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的送別詩我們見識過許多了,唐朝詩人們的送別詩大部分都是經(jīng)典,比如王維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guān)無故人'、李白的'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還有高適的'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等等。到了宋朝,送別詩詞依舊是人們慣常寫作的題材,也出現(xiàn)了許多名篇,除詩歌之外,自然也包括詞,例如蘇軾的這首《臨江仙 送錢穆父》。 從詩題可以看出,蘇軾送別的人是錢穆父,那么,這個錢穆父是何許人也呢?錢穆父本名叫錢勰,字穆父,據(jù)說是吳越武肅王六世孫,《宋史》里有《錢勰傳》:'勰字穆父,彥遠(yuǎn)之子也'。 元祐四年,蘇軾任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在這里,蘇軾過了一段十分愜意的生活。元祐六年的春天,老友錢穆父自越州(今浙江紹興)調(diào)任到瀛洲(今河北河間),途徑杭州,這一年,也是蘇軾結(jié)束杭州的舒適生活,被召回朝的一年。兩人就這樣在杭州重逢了,但相聚的時間總是很短暫,因為路途遙遠(yuǎn),錢穆父很快就辭行了,蘇軾送別這位老友時,有感而發(fā),遂寫了這首以《臨江仙》為詞牌的送別詞。
自從兩人在京城分別之后,已經(jīng)過了三年,這三年間錢穆父奔走在京城與吳越之間,現(xiàn)在又赴瀛洲,可謂是踏盡天涯,輾轉(zhuǎn)人世間。但兩人再次相逢一笑時,蘇軾說這感覺依然像春天般溫暖。錢勰心境平和,如古井水般不起波瀾,其高風(fēng)亮節(jié)的品質(zhì)就如秋天的竹竿般,此處可見蘇軾對老友極高的贊揚了。 錢勰因為要趕路,所以連夜揚帆啟程,這讓蘇軾感到無比惆悵,送行的時候云色微茫月光淡淡。但蘇軾轉(zhuǎn)頭卻說陪酒的歌妓不用沖著酒杯唱得太凄婉,因為人生在世就如同住旅館一般,蘇軾自己也是那個住在其中的旅行者。 該詞的上闕是寫蘇軾和錢勰久別重逢時的場景,兩人雖一別三年,可再見面時依然能夠把酒言歡,給彼此溫暖,這大概才是真正的朋友吧。知己好友之間,就應(yīng)是這樣,哪怕相隔萬里,哪怕多年不見,也不曾聯(lián)系,但重新相見之時,只相視一笑就能將彼此之間的隔閡消融,談天說地之間,你依然是可以和我嬉戲玩笑的那個人,仿若那分別的幾年只是過眼云煙,真正的友情是不會被時間打敗的。 詩中說錢勰是'天涯踏盡紅塵'之后,依舊是平靜如古井之水,同竹一般高風(fēng)亮節(jié),可見錢勰的品性是值得稱贊的,否則也不能讓東坡先生如此推崇了。白居易曾有詩《贈元稹》,其中有道'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在杭州做官的蘇軾也自比過白居易,遂又借用白居易詩中兩句,表達(dá)一種堅持道義的崇高品行,雖是贈給好友,未嘗不是在說自己。都是仕途失意之人,但在逆境之中依然能夠堅持本心,淡泊名利,樂觀的面對人生,這種瀟灑豁達(dá)不是常人能做到的。 到了下闕,蘇軾就開始寫離別之景了。錢穆父所去瀛洲,環(huán)境艱苦,但規(guī)定的上任時間快要到了,與蘇軾見面之后的錢勰不得不連夜啟程。送別這晚,淡月微云,給整個環(huán)境也營造出了一種凄清的氛圍,讓詩人不自覺的感到惆悵抑郁。不過惆悵歸惆悵,蘇軾卻還是那個豁達(dá)積極的蘇軾,于是接下來由歌妓蹙眉入手,雖說是讓表演的歌妓莫要為離別哀傷,其實也是勸慰友人,告訴自己一個道理:'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就如一場旅行,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風(fēng)景以及看風(fēng)景的心情',每個人的人生都一場奔波的旅行,人人都是天地間的過客,李白也曾說:'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所以蘇軾認(rèn)為,我們終歸是旅行途中的過客,終究是借住一處旅店,也總要離去前往下一個目的地,所以就不要在乎聚散得失,也不要在乎將要前往哪里,反正最后都是要離開的,何不隨性而居,只要堅守內(nèi)心的寧靜即可! 蘇軾的這首《臨江仙》。既表達(dá)了與錢穆父深情的友情,又在最后總結(jié)升華,道明了人生如逆旅的道理,情與理的交融讓整首詩更富有魅力,也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雖說我們大多人都明白,我們的一生來去匆匆,生老病死乃世間常態(tài),聚散離合也是人生必然,卻很少有人能夠坦然面對這些波折,也很少有人能夠灑脫的迎來送往,但這是人之常情,或許就是通透的人太少,這樣的曠達(dá)樂觀才更顯得難能可貴。 我們都是人世間的過客,旅途中出現(xiàn)的每個人也都是我們?nèi)松倪^客,時光荏苒,來去匆匆,世間百態(tài),終消散于時空之中。人生本就艱難,何不豁達(dá)的面對一切,活出自己的精彩與瀟灑! |
|
來自: 昵稱3293762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