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摩藩薩摩藩,正式名稱為鹿兒島藩,為日本江戶時代的藩屬地,在九州西南部,在江戶時代,其領地控有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屬地,此外琉球王國也受他們控制,領土包括今日的鹿兒島縣全域(含琉球國的奄美群島)與宮崎縣的西南部。在德川幕府前,這里是薩摩國、大隅國和部分日向國屬地。關原之戰(zhàn)之后成立薩摩藩。江戶時代,和幕府關系親近的大名藩屬在江戶即現在的東京附近,而關系越疏遠其屬地就離江戶越遠。薩摩藩在日本四島的最西,與幕府的關系可想而知。所以其青年武士階層推動革新,與其附近的長州藩的青年武士一起在和西方列強的接觸中發(fā)展壯大,被稱為強藩。幕末時期,薩摩藩等強藩組成倒幕聯盟,主張廢除幕府,還政天皇。在明治天皇掌握政權之后,日本內閣的大多數閣員都來自長州藩和薩摩藩。在此以前,1609年,薩摩藩派大將樺山久高入侵當時的琉球國,開始了日本對琉球的征服,為兩百多年之后日本正式將琉球改稱沖繩并入日本打下基礎。 歷史 1587年(天文十五年)豐臣秀吉平定九州,島津的封地削減為60.5萬石,關原之戰(zhàn)時屬于西軍,但舊有領地得到德川承認。 1602年(慶長七年)在鹿兒島建居城。 1609年派大將樺山久高出兵琉球。 1637年(寬永十四年)加封琉球12萬石。但控制琉球諸島是為了對中國貿易。到元祿時代(1688-1703)加封至77萬余石,直到廢藩置縣。 政治藩制采用外城制、門割制等獨特的兵農分離制,很大程度上保留了中世紀末期的統(tǒng)治體制。這種藩制加上火山地帶、臺風等惡劣的自然條件,使生產力停滯,瓦解封建制的力量得不到發(fā)展。整個江戶時代,除逃散等消極抵抗外,幾乎沒有出現百姓一揆,然而參覲交代和幫助幕府大興土木等造成藩財政的沉重負擔,尤其是重豪執(zhí)政時,財政陷入極度窘迫的境地。 1851年齊彬任藩主后,推行藩營事業(yè),如建立洋式軍備、建設藩營工廠等。通過這些改革和黨派斗爭,改革派成長起來。幕府末期壓制激進的尊王攘夷運動,擁立久光。作為主張公武合體的大藩而活動。但在薩英戰(zhàn)爭和參與會議分裂后,轉為討幕派,與長州藩結成薩長同盟,推進武力討幕,掌握主導權,直到明治維新。 維新后成為新政府的核心薩摩閥,西鄉(xiāng)隆盛等一部分人因西南戰(zhàn)爭而被除掉,但政治家、軍人、官僚輩出,與長州藩閥同為藩閥官僚政治核心。 藩主 “十字丸”紋章、島津家族的家徽。 島津光久(みつひさ)〔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綱貴(つなたか)〔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吉貴(よしたか)〔從四位下?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繼豐(つぐとよ) 〔從四位上?大隅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宗信(むねのぶ)〔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重年(しげとし)〔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少將〕 島津重豪(しげひで)〔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宣布隱居后加封從三位〕 島津齊宣(なりのぶ)〔從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島津齊興(なりおき)〔正四位上?大隅守、參議,隱居后加封從三位〕 島津齊彬(なりあきら)〔正四位上?薩摩守、左近衛(wèi)中將 死后追封從一位?權中納言〕 島津忠義(ただよし)〔從一位?大隅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