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蘇晚報》 2019-12-08 錢宇澄 一 蘇州自范仲淹創(chuàng)立府學以來,文風日盛、文教漸興,社學、書院、縣學、府學等科舉教育體系日漸成熟,為明清兩代吳地文化的繁榮奠定了社會基礎,更為蘇州狀元成為罕有的地方“土特產(chǎn)”埋下了文化的基因。 讀書、藏書、寫書、刻書成了蘇州讀書人詩書傳家的崇高信仰。 蘇州歷史上文人多,自然藏書樓也多,《蘇州市志》中提到,明代之前藏書萬卷的藏書家就有陸龜蒙、朱長文、葉夢得等十多位。明清以來,蘇州的私人藏書樓更如雨后春筍般在吳地豐厚文化的滋養(yǎng)下遍地發(fā)芽,如沈周的有竹居、徐澄的望洋書堂、毛晉的汲古閣、瞿墉的鐵琴銅劍樓、潘祖蔭的滂喜齋、顧文彬的過云樓、吳云的二百蘭亭齋、沈秉成的鰈硯廬等,藏書豐碩,且大多以珍藏古籍善本為多。文人們往往會在自家收藏的古籍上銘以藏書章,以表明主人的身份。這些藏書樓雖深藏內(nèi)院,但所藏書籍也會在一定范圍內(nèi)交流抄錄,甚至還有一些也曾對士子們開放借閱。蘇州清代著名藏書家張海鵬的“藏書不如讀書,讀書不如刻書,讀書只以為己,刻書可以澤人”的主張,代表了很大一部分蘇州藏書家藏書致用共享的原則。然而,藏書收集難,護書更難。到了清末,由于西學東漸、科舉制度退出舞臺以及戰(zhàn)亂等不穩(wěn)定因素的多重影響,蘇州私人藏書樓由興盛轉向消退,新式公共圖書館的誕生呼之欲出。 二 1912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南京臨時政府成立,蔡元培擔任了教育總長,他提出了教育除學校以外,第一就是圖書館的全新理念,并大力推行公共圖書館在社會的普及。 蘇州最早提出要建新式公共圖書館的是張一麐,他在清末民初即多次上書建議在蘇州建立 圖 書館,后因種種原因未 能 如愿。其實,早在光緒二十 二 年(1907),江蘇省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就在南京誕生了,由時任兩江總督端方在原惜陰書舍的基礎上建立,最初名為江南圖書館,至1913年7月更名為江蘇省立圖書館。 同樣在1913年,隨著公共教育思想影響力日益擴大,蘇州的地方士紳再次上書請求設立圖書館。在當時江蘇民政負責人韓國鈞的支持下,在蘇州建立江蘇省立第二圖書館的建議得到批準,并由沈子良于1914年4月開始籌備。當年9月,江蘇省立第二圖書館(即蘇州市圖書館的前身)在葑溪畔的可園內(nèi)正式誕生。這座圖書館不僅僅是蘇州的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也是江蘇在辛亥革命后誕生的最早一批圖書館之一。 在可園內(nèi)成立的江蘇省立第二圖書館,是以在正誼書院舊址上復建的學古堂內(nèi)原建筑為館舍基礎,其藏書主要來源于舊址上的原學古堂、存古學堂的藏書,以及合并過來的江蘇官書局內(nèi)的藏書、拓片。 學古堂是光緒十四年(1888)由江蘇布政使黃彭年在原正誼書院舊址建成,將在咸同戰(zhàn)火中俱毀的書院建筑及可園加以修復,內(nèi)有藏書樓名“博約”,兼祀鄭玄、朱熹,樓中有藏書約8萬卷。當時除了向堂內(nèi)學生開放外,藏書樓也向社會開放閱覽。學古堂于光緒三十四年改名為存古學堂,后隨著科舉廢除,此處又被用于預科學堂和提學使署。 圖書館建立后,首任館長是負責籌備的沈子良,館內(nèi)設有編目股、管理股、事務股和印行股。建館之初,館藏書籍以國學類為主,建館時約有藏書七萬余卷,二萬六千余冊。