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證:月經后期量少,經色鮮紅,繼而閉經;形體瘦削,潮熱或五心煩熱,咽干口燥,兩顴潮紅,盜汗,或有骨蒸勞熱,咳嗽唾血;舌紅苔少,脈細數。 治法:滋陰益精,養(yǎng)血調經。 方藥:秦艽鱉甲湯(《衛(wèi)生寶鑒》)加味。 秦艽10g,鱉甲12g(先煎),銀柴胡10g,地骨皮10g,知母10g,青蒿10g,烏梅10g,當歸10g,生地10g,玄參10g,枸杞子12g,菟絲子15g。 加減:若陰虛肺燥咳嗽不已者,加川貝10g、麥冬10g以滋陰潤肺;唾血者,加阿膠10g(烊沖)、白茅根10g、百合10g、白及10g以潤肺止血;若為癆瘵(確診為肺結核)所致則又須抗癆(抗結核)治療;若陰中干澀灼熱者,配合外洗方:大黃10g、青蒿10g、玄參10g、桃仁10g、甘草6g煎水坐浴。 主證:月經周期先后不定,量少色暗,漸至閉經或表現為驟然停閉;情志抑郁易怒,胸脅、乳房或少腹脹痛;舌黯或有瘀斑,舌苔薄白,脈弦或緊。 治法:疏肝理氣,化瘀通經。 方藥:血府逐瘀湯(《醫(yī)林改錯》)。 桃仁10g,紅花10g,當歸15g,川芎10g,熟地15g,赤芍15g,牛膝15g,桔梗6g,柴胡10g,枳殼15g,甘草10g。 加減:若胸脅乳脹痛明顯而伴有結塊者,加青皮6g、橘葉10g、路路通、炮山甲10g(先煎)以理氣散結;若氣郁化火,見心煩口苦、胸脅脹滿、舌紅苔薄黃、脈弦而數者,加黃芩10g、梔子10g以清肝瀉火;若肝郁脾虛,納少便溏者,去桃仁、熟地,加白術10g、茯苓10g以健脾化濕。 主證:月經數月不行;形體肥胖,胸烷滿悶,或嘔惡痰多,神疲體倦,面浮足腫,或帶下量多,色白,質粘;舌淡苔白膩,脈滑。 治法:祛痰除濕,活血通經。 方藥:蒼附導痰丸(《葉天士女科診治秘方》)合佛手散(《普濟本事方》)。 茯苓15g,半夏10g,陳皮10g,甘草10g,蒼術10g,香附10g,膽南星6g,枳殼12g,生姜5片,神曲12g,當歸12g,川芎10g。 加減:若嘔惡、脘悶者,加厚樸10g、竹茹10g以寬胸和胃止嘔;若痰濕化熱,苔黃膩者,加黃連6g(后下)、黃芩10g、麥芽10g以清化濕熱;若合并腎虛(臨床以腎虛痰狙閉經為多)者,宜益腎導痰調沖,可予上方加仙靈脾12g、巴戟肉10g、五子衍宗丸18g(分吞)以補腎益沖。 若可捫及兩側增大的卵巢伴多毛癥而確診為多囊卵巢病者,應參照多囊卵巢綜合征節(jié)處理。若發(fā)現與內有徵積(腦垂體腫瘤等病變)有關,除輔以中藥化瘀消瘤之品外,還應配合手術或放射療法等。 |
|
來自: 光年中醫(yī)骨傷科 > 《文件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