臥龍(12) 注:本文作者 實為名將群友孫教授(網(wǎng)名sunnyshine)。只因公眾號最新版本的原因,頂部作者顯示的是我,特此申明 周瑜郁悶而死時,諸葛亮的境遇也不算好。 周瑜死的很郁悶,此時的諸葛亮境遇也不算好。 諸葛亮和劉備如魚得水的感情也有裂痕。因為他們之前出現(xiàn)了第三者——龐統(tǒng)。 龐統(tǒng),字士元,荊州南陽郡襄陽人,本是周瑜南郡太守賬下的功曹,甚至負責把周瑜的棺材運回吳地安葬,此后劉備做了荊州牧,本來安排龐統(tǒng)做了耒陽縣令,結果龐統(tǒng)不怎么管事,直接被劉備撤職。后來,魯肅看不過去了,跟劉備推薦: “龐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處治中、別駕之任,始當展其驥足耳”(《三國志·龐統(tǒng)傳》) 意思是說人家龐統(tǒng)適合在省委里面干,不能當縣長用。諸葛亮作為劉備的組織部長也來推薦龐統(tǒng),劉備和龐統(tǒng)一見面就很投機,史書謂之“大器之”,于是劉備手下又多了一個軍師中郎將。 圖:龐統(tǒng)(新三國) 龐統(tǒng)和劉備的關系很快就超過了諸葛亮。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備得到蜀中張松、法正的幫助決定攻取益州,他帶在身邊的軍師中郎將,不是諸葛亮而是龐統(tǒng)。 更能說明龐統(tǒng)與劉備關系的是在攻取益州之役中,奪下涪城后的一場宴會。酒席上,劉備可謂得意忘形,對龐統(tǒng)說“今日之會,可謂樂矣?!薄裉爝@酒喝得痛快吧! 龐統(tǒng)回了劉備一句:“伐人之國而以為歡,非仁者之兵也。”——你把打人和戰(zhàn)爭當成快樂,這不是一個仁義的做法啊!話說得在白一點,你這就是一副小人得志的臭嘴臉! 劉備一下就火了:“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當,宜速起出!”——照你的說法,武王伐紂也不是仁義之兵嘛?你說得不對啊,應該站起來出去。說得再不文明一點就是:你小子給我滾! 龐統(tǒng)臉皮也厚,站起來就走出去。過了一會劉備酒醒了一點,有點后悔,把龐統(tǒng)又請了回來。龐統(tǒng)回到位置上也不謝罪,照樣吃喝,一點異樣的表情都沒有。 最后劉備憋不住了,主動湊上去又問了一句:“向者之論,阿誰為失?”——剛才咱倆誰錯??? 龐統(tǒng)大大咧咧回了句:“君臣俱失?!薄加绣e。 劉備十分開心,史稱:先主大笑,宴樂如初。 大笑這種表情流露在劉備顛沛流離的一生中是不多見的,這種表情更是從來沒有在諸葛亮面前流露過。劉備在諸葛亮要他取下襄陽時給的一句回應是“吾不忍也”。這話半真半假,不能說錯但總讓人覺得隔著點什么。用現(xiàn)代人的話說就是劉備在諸葛亮面前有點“裝”。但是劉備在龐統(tǒng)面前則不用裝,想罵的時候直接叫“滾”,龐統(tǒng)也是聽話,叫滾就滾,一會還可以再滾回來,滾回來一起喝酒劉備還會大笑。在劉備心里龐統(tǒng)、諸葛亮誰親誰疏應該是有桿秤的。 圖:劉備與龐統(tǒng)(老三國) 不過好在龐統(tǒng)這個影響諸葛亮劉備君臣感情的“小三”,攻打雒城的死后中箭身亡,死時年僅36歲;但緊接著劉備身邊又出現(xiàn)了另一個嚴重影響“如魚得水”感情的“小四”——法正。 法正,字孝直,雍州扶風郡郿縣人,早年隨劉璋入蜀,屬于劉璋東州集團中不得志的一員。張松獻地圖給劉備,邀其入蜀,派出去接劉備的使者就是法正。后來這兩個人沆瀣一氣,里應外合挖劉璋墻角,結果張松事發(fā)被殺,法正在劉備軍中躲過一劫,龐統(tǒng)死后陪在劉備身邊參贊軍機。后來劉備進攻漢中,法正隨軍謀劃,幫助劉備大破夏侯淵,奪取漢中之敵立下大功。 圖:劉備與法正(三國殺) 漢中戰(zhàn)役時,又一次劉備形勢不妙,應該撤退,但不知道劉備那天犯了什么軸,逃了一輩子這次就是不肯退,旁邊的人眼看曹操的箭射過來危險異常,沒一個敢勸的。只有法正挺身走到劉備身前,把劉備擋在自己背后。這種戰(zhàn)斗中的故事讓劉備挺感動。而且說明一個問題,法正的話,無論如何劉備是會聽的。 劉備是發(fā)自內心喜歡龐統(tǒng)和法正,這兩個人死后劉備都給予了謚號,龐統(tǒng)的謚號是“靖侯”,法正的謚號是“翼侯”。要知道關羽、張飛在劉備時代都沒有謚號,他們的謚號要等到幾十年后劉禪來追謚。而給予謚號在東漢時代那是對一個人最高的尊重??梢娺@兩個人在劉備心目中地位之高,可以超過關羽、張飛甚至諸葛亮。那么劉備為什么那么看重這兩個人呢? 如果說諸葛亮的“隆中對”給劉備指明了奮斗方向,讓劉備人生有了目標的話,那么龐統(tǒng)和法正就是順著這個目標把劉備帶上成功巔峰的一對翅膀。他們身上有曹操手下郭嘉的影子,都是“才策謀略,世之奇士”(《三國志 郭嘉傳》)也! 