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閱讀古人作品時,常會遇到生僻字,不過要說起現(xiàn)在人的作品是不是要避免生僻字?回答之前,老街和您先分析一下,為什么詩里面會出現(xiàn)生僻字。 一、詩里出現(xiàn)生僻字一般會有幾個原因:1、平仄原因, 如果不能夠用平,那只好在仄聲的里邊找,反之亦然。比如用到船的形象. 那么平聲可以用:舟、船、帆、篷、橈、槎、舠、舽、舼、艆,艍、艀...... 仄聲就可以用:棹、舸、艧、舭、艓、艇..... 其中: 平聲的舟、船、帆、篷,仄聲的棹、艇大家都很熟悉。 平聲的橈、槎,仄聲的舸,在古詩詞中不算是生僻字,用的非常多。 其他的平聲舠、舽、舼、艆,艍、艀;仄聲艧、舭、艓這些比較生僻,作詩時一定避免使用。 2、押韻的原因 《南堂雜興》陸游 奔走當年一念差,歸休別覺是生涯。茆檐喚客家常飯,竹院隨僧自在茶。 禪欠遍參寧得髓?詩緣獨學不名家。如今百事無能解,只擬清秋上釣槎。 為了押六麻韻,只能用槎,用舟和船 、篷都不行。 3、故意顯示學問 《上林賦》司馬相如 于是乎玄猨素雌,蜼玃飛鸓,蛭蜩蠼猱,獑胡豰蛫,棲息乎其間。長嘯哀鳴,翩幡互經。夭蟜枝格,偃蹇杪顛。隃絕梁,騰殊榛,捷垂條,掉希間...... 現(xiàn)在不是做學問的人不會去讀。漢朝的有些大賦,當時的好多讀書人也認不清所有的字。 韓愈也喜歡用生僻字: 《陸渾山火和皇甫湜用其韻 》韓愈 三光弛隳不復暾,虎熊麋豬逮猴猿。水龍鼉龜魚與黿,鴉鴟雕鷹雉鵠鹍。 燖炰煨爊孰飛奔,祝融告休酌卑尊,錯陳齊玫辟華園,芙蓉披猖塞鮮繁。 4、時代的原因 在當時不是生僻的字,今天我們覺得生僻也很常見。 比如先秦的《詩經》到了漢朝大家都讀不懂了,所以要有人寫書解經。 《詩經·頌·周頌·臣工之什》 嗟嗟臣工,敬爾在公。王厘爾成,來咨來茹。 嗟嗟保介, 維莫之春,亦又何求?如何新佘? 5、遣詞造句的能力欠缺 比如:《少年游》 柳永 參差煙樹灞陵橋,風物盡前朝。衰楊古柳,幾經攀折,憔悴楚宮腰。 夕陽閑淡秋光老,離思滿蘅皋。一曲陽關,斷腸聲盡,獨自憑蘭橈。 如果只想起用舠,想不起用橈,那自然讀起來就生僻。 二、流傳的作品極少有生僻字即使是現(xiàn)在我們讀不太懂的詩,在當時如果廣為流傳,也大多是通俗易懂的。 有個著名的典故老嫗能解:白居易寫詩,都念給老太太聽。老太太能明白就不修改了。否則改到老太太能懂為止。 比如唱戲,假如聽不懂我們不會去聽的,比如說相聲,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郭德綱不會讓你聽不懂的…… 三、讀起來明白,卻聽不懂詩和詞一樣,開始都是唱的,所以通俗易懂,漸漸地文人加入進來,詩和詞到后來大多不能唱了,變成了“徒詩”,意思是不入樂的詩。與《詩經》的"合樂歌唱"不同,楚辭就屬于"不歌而誦"的"徒詩"。 兩宋時柳永、姜夔這些懂得譜曲的人作詞都可以入樂,詞到了南宋后期越來越深澀、寄托遙深,漸漸也不能唱了,于是又出現(xiàn)了元曲。 到今天,您聽一首流行歌曲,基本都是不用看歌詞就能聽懂的,除了天王周杰倫的部分歌曲,當然《青花瓷》還是通俗易懂的。 四、不用生僻字這首詩不押韻怎么辦?這種事往往發(fā)生自窄韻和險韻,就是說這個韻部的字特別少。那說明您駕馭不了這個韻部,整首詩或詞換韻即可。 古人為了逞技,常有人故意用險韻作詩。 《雪后書北臺壁二首》: 蘇軾 黃昏猶作雨纖纖,夜靜無風勢轉嚴。但覺衾裯如潑水,不知庭院已堆鹽。 五更曉色來書幌,半夜寒聲落畫檐。試掃北臺看馬耳,未隨埋沒有雙尖。 ......用的是險韻:下平十四鹽 常用字就只有幾個:鹽檐廉簾嫌嚴占[占卜]髯謙奩纖簽瞻蟾炎添兼縑沾尖潛閻鐮黏淹鉗甜恬拈砭詹蒹殲黔鈐僉覘崦漸鶼腌襜閹..... 《隋宮》 李商隱 乘興南游不戒嚴,九重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 下平十五咸的字更少了:咸函[書函]緘巖讒銜帆衫杉監(jiān)[監(jiān)察]凡饞芟攙喃嵌摻巉 險韻作絕句不難,如《隋宮》,但是做七律難度增加了幾倍,做排律的話就難上加難了。 ....... 因此,我以為假如駕馭不了,寧可換韻,也不要用生僻字。 一首詩寫完,如果因為生僻字的原因讓大家讀不懂,無法產生共鳴,總是一種遺憾,我自己是盡量避免的。 @老街味道 2018-3-1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