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統(tǒng)計,胃病在人群中發(fā)病率高達(dá)80%,是十分常見的疾病,而中國腸胃病患者有1.2億,可以說是“胃病大國”了。 那么,我們?nèi)绾尾拍芨玫慕獬颊叩牟⊥矗嵘R床療效呢!當(dāng)然是學(xué)習(xí)名家的經(jīng)驗啦~ 國醫(yī)大師顏正華教授,重視臨床實踐,臨床經(jīng)驗十分豐富,尤其擅長治療內(nèi)科雜病。 今天,小師妹整理了顏正華教授臨床治療胃脘痛的臨證經(jīng)驗,與大家共同學(xué)習(xí),共同進(jìn)步。 胃脘痛,是以胃脘附近心窩部位疼痛為主要癥狀的病證,多伴有胃脘脹滿、嘈雜、噯氣、納呆等。 胃脘痛的發(fā)病原因:多與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diào)、感受風(fēng)寒暑濕之邪及脾胃虛弱有關(guān)。 胃脘痛的臟腑關(guān)系:臟腑中與胃關(guān)系最密切者當(dāng)首推肝、脾兩臟。 因脾胃同居中焦,兩者互為表里,升降相依,潤燥相濟(jì)。 而肝在五行屬木,胃屬土,木旺則乘土而致脾胃失調(diào)。 胃脘痛的病變機(jī)理:胃痛的病變機(jī)理,則不外虛實兩端。 虛如脾胃虛弱,甚或中焦陽衰,胃陰不足亦常可見。 實如寒邪內(nèi)傷、濕邪內(nèi)侵、飲食所傷、肝失疏泄、氣機(jī)郁滯、瘀血內(nèi)停,以及寒熱錯雜等。 但究其基本病機(jī)當(dāng)責(zé)胃氣失于和降。 另外,顏教授非常重視又非常重視調(diào)節(jié)患者的飲食起居等,以配合藥物治療。 脘腹脹滿8年醫(yī)案 陳某,女,37歲,會計師。 初診:1995年8月17日。 脘腹脹滿8年,時輕時重,喜溫喜暖,生氣及飲食不當(dāng)即加重。 曾服西藥多時,但效不著,特請顏老診治。 刻下納少,伴大便干,日一行。 月經(jīng)按期而行,已帶環(huán),帶經(jīng)時間長,今已帶經(jīng)2天。 舌紅苔薄膩,脈弦細(xì)。 辨證:肝胃氣滯,夾寒夾濕。 治法:疏肝理氣和胃,溫化寒濕。 處方: 蒺藜12g、香附10g、紫蘇梗10g、 陳皮10g、佛手6g、炒枳殼6g、 厚樸5g、白豆蔻10g(打碎,后下)、 當(dāng)歸6g、炒白芍6g、炒神曲12g。 共7劑,每日1劑,水煎服,忌食生冷油膩。 二診: 脹滿減,唯飯后打呃,口中有異味,大便干日一行,偶出虛恭,眠差。 月經(jīng)已過。舌尖紅,苔微黃薄膩。 藥用: 柴胡6g、赤芍6g、白芍6g、 香附10g、紫蘇梗10g、陳皮10g、 枳殼6g、佛手6g、郁金12g、 砂仁5g(打碎,后下)、合歡皮15g、 炒神曲12g、全瓜蔞20g。7劑。 三診:脹滿基本消失,眠多,大便正常,唯脘中有熱感,口干苦,舌脈同前。 上方去瓜蔞、合歡皮。 加黃芩6g、茯苓20g、赤芍10g、白芍至10g。 再進(jìn)7劑,以鞏固療效。 9個月后,患者又因他病請顏老診治。 