龐統(tǒng)在劉備入蜀的時候為劉備定下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劉備依計而行,龐統(tǒng)雖亡,但益州落入劉備之手。法正為劉備定計取漢中,劉備照計而行,生平第一次打敗宿敵曹操。就連曹操都說“吾故知玄德不辦有此,必為人所教也?!保ā度龂尽しㄕ齻鳌罚┻@兩個人一來就幫劉備打開了局面,諸葛亮自己看得最清楚。所以后來法正在劉備手下?lián)问窨ぬ?,在成都對仇人睚眥必報的時候,諸葛亮的態(tài)度是默許。別人告狀到他這里,素來講求法治的諸葛亮說出了實情:“法孝直為之輔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復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三國志·法正傳》)劉備有今天都靠了他,哪里敢處罰他啊,讓他不愉快都不敢。 圖:諸葛亮與法正(老三國) 諸葛亮對法正的態(tài)度是“雖好尚不同,以公義相取”。而且諸葛亮自己也“每奇正智術”(《三國志·法正傳》)。這從另一個側面說明劉備和諸葛亮的關系是尷尬的,因為劉備和法正關系這么好,必然好尚相同,可以玩到一起去的才是真正的自己人啊,諸葛亮玩不到一起去,那就只能公義相取,公事公辦。所以劉備在諸葛亮面前從來都是一本正經(jīng),在龐統(tǒng)法正面前才會嘻嘻哈哈。 更重要的是,如果拋開《三國演義》認真看《三國志》,你會驚奇的發(fā)現(xiàn)劉備對諸葛亮的話幾乎是從來都不聽。 一次是在襄陽城下,諸葛亮勸劉備攻劉琮,劉備說“吾不忍也”。(《三國志·先主傳》)赤壁之戰(zhàn)后,劉備要去東吳結婚,“孔明諫孤莫行”(《三國志·龐統(tǒng)傳》),結果劉備還是去了。如果說這些事情還是大事的話,那么就連一些小事劉備也不聽諸葛亮的。比如,劉備自稱漢中王以后,要封關羽為前將軍,馬超為左將軍,張飛為右將軍,黃忠為后將軍。諸葛亮提醒劉備:“關遙聞之,恐必不悅,得無不可乎?”結果劉備根本不當回事,回了一句:“吾自當解之。”(《三國志·黃忠傳》)就派費詩把這件事給辦了。 如果把蜀漢當做一個家的話,劉備把諸葛亮當成自己的“正室妻子”,道德高尚、勤儉持家、還不嫉妒“小三、小四”得寵,所以對諸葛亮是親之敬之,卻又敬而遠之;相反對于龐統(tǒng)、法正則是得寵的“小三、小四”,大膽籌劃,道德敗壞,但是智謀無雙,所以對他們是打之罵之,而又親之愛之。 圖:諸葛亮與龐統(tǒng)(老三國) 其實劉備對諸葛亮的定位很明確,早在荊州時期,諸葛亮的職位就是軍師中郎將,任務是“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保ā度龂尽ぶT葛亮傳》)奪取益州后,諸葛亮由軍師中郎將升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任務依然沒變——“鎮(zhèn)守成都,足食足兵”。也就是說劉備時代的諸葛亮相當于曹操麾下的荀彧,負責戰(zhàn)略規(guī)劃、統(tǒng)一籌劃后勤事宜以及向劉備推薦人才等工作。至于具體的戰(zhàn)役籌劃,臨陣作戰(zhàn),以及高級官員的委任權,劉備是從來都捏在自己手里的。 等到劉備稱帝以后,任命諸葛亮為丞相,尚書令卻是法正。這就意味著在劉備時代,諸葛亮雖然有參與中樞的錄尚書事之權,但是并沒有決策權,劉備的重要決策會通過尚書令法正頒布,諸葛亮作為丞相只能有行政執(zhí)行權。所以當關羽失荊州,劉備決定和孫權翻臉之時,諸葛亮沒有勸說劉備的意思,反而說了一句:“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復東行,必不傾危矣?!保ā度龂尽しㄕ齻鳌罚┰捓镌捦舛纪赋觥罢摇睂Α靶℃钡募刀剩蛯Α袄蠣敗陛p輕的不滿。 但是諸葛亮已經(jīng)沒時間也沒必要不滿了,因為法正很快就死了,公元220年是三國群雄大謝幕的一年,這一年,法正也死了,年僅45歲。而沒過兩年,劉備又從猇亭大敗而歸,躺在白帝城一病不起。見他們一起創(chuàng)立的家業(yè)正遭受滅頂之災,諸葛亮忙急匆匆的趕往白帝城,去接受劉備給予他的蜀漢帝國執(zhí)刀人的角色。 PS:見慣了天涯的熱鬧,實在受不了公眾號的冷清,現(xiàn)在決定鼓勵大家一下,從今天開始,每個月我會精選兩條精彩留言,贈送《千古名將英雄夢》實體書簽名版一套,希望大家踴躍上墻,讓我看到你們…… 歡迎來稿,為《千古名將英雄夢》拾遺補缺,莫要遺珠了名將風流 關注中國戰(zhàn)爭史,關注烈烈名將中國魂 《千古名將英雄夢》東漢篇尋實力紙媒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