi)容,也不問對方:“你今天過得怎么樣”; 同一張飯桌上,他說的她聽不懂,她說的他不感興趣。 有時候,倆人一天說的話,加起來比和老板說的話,還少。 她不是沒主動找老公聊過。 但他從不跟她吵架,大多數(shù)時候,他會不耐煩地說:“你還要我怎樣?”; 或者,選擇回避:“你說怎樣就怎樣吧”。 她很無奈:“我根本就不是這個意思,為什么你就不明白呢?”。 那一刻,我打了個寒顫。 似乎聽到一遍遍的吶喊聲,卻遲遲得不到回應(yīng)。 她哭了:“我現(xiàn)在跟喪偶沒什么兩樣”“真的快堅持不下去了”。 不回應(yīng)的伴侶,比出軌者更毒。 沒有回應(yīng)的婚姻,孤獨又絕望。 朋友的遭遇,讓我想起很久之前,看過的一部高分電影:《我妻子的一切》。 妻子貞仁與老公斗賢,結(jié)婚 7 年,平淡如水。 有一天,斗賢花錢請了一個花花公子,讓他主動勾引妻子出軌,好讓他順利離婚。 簡直喪心病狂。 可我更想知道,他為什么要這么做? 因為,斗賢覺得,每天下班回家,總會聽到妻子貞仁,不停地嘮叨。 例如,她抱怨丈夫是個“老好人”,不懂拒絕只會讓自己更為難; 她會跟他說鄰居、親戚的各種雞皮蒜毛、家長里短。 他實在很抓狂,太煩了。 他總是在想:“什么時候,我才能擁有自己的空間?”。 卻從不敢跟妻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連吵架都不敢。 只是覺得,離她越遠越好。 于是,他故意安排妻子到電視臺當主播,好讓花花公子進一步接近她。 為了讓妻子更容易上鉤,斗賢還把妻子的生活習慣,一一告訴對方。 卻沒想到,貞仁受到電視臺幾十萬觀眾的歡迎,節(jié)目起死回生。 與此同時,她也的確“出軌”了。 狗血的是,斗賢反而懷念妻子在家里的生活,選擇坦白。 當貞仁知道這是丈夫的陰謀,崩潰了。 斗賢問她:“你是不是對他心動了?”。 貞仁回答:“是的,我承認我心動了。因為他知道我喜歡什么,也認真聽我說的話”。 “他在我的身邊幫助我,我真的很感激。我也能被那樣愛著,對我來說是第一次”。 這兩句話,瞬間擊中了我。 是啊,我不是想讓你賺多少錢,也不是想讓你升多大的官。 而是最簡單的“你能感知到我的情緒,愿意聽我嘮叨”。 為什么很多夫妻婚后越來越孤獨? 因為他們從來沒有真正“共情”過對方。 人本主義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認為,共情是能夠深入對方內(nèi)心,去體驗他的情感和思維。 簡單來說,共情分為情感共情和認知共情。 例如,當我向你表達負面情緒時,你能察覺并感同身受,這是情感共情。 而像貞仁一樣,被他人理解“我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情緒”,這是認知共情。 貞仁自白時說到:
多少人,結(jié)婚 3 年、 5 年,甚至 7 年,都理所當然地以為,我們足夠了解彼此,不用說。 但很多時候,我的情緒沒有被感同身受,你卻覺得“我很煩”; 我這樣的情緒、想法,沒有被理解,你卻簡單粗暴地認為是我在作妖,“你想怎樣就怎樣吧”。 這樣的婚姻,想不孤獨也很難啊。 當然,共情是雙方的。 我看見你的快樂、悲傷、痛苦,我理解你為什么會這么想,為什么會這么做。 你也愿意和我一起,面對婚姻中的問題。 而不是你單方面被理解被滿足了,卻忽視我也有被理解的需求。 很多在婚姻中掙扎的人以為,是因為我嫁錯了人,才導致自己“婚內(nèi)孤獨”。 如果換了幽默風趣、善解人意的伴侶,可能就不孤獨了。 NO。 我們每個人,終其一生,都要面對孤獨。 無論你與誰步入婚姻,你都會孤獨終老。 