告曰:藥盡病不再復(fù)發(fā)今胃納甚佳,脘腹不脹,體感有力。 按語 按初診所見癥狀,當(dāng)為肝胃氣滯兼寒夾濕。 故顏老以自擬疏肝解郁散加味為治。 是方既用疏肝解郁之蒺藜、香附。 又用寬胸理氣的枳殼、陳皮、紫蘇梗。 并配養(yǎng)血斂陰、平肝柔肝的白芍。 具有散中有收、泄中有補(bǔ)、平和不偏之長。 再加辛溫行氣、化濕開胃的佛手、厚樸、白豆蔻、炒神曲。 及性溫、補(bǔ)血、活血、行氣的當(dāng)歸。 不但能增強(qiáng)疏肝和胃之力,且兼散寒化濕之功。 二診: 見便干,口中有異味,舌尖紅苔微黃膩等。 知證已兼熱,不能再唯以辛溫香燥為用。 故顏老改用柴胡劑,在原方基礎(chǔ)上將性平之蒺藜易為微寒之柴胡。 去性溫之當(dāng)歸,加寒涼之赤芍、郁金、全瓜蔞。 如此則全方既能疏肝理氣、和中開胃,又能清熱潤腸。 還加合歡皮,意在解郁和中與安神兩相兼顧。 三診: 大便正常,再用瓜蔞恐致便溏瀉利,然口干苦仍在還須清熱,故將瓜蔞易黃芩。 又見寐多脹消,故去合歡皮加茯苓,并增赤芍、白芍之用量,意在健脾泄肝抑肝。 諸藥相合,辛香疏散而不燥熱,苦寒清泄而不傷陽敗胃,遂使纏綿8年之疾頓失。 卯時腹脹醫(yī)案 臧某,男,67歲,文藝工作者。 初診:1992年9月10日。 數(shù)月來,每日6時即發(fā)腹脹,食多亦脹。 刻下又伴頭暈,納可,二便正常,舌暗紅,中苔膩,脈弦滑。 辨證:脾虛氣滯夾濕。 治法:健脾行氣化濕。 處方: 炒白術(shù)10g、茯苓20g、 炒薏苡仁30g、炒枳殼10g、 木香6g、陳皮6g、 砂仁5g (打碎,后下)、 炒萊菔子10g (打碎)、炒谷芽15g。 共7劑,每日 1劑,水煎服。 忌食油膩生冷,少食辛辣。 二診:藥后仍腹脹,著涼加重,便后脹減,口有異味。 治法:脾虛氣滯夾濕夾寒。 藥用: 炒白術(shù)10g、炒枳殼6g、茯苓15g、 陳皮10g、炒川楝子(打碎)10g、 木香6g、砂仁5g (打碎,后下)、 臺烏藥6g、小茴香4g、 大腹皮10g、焦神曲12g。 續(xù)進(jìn)7劑。 三診: 脹大減,唯大便不成形,余無異常。 以初診方去木香,加佩蘭10g、炒澤瀉6g。 改焦神曲為焦三仙各10g。 炒白術(shù)用量增至12g。 續(xù)進(jìn)7劑,以善其后。 并囑其調(diào)飲食,適當(dāng)鍛煉,以健脾胃強(qiáng)身體。 按語 按古十二時辰計時法推算,晨6時為卯時。 患者每逢此時即發(fā)腹脹,故定名為卯時腹脹。 又按中醫(yī)時間醫(yī)學(xué)以卯時為大腸所主。 今患者年高體衰,脾虛不能益肺,肺虛宣肅不行,則大腸傳導(dǎo)無力。 大腸不能在所主之時,行其職能,故致腹脹。 其次患者頭暈,為脾虛清陽不得上養(yǎng)之兆,而中苔膩則為夾濕之征。 有鑒于此,顏老初診一面以炒白術(shù)、炒薏苡仁、茯苓健脾補(bǔ)虛。 一面以炒枳殼、木香、砂仁、陳皮、炒萊菔子等行氣消脹。 藥后腹脹改變不大,且著涼加重而便后脹減,乃腸中滯氣未散又兼夾寒邪之兆,故在二診方中顏師又去炒薏苡仁,加烏藥、小茴香、炒川楝子、大腹皮等,以增散寒行氣之功。 