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蘇軾一生宦海沉浮,生活坎坷,卻被林語堂稱之為“不可救藥的樂天派”。從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豁達的警句,不過如題主所問,如果要老街找出最喜歡的一句,恐怕要犯選擇恐懼癥了。 蘇軾的豁達,更多的是在其經(jīng)歷了烏臺詩案以后。老街隨便列出幾首,看看那一句最讓人喜歡。 一、樽酒相逢,樂事回頭一笑空。 在王安石變法期間,歐陽修和蘇軾都極力反對新法,在歐陽修外調(diào)以后,蘇軾終于惹怒了王安石,見勢不妙的蘇軾也請求出京任職。熙寧四年至熙寧七年 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寧七年秋(1074)調(diào)往密州,蘇軾北上途經(jīng)潤州(現(xiàn)江蘇鎮(zhèn)江市),與孫洙(字巨源)、王正仲在甘露寺多景樓集會。 東坡應(yīng)約寫下了這首《采桑子》。
老街前幾年去鎮(zhèn)江游玩時,專門去了長江邊上的北固山,北固山并不高,但是山上有不少古跡,甘露寺和多景樓今天還在,置身其中閉目遐想,似乎還能感受到無數(shù)文人墨客的音容笑貌。 這首詞的下闋是為了應(yīng)景專門寫集會席間的歌女,用“斜照江天一抹紅”比喻歌女的“醉臉春融”,按照老街前幾天寫的《飛紅萬點愁如海 一篇短文看明白 詩詞創(chuàng)作如何用好明喻隱喻和借喻》,這是隱喻的修辭手法。 多景樓中,蘇軾感受到的不是江山如此多嬌,而是“多情多感仍多病”。此時的蘇軾還沒有料到自己幾年以后因烏臺詩案差點喪命,此時的多愁善感相比較而言更有點像為賦新詩強說愁。但是后面兩句令人心胸開闊:
二、小舟從此逝,江海寄余生。 蘇軾在密州時,寫過幾首著名的詞,如《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贰ⅰ督亲用苤莩霁C》等,最有名的就是寫于熙寧九年(1076)的《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了。元豐二年(1079年),蘇軾調(diào)任湖州知州,不久被被御史臺的吏卒解往京師,經(jīng)歷了一場生死危機:烏臺詩案。 因為眾多有識之士的營救,蘇軾終于死里逃生得到從輕發(fā)落,貶為黃州(今湖北黃岡)團練副使,這時期的蘇軾心境有所改變,寫下了《赤壁賦》、《念奴嬌·赤壁懷古》等詩文。老街介紹一下這首《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fù)醉》
劫后余生以后,雖然蘇軾的內(nèi)心忿懣而痛苦 。但他的作品卻表現(xiàn)出一種超人的曠達,這首詞作于黃州之貶的第2年,即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豐五年)九月。李白有詩云:
李白也曾經(jīng)經(jīng)歷過流放夜郎的危機,幸虧趕上大赦,否則我們的詩仙恐怕只能在夜郎國“羽化而登仙”了。蘇軾在這首詞化用李白詩意作為結(jié)束:
三、一點浩然氣,千里快哉風(fēng)。 蘇軾貶官在黃州(今湖北黃岡)時是其創(chuàng)作的高峰時期。當(dāng)時在黃州蘇軾有一個朋友,叫做張懷民,張名夢得又字偓佺,當(dāng)時也貶官在黃州。他在黃州的江邊建了一個亭子,蘇軾幫助起名為:快哉亭。蘇轍在《黃州快哉亭記》專門記錄了此事:
《水調(diào)歌頭·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 :
因為同是貶謫,張懷民與蘇軾的心境相同,交往密切。蘇軾為之起名以后,還寫了這首詞稱贊亭子附近的優(yōu)美風(fēng)景,并表達了對張懷民這種氣度的欽佩 。詞中用了莊周、宋玉、孟子的典故,結(jié)尾兩句寫出了人身處逆境卻泰然處之、大氣凜然的氣概:
四、《臨江仙·送錢穆父》 蘇軾在黃州待到了1084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舊黨司馬光重新被啟用為相, 蘇軾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不久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但是蘇軾雖然反對新法,但并不認為新法一無是處,他對于舊黨執(zhí)政后的一些現(xiàn)象又進行了抨擊,于是又得罪了舊黨,再度自求外調(diào)。元祐四年(1089年),蘇軾任龍圖閣學(xué)士知杭州。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蘇軾當(dāng)年在朝中的好友錢穆父自越州(今浙江紹興北)徙途經(jīng)杭州,蘇軾寫了一首送別詞贈給好友《臨江仙·送錢穆父》。
一別都門三改火,除了表示三年以外,改火是指寒食節(jié),表示時間在寒食已經(jīng)過去的春天。無波真古井,有節(jié)是秋筠。蘇軾用來夸贊錢穆父的這兩句化用了白居易的詩句:“無波古井水,有節(jié)秋竹竿。”這種化用可以稱作水中著鹽,知道是典故和不知道是典故,都不影響理解詩意。 下闋換頭,前抑后揚,蘇軾勸慰道,雖然“惆悵”,但是“不用翠眉顰”,咱們相互勉勵吧,因為我也是一個命運坎坷的行人。后兩句詞意化用了李白的《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云:
這首詞結(jié)尾的豁達與豪邁,是蘇軾詞常見的風(fēng)格,當(dāng)然后面這兩句最令人印象深刻:
五、有情風(fēng)、萬里卷潮來,無情送潮歸 宋哲宗元祐六年(1091年),蘇軾由杭州知州召為翰林學(xué)士承旨,將離杭州赴汴京時寫了一首《八聲甘州》 送給好友參寥子。
在清代鄭文焯《手批東坡樂府》中,這首詞被稱贊道:
這段話讓我想起晏殊來,富貴之人不說富貴語卻自有富貴之象,東坡詞“無一字豪宕”,卻自有豪邁之風(fēng)。 詩中表達了蘇軾功成身退的愿望,并告訴好友,我一定不會像謝安那樣,死了以后才回到家鄉(xiāng),您不用為我流淚,我一定健健康康的歸隱湖山,咱們相約那時再見??上K軾終于沒有脫身,不久調(diào)往潁州、揚州、定州,后來又被貶到惠州、儋州(海南島),被招回時,已經(jīng)身心俱疲,死在了北上的路上。 王國維說,一切景語皆情語也,這首詞里如果要選最喜歡的一句,就選這句吧:
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元祐六蘇軾被召回朝不久,因為政見不合同年八月調(diào)往潁州任知州,后來歷經(jīng)揚州知州、定州知州。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新黨再度執(zhí)政,紹圣元年(1094年)六月,蘇軾又開始受到迫害,先后被貶至惠陽(今廣東惠州市)、海南島儋州(1097年) 在惠州時,蘇軾寫過一首七言絕句:
小時候讀到這首詩的時候,總以為蘇軾生活美滿而快樂,否則怎么會開心的說“不辭長作嶺南人”呢?以后了解到蘇軾的人生經(jīng)歷以后,不由得感慨林語堂真是其知音,蘇軾的確是一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 結(jié)束語 蘇軾晚年從海南島歸來,1101年三月,蘇軾經(jīng)南昌、當(dāng)涂、金陵,五月抵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六月經(jīng)潤州擬到常州居住。在真州游金山龍游寺時寫了一首六言詩《自題金山畫像》 :
這年的秋天,蘇軾在常州(今屬江蘇)逝世,享年六十五歲。老街一想起蘇軾來,總忘不了這兩句:
至于為什么,我也不清楚,這可能就是沒有理由的喜歡吧。 @老街味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