盡管再完美的伴侶,都無法保證,會時刻看見你、聽見你。 孤獨感,是婚姻的常態(tài)。 可是,為什么有些夫妻,無論結(jié)婚多久,都可以那么恩愛? 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他們懂得如何表達愛。 被譽為“婚姻教皇”的心理學家約翰·戈特曼, 40 年內(nèi)追蹤研究了近 700 對夫妻后,揭露婚姻的殘酷真相: “ 80% 的離異男女認為,他們婚姻的破碎是因為彼此逐漸疏遠,喪失了親密感,或是因為他們感受不到愛與欣賞”。 最近很火的《幸福三重奏》里,不知道你有沒注意到,郎朗與吉娜的一個相處細節(jié)。 有次,郎朗要出席一個晚會,要到夜里 12 點半才回來。 吃過午飯,逛過街后,吉娜回到家里,獨自收拾廚房、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練琴。 獨守空房的滋味,確實不太好受。 當郎朗回家的時候,她第一時間,給他一個擁抱,主動親吻他。 甚至,還不忘對郎朗提前回家的驚喜,進行贊美:“太棒了!”。 吉娜從不吝嗇于,表達對郎朗的贊美:“你怎么那么可愛”、“你的眼睛也這么漂亮”。 贊美,是愛的一種表達形式。 而且,一言不合就主動親對方,給予對方擁抱。 如果換做是你,你會怎么回應(yīng)呢? 或許,盡管你知道他的不易,但還是會忍不住抱怨幾句。 這時候,對方變成了一個情緒垃圾桶。 他不斷在接收你在傾倒的負面情緒。 但是他的感受,并沒有得到很好的共情。 孤獨感油然而生。 而郎朗對吉娜的愛,雖然嘴上不怎么會說,但他總是以行動來表達、回應(yīng)。 有一次,吉娜做了西紅柿雞蛋面給他吃。隔著屏幕,你都感覺到,似乎不太好吃。 但郎朗不僅完全吃完了,而且贊不絕口。 當然,吉娜知道自己做得不好吃,但這份贊美,給予了她極大的溫暖和鼓勵。 這就是情感的雙向流動。 它能給你和對方帶來一種安全感。你知道,無論怎樣,都有 TA 在背后愛你、支持你。 盡管有時候會感到孤獨,那只是一個階段的感受,而不是我的婚姻造成的。 這樣一來,也不會影響自己對婚姻的評價。 經(jīng)常向?qū)Ψ奖磉_愛,帶來的感受正如吉娜那樣:“給我溫暖的家的感覺”。 我們都知道夫妻溝通是有多重要。 但,很多夫妻一提起另一半,都直搖頭:“和 TA 溝通不了,雞同鴨講”。 真的溝通不了嗎? 或許,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你沒辦法按照我的方式去溝通”。 很多夫妻在溝通時,不是平等交流,而是“被迫妥協(xié)”:
然而,做出妥協(xié)的一方,會很不甘心:“憑什么呢?”。 于是, TA 寧愿沉默、回避,或者根本不想和你溝通,以此換來短暫的家庭安寧。 而你,又再次陷入孤獨之中。 所以,不要太強勢,也不要太“霸道”。積極、善意的溝通,對你產(chǎn)生共情,有著極大的好處。 此時,雙方都站在對方的角度想一想,共情一下 TA :
哪怕給對方一個擁抱,一句“對不起”,都是消除孤獨感的,強有力的支撐。 因為,我們的感受,終于被看見、被理解。 而我,也不必強迫自己妥協(xié),或者說,就算妥協(xié),也是心甘情愿。 況且,比起共情,更重要的前提是,如果你的伴侶,向你求助,請不要忽視 TA 。 你不知道, TA 得鼓起多大的勇氣,才和你說出自己的孤獨。 電影《世界上最偉大的父親》中有這樣一段臺詞:
愿我的一點綿薄之力,拉近你們心與心的距離。 世界和我愛著你。 ![]() 數(shù)據(jù)來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