三診脹大減,且年高不宜久用辛散之品,故又投以初診方,并去木香,增白術(shù)用量,加佩蘭、炒澤瀉,以進(jìn)一步健脾理氣化濕,鞏固療效。 胃痛反酸醫(yī)案 劉某,男,28歲,公司職員。 初診:1992年1月30日。 1年前確診為淺表性胃炎,近日每天丑時胃痛必發(fā),痛止即脹滿反酸,脾氣急躁。 前醫(yī)曾投橘皮竹茹湯加味治療,藥后癥雖減,而停藥則如故。 刻下證:除上癥外,又見納差,胃脘部喜熱惡涼,按之微痛。 二便正常,倦怠,易汗,舌紅,苔薄白膩,脈弦滑。 2個月前查出HBsAg陽性,而肝功能卻正常,無藥物過敏史。 辨證:肝胃不和,寒濕中阻。 治法:疏肝和胃,化濕散寒,制酸止痛。 藥用: 蒺藜10g、香附10g、炒白芍10g、 紫蘇梗6g、陳皮10g、佛手6g、 砂仁4g (打碎,后下)、 草豆蔻5g (打碎,后下)、 炙甘草5g、烏賊骨12g(打碎,先下)。 共10劑,每日1劑,水煎服。 忌食生冷油膩及酸甜等物,暢情志,勿過勞。 二診:藥后胃痛及反酸未再發(fā),晨起有饑餓感,時有噯氣呃逆及胸部竄痛。 納稍增,乏力,易汗,舌淡紅,苔薄白,脈弦滑。 辨證:肝氣犯胃,胃失和降,兼有氣虛。 用藥: 蒺藜10g、郁金10g、梅花6g、 旋覆花6g(包)、法半夏10g、 炒枳殼6g、陳皮10g、丹參15g、 草豆蔻5g(打碎,后下)、 煅瓦楞子24g(打碎,先下)、 茯苓24g、生黃芪12g,共7劑。 三診: 藥后噯氣打呃止,納增開始有味,出汗很少,唯乏力,勞累后加重,尿黃。 治法:疏肝理氣,健脾開胃。 二診方去煅瓦楞、法半夏、旋覆花、草豆蔻、郁金、丹參,加炒白術(shù)10g,炒薏苡仁30g,砂仁5g(打碎,后下),炒稻芽12g,炒神曲10g,通草5g。 共7劑。 四診:藥后脘腹舒服,身感有力。 原方去通草,再進(jìn)10劑,以善其后。 按語 按中醫(yī)時間醫(yī)學(xué),丑時屬肝。 患者每日此時必發(fā)胃脘痛脹反酸,乃肝氣犯胃之兆。 而胃脘喜熱惡涼,舌苔薄白膩,又為寒濕中阻之象。 初診,顏老以自擬疏肝解郁散加減為治。 是方由蒺藜、香附、炒白芍、紫蘇梗、陳皮、枳殼六味藥組成。 功能疏肝解郁理氣和中。 此次加佛手意在增強(qiáng)藥力。 方中又加砂仁、草豆蔻,意在散寒化濕與理氣和中。 再加炙甘草、烏賊骨,并合炒白芍,意在緩急制酸止痛。 如此,肝胃得和,里急得緩,寒濕得除,胃酸得制,何愁胃脘脹痛與反酸不除? 二診又見呃逆,為胃氣上逆之兆。 而乏力自汗,又為脾虛氣弱之征。 故顏師治改疏肝降逆、理氣和中,佐以健脾益氣。 三診唯乏力,且勞累后加重,是脾虛氣弱未得改善之征,故再增健脾益氣之品,意在益氣實脾抑肝。 尿黃為有熱之象,故加少量通草,意在平淡中清利濕熱。 藥后諸癥基本消失,身感有力,遂去通草,再連進(jìn)數(shù)劑,以鞏固療效。 現(xiàn)代人工作精神壓力極大,不規(guī)律的作息、飲食和生活習(xí)慣讓很多人都被胃病困擾。 大家臨床上對胃病有什么有效的治療手法,都可以在下方留言區(qū)留言分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