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而言之,從李善長來看,是他長于謀人,拙于謀己。從朱元璋來看,兔死狗烹是鞏固皇權(quán)專制的一個手段。 李善長,字百室,濠州人,少讀書有智謀,投奔朱元璋后提出了“廣積糧,高筑墻,緩稱王”的戰(zhàn)略思想,使朱元璋在明末群雄中迅速站穩(wěn)腳跟,他在朱元璋掃平天下時負責出謀劃策及糧草供應(yīng),被朱元璋稱為“在世蕭何”,洪武朝建立后,受封韓國公,官拜左丞相,居百官之首。 自朱元璋任大元帥后,李善長便一直主持日常政務(wù)工作,他善用人才,明習故事,調(diào)兵轉(zhuǎn)餉猶如臂指,統(tǒng)一幣制,立鹽茶法,制定官制等等,說其是洪武第一功臣也不為過。 洪武十三年(1380年),李善長推舉的丞相胡惟庸因“擅權(quán)植黨”被誅,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胡惟庸案”的性質(zhì)變成了謀反大案,李善長因受胡案牽連被定成謀反大罪,就連他那“免死金牌”都救不了他,最終全家七十多口人除了駙馬李棋免死外,其他人皆被斬,一代功臣就此落下帷幕。 要想了解李善長被殺的起因,必須要了解“胡惟庸案”。胡惟庸,濠州人,淮西集團骨干成員,李善長隱退時推舉出的淮西集團的代言人,洪武三年(1370年),由李善長提攜拜參知政事,不久代汪廣洋為中書左丞,后拜右丞相,繼而為左丞相,由于他逢迎有術(shù),又兼朱元璋的故意放縱,故為獨相七年之久。此人一副小人嘴臉,但又膽大包天。朱元璋在征求劉伯溫胡惟庸為相時,劉伯溫對他做了準確的評價:“譬之駕,懼其僨轅也”,就是說他為相,好比劣馬駕車,會翻車壞事,此事被胡惟庸得知,從此對劉伯溫暗恨不已。徐達曾將他的劣跡奏于皇帝,胡惟庸居然企圖加害徐達。 但令人費解的是,盡管胡惟庸貪污納賄,排除異己,甚至不經(jīng)朱元璋就處決犯人,控制官員升遷等等,朱元璋卻對此無任何表示,這是很不尋常的,對于朱元璋這種不同尋常的行為,我們基本可以確定,朱元璋在策劃一個陰謀。 隨著胡惟庸七年來的獨斷專行,頓時使相權(quán)與皇權(quán)的沖突達到了明朗化,朱元璋似乎在忍無可忍之下對其進行了剪除。洪武十三年正月,涂節(jié)密告胡惟庸陰謀,朱元璋將其與一眾黨羽處死。在其死后,更是挖掘出“通倭”“通虜”大案,株連進一步擴大,直到洪武二十三年,“胡惟庸案”被定性為“謀反”,丁斌告發(fā)李存義(李善長弟)曾串通胡惟庸謀反,李存義父子受刑后又攀出是李善長指示,于是朱元璋賜李善長自盡,吉安侯陸仲亨、延安侯唐勝宗等功臣一并三萬余人被誅殺,“胡惟庸案”才堪堪告一段落。 是自取惡果還是兔死狗烹?胡惟庸被殺五天后,中書省被永久廢除,為此,朱元璋下了一道嚴令。 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若有敢奏請設(shè)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將犯人凌遲,全家處死。 凌遲之罪在當時只用于謀反大罪,以此看來,奏立丞相與謀反無異,在他的眼里,視丞相如大敵,何至于此! 那么,朱元璋為何要殺已是暮年的李善長呢? 從朱元璋來看。廢除丞相,杜絕權(quán)臣,以正綱紀。朱元璋把元朝滅亡的原因歸結(jié)為皇帝疏于政務(wù)而大權(quán)旁落,朝臣擅權(quán)以致天下大亂。他對李善長、劉伯溫等人說: “元氏昏亂,綱紀不立,主荒臣專,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渙散,遂致天下騷亂?!?/blockquot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