至1931年,據(jù)《中國省市圖書館概況(1919-1949)》載,該館藏書總數(shù)為10528種,87060冊。其中,善本書1247種,17850冊;普通圖書7542種,57185冊;兒童圖書392種,1806冊;出借圖書642種,3001冊;另有雜志、報紙200余種,數(shù)千冊。館內(nèi)還有原江蘇省官書局歸入的國學版刻188種,74086片。 三 此時的圖書館不僅有藏書、借書、調(diào)閱等功能,還有印行刊物,發(fā)售圖書的功能,特別是1935年蔣吟秋任館長后,出版發(fā)行了如《滄浪亭新志》《黃陶樓年譜》等書籍。一時,可園成為當時蘇州的文化交流中心,地方士紳及寓居蘇州的文化名人,時常光顧可園,并在可園內(nèi)舉辦了眾多的文化活動。 那時的可園內(nèi)存有號稱“江南第一枝”的百年鐵骨紅梅,據(jù)傳為學古堂遺物,可園內(nèi)還另植有各類梅花百余株。1936年,可園舉辦了梅花展,不僅展出各色造型梅花盆景,還結合其特有文化底蘊展出了梅花相關的書畫、兒童畫梅等,在蘇的張默君、湯國梨等賞梅唱和,文化名士張大千、吳子深、吳湖帆等也曾在此賞梅雅集。 1937年2月,轟動一時、規(guī)??涨暗膮侵形墨I展覽會在可園內(nèi)舉行,這是繼浙江文獻展覽會后,近代公共圖書館第二次舉行旨在展示當?shù)匚幕滋N的展覽會。雖叫文獻展覽會,實則是文玩字畫等文物博覽展,如此大規(guī)模的文物展示在蘇州歷史上還是首次。據(jù)《江蘇省志·文物志》記載,此次展覽陳列出4159件展品,除少數(shù)為圖書館所藏,絕大多數(shù)為蘇州士紳的藏品,展品中有三代銅器、宋元古籍、宋元明清名畫書畫精品,以及竹、木、牙、玉雕精品擺件。其多、其精均屬當時國內(nèi)罕見。這次展覽的總負責是當時的圖書館館長蔣吟秋,張善孖、吳湖帆、顧公雄等是書畫負責人,鄧邦述、葉恭綽和潘景邦是圖書典籍負責人,李根源、徐乃昌是金石拓片負責人,金松岑、湯國梨等是史料方面的負責人,葉楚傖和柳亞子是鑒審委員,這些名人每位都是大家,所以經(jīng)他們挑選的展品必是精品無疑。 據(jù)時人記載,剛開幕時任人參觀,雖然展覽期間陰雨連綿,來者也是絡繹不絕,到天晴時來的人實在太多,竟然將鐵門擠壞了,所以只能改售入場券,每位一角,作為愛國捐。 由于不久后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蔣吟秋帶領館員展開了八年艱苦卓絕的護書運動,將館中48箱1600多種兩萬余冊古籍善本運至太湖邊東山珍藏。要知道當時位于現(xiàn)蘇州公園內(nèi)的吳縣圖書館,就因日寇的轟炸夷為了平地,館藏典籍毀之一炬??上攵@些被精心守護下來的古籍是何等至珍至貴,這些歷經(jīng)磨難的古籍最終成為了今天蘇州圖書館的鎮(zhèn)館之寶。 抗戰(zhàn)勝利后,藏書移回,可園內(nèi)的圖書館繼續(xù)開放。當時進圖書館只需在門口傳達室上簽名登記即可,閱報室設在四面廳挹清堂內(nèi),濯纓處是兒童閱覽室,成人閱覽室設在博約樓,借閱書籍須先查目錄卡后填寫書單,由管理員入庫取書,并且有相應的閱覽規(guī)則。 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隨著蘇州圖書館的遷出,可園先后由蘇南工專、蘇州醫(yī)學院使用,可園作為圖書館的歷史告一段落。 |
|
來自: 蘇迷 > 《書店、影院、戲院、畫廊、俱樂部、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