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學習,你仔細觀察會發(fā)現,有人學習很努力,但是無論如何也提高不了成績。有人考研,每天復習12個小時,經常熬夜到1-2點,但就是考不上。 你可能會想,這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啊。 很多人認為“聰明”在學習中的作用非常大。 而實際上,如何學習比我們是否聰明重要得多。 《有效學習》這本書講述了讓學習更高效的方法。 這本書的作者烏爾里希·伯澤爾,他在小時候學習方面的能力特別差,反復留級,甚至有老師建議讓他接受殘障兒童特殊教育。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男孩,在掌握了學習的技巧和方法后,最終考上了常春藤大學。 他認為,讓學習更高效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避免信息超載。 信息超載是指,我們一次性接收的信息量過大,超過短時記憶容量。 人的大腦一旦信息超載,大腦是處理不過來這些信息的。這種情況會導致思維紊亂、信息丟失、記憶力下降、判斷力削弱、無法專注等等。 要更好地理解“信息超載”,我們需要知道7±2效應。 你知道為什么緊急電話號碼通常只有三位數嗎?比如“110”、”119”、”112”。這種情況可以用7±2效應來解釋。 7±2效應發(fā)現于19世紀。 當時,蘇格蘭的一位哲學家曾說:“如果你將一把小圓球向地上扔去,你就會發(fā)現你很難立即看清6個以上,最多也不會超過7個”。 1871年英國經濟學家和邏輯學家威廉·杰沃斯發(fā)現,往盆子里擲豆子時,如果擲3個或4個,他從來沒有數錯過;如果擲5個,就可能出錯;如果擲了10個,判斷的準確率為一半;如果豆子數達到15個,他幾乎每次都數錯。 發(fā)現遺忘曲線的艾賓浩斯說,人在閱讀一次后,可記住約7個字母、音節(jié)、字詞等。20世紀50年代開始心理學家進行大量實驗,所得結果都是7。 1956年美國心理學家米勒教授論文闡述了這一理論現象:短時記憶的容量為7±2 ,即一般為7 ,并在5-9之間波動。這就是神奇的7±2效應。 7±2效應表明,我們的短時記憶太短了,記憶信息的容量非常有限。 這就解釋了為什么緊急電話號碼只有三位數字的原因,因為我們記的東西長度越短,就越容易記住。 同時也說明了為什么很多廣告、口號都非常短。 比如當年克林頓競選總統(tǒng)時的口號,是“傻瓜,抓經濟!”。 而耐克非常聞名的廣告宣傳語也只有這幾個單詞——Just do it(說做就做)。 因為這些長度很適合我們大腦的短時記憶限制。 因為短時記憶容量有限,我們在學習的時候,要想高效,就要避免“信息超載”。 畢竟,人的大腦一旦信息超載,就會出現思維紊亂、信息丟失、記憶力下降、判斷力削弱、無法專注等情況。 為了避免信息超載,一方面,我們每次學習的時間不能過長,學習的內容也不應過多。 如果學習時間過長,一次想學得太多,導致信息量過大,你的學習效果反而會很低。比方說,你在課堂上感到迷茫,可能是因為一下子接觸了太多的新內容,讓你沒法在短時間內全部掌握。 或者你想一次就搞清楚一個復雜的概念,通常這也是做不到的。 同樣的,耗時較長的事情,比如長時間的談話、會議或演講等等,都會因為信息過多而實際效果不太好。 那些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學習,最好把它分成相對完整的幾個部分,分成幾次完成,不要一次性完成。而每次的時間最好在90分鐘以內。 另外,要想避免信息超載,也不能多任務并行。 多任務并行指的是同時做兩件或兩件以上的事。比如,一邊刷微信,一邊看一個演講;一邊接電話,一邊開車。 心理學家認為,多任務并行會造成認知超負荷,導致信息丟失。 有一項研究指出,收看在線課程時,不播放背景音樂的人比播放背景音樂的人掌握的內容要高出150%。 我們很多人從小就習慣了幾件事一起做,比如,一邊聽音樂,一邊寫作業(yè);電腦上開著幾個窗口;同時和幾個人在微信上聊天…… 但是在多任務并行時,很多信息就流失掉了。比方說: 公司開會時,有人仍緊盯自己的手機。在緊盯手機的幾秒鐘甚至幾分鐘時間里,這些人認為,自己完全沒有錯過會議的任何細節(jié)。但事實卻并非如此,當你專注在手機上時,你必然會損失會議的信息。 所以,在學習或工作時,為了更高效,你最好一次只做一件事、只完成一個任務。如果在解數學題,最好別翻看你的微信。 如果在聽一個重要的談話,最好別走神去想別的事。 這些讓人分心的事物都會導致信息超載,損耗你的短時記憶能力和專注力,讓你的學習效果變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