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安徽省滁州市西南約5公里的瑯琊山,因東晉開國皇帝司馬睿任瑯琊王時曾寓居于此而得名。景區(qū)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豐富,千百年來一直是達官顯宦、文人名士的雅聚之地。古人認為除了瑯琊山,再也沒有別的山能與“蓬萊仙境”相比,因此自古有“蓬萊之后無別山”的美譽。 瑯琊山雖有“皖東第一名勝”之稱,但其知名度卻遠不及山腳下的醉翁亭。北宋慶歷七年(1047年),瑯琊寺住持智仙和尚為了便于時任滁州知州的歐陽修游玩,特意在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從此歐陽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樂飲酒,因其年齡最高,故自號“醉翁”,“醉翁亭”也由此得名。 據(jù)說當年歐陽修就是坐在醉翁亭里的美人靠上,在小桌子前完成了那篇膾灸人口的抒情散文《醉翁亭記》。尤其那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更是家戶喻曉、令人神往。醉翁亭也因《醉翁亭記》一文而聞名遐邇,位居全國四大名亭之首,有“天下第一亭”的美譽。 歐陽修在出任滁州知州期間,撰寫了《醉翁亭記》、《豐樂亭記》以及關于瑯琊勝景的詩文約一百多首(篇),并由蘇軾為《醉翁亭記》、《豐樂亭記》書碑。數(shù)百年間,歷代文人在瑯琊山留下了300余塊碑刻,其中蘇軾、辛棄疾、戴季陶等人的作品堪稱我國書法瑰寶。 滁州在歷史上曾有歐陽修和王禹偁兩任賢能的太守,當?shù)孛癖姙榧o念他們,于北宋紹圣二年(公元1095年)在醉翁亭北修建了肅穆典雅的二賢堂。二賢堂內(nèi)供奉著王禹偁與歐陽修的塑像,以及歐陽修的《醉翁亭記》和《朋黨論》木刻條屏。 出“醉翁亭”,穿過“醉翁行樂處”,便到了“古梅亭”。古梅亭為明代滁州判官張明道明于嘉靖十四年(公元1535年)修建,亭前一株品種稀有的青梅,每年三月中旬伴杏花開放,五月掛果,歷經(jīng)數(shù)百年風雨,仍枝茁葉茂,因相傳是歐陽修親手所植,故又稱“歐梅”。 始建于唐大歷六年(771年)的瑯琊寺,依山就勢而建,是皖東著名的佛教勝地和古滁州十二景之一。寺廟千百年來幾經(jīng)興廢,現(xiàn)存大雄寶殿、藏經(jīng)樓、無梁殿、三友亭、濯纓泉等85處景點和遺址,其中最著名的吳道子畫“觀自在菩薩”像,堪稱稀世珍寶。 沿著“二九徑”或“天門登道”,可以登上海拔248.3米的瑯琊山最高峰——南天門。每年正月初九,這里都會舉辦規(guī)模盛大的“初九廟會”。1992年7月3日,中央電視臺瑯琊山風光攝制組曾在此拍攝到罕見的“海市蜃樓”奇觀,為瑯琊山增添了無限神奇。 |
|
來自: 創(chuàng)業(yè)大學 > 《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