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國 趙國,公元前403年——公元前222年,春秋戰(zhàn)國時期諸侯國,戰(zhàn)國七雄之一。 國君嬴姓趙氏,為商朝名臣飛廉(蜚廉)次子季勝之后,原為趙侯。 后世趙衰隨重耳逃亡十九年,重耳返國為晉文公,趙衰任國政。 后趙烈侯六年(前403年),韓、趙、魏正式三家分晉,周威烈王始命趙烈侯趙籍為侯。 至趙武靈王(前325年—前299年)始稱王。 公元前222年,滅于秦國。 趙國,東北與東胡和燕國接界,東與中山及齊國接界,南與衛(wèi)、魏、韓三國交錯接界,北與樓煩、林胡接界,西與韓、魏兩國交錯接界。 趙國幾易國都,始在晉陽(今山西太原),公元前425年遷中牟(今河南鶴壁),公元前386年趙敬侯遷到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qū)),前372年趙成侯立邢為信都(今河北省邢臺市橋東區(qū)),為趙國別都。 ★趙國貨幣 戰(zhàn)國時期,趙國流通的貨幣,以布幣為主,兼有刀幣和圜錢。 布幣:早期布幣有二釿、一釿及半釿三種,幣面標明釿數(shù),二釿的布幣重約20--30克;一釿的布幣重約12--17克,半釿的布幣重約6--9克。晚期布幣則只有一釿、半釿兩種,面且晚期布的幣面銘文多不紀重,僅某些半釿布幣有銘文“半”字。 布幣的形制,以尖足大布、尖足小布及方足布為主。 先秦尖足布平州 先秦尖足布茲氏半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刀幣:趙國因與燕、齊接壤,在燕、齊的影響下,也鑄造了刀幣。開始鑄造的是明刀。后來,趙國又鑄造了“直刀”,刀身相對平直。 罕見戰(zhàn)國趙直刀白人背圈形符號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先秦·直刀·白人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圜錢:前面我們講過,圜錢在秦國鑄行。趙國受秦的影響,在藺與離石地方也鑄行圜錢。在藺地和離石所鑄圜錢形制和大小均相同,直徑約3。5厘米,圓形圓孔,但有外廓,顯示出趙幣的特色。 趙國圜錢比較少見,市場價格也較高,我們看看先秦的垣字圜錢。 先秦垣字圜錢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先秦 垣字圜錢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先秦 垣字圜錢(大樣)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三孔布:趙國晚期,還鑄行一種圓肩圓足有孔的布幣,圓孔位于頸部及兩足,故又稱“三孔幣”。三孔布的背面為紀重,而且是采用秦國的重量單位,大者曰“兩”,小者曰“十二朱”。從三孔布所紀的地名看,多位于趙國的東半部。 錢幣收藏,重在樂趣,也不必過度追逐名譽品,一則真品少,仿品多;二則真品市場價格高,各位藏友還是要量力而行,更多地注重歷史文化、鑒賞能力的沉淀與提升,一家之言,供藏友參考。 |
|
來自: 天賜閣guwan > 《古幣雜論(粵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