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簡介 張旭(685年?—759年?),字伯高,一字季明,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唐代書法家,擅長草書,喜歡飲酒,世稱“張顛”,與懷素并稱“顛張醉素”,與賀知章、張若虛、包融并稱“吳中四士”,又與賀知章等人并稱“飲中八仙”,其草書則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 張旭出生于一個門第不低的家庭,曾向堂舅陸彥遠學習書法,學有所成后為吳道子、顏真卿等欽慕;年長后通過應舉或薦舉、征辟而入仕,釋褐為常熟縣尉;先后任左率府長史、金吾長史,因而被世人稱為“張長史”;大約在乾元二年(759年)逝世,享年大約七十五歲。 在書法方面,張旭勤于觀察客觀事物,善于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既繼承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并加以創(chuàng)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 軼事典故 乘醉草書 據《國史補》記載,張旭深得草書筆法,后傳給了崔邈、顏真卿。張旭說:“開始時,我聽說公主與挑夫爭著走路而悟得草書筆法的意境。后來觀公孫大娘舞劍而悟得草書筆法的神韻?!泵看物嬀?,張旭在喝醉時就草書,揮筆大叫。將頭浸入墨汁中用頭書寫,世上人稱他為“張顛”。酒醒后,張旭看見自己用頭寫的字,認為它神異而不可重新得到。后人評論書法名家,對于歐陽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四人,或許有不同的意見,對于張旭則都沒有異議。 判狀得教 據《幽閑鼓吹》記載,某年,張旭開始擔任蘇州常熟尉。上任后十多天,有一個老人遞上狀紙告狀,張旭在狀紙上批示判去。過了幾天,這位老人又來了。張旭氣憤地責備老人說:“你竟敢用閑事來屢次騷擾公堂?”老人說:“我實際上不是到你這里理論事情來的,我是看到你批示狀紙的字筆跡奇妙,可以像珍寶一樣放在篋笥中收藏起來?!睆埿衤牶蟾械襟@異,問老人為什么這樣喜愛書法。老人回答說:“先父學過書法,還有作品留在這世上。”張旭讓他取來一看,相信了老人的父親確實是擅長書法的人,并從中悟到筆法的妙處,堪稱一時之冠。 致簡獲富 據《書林紀事·卷二》等記載,張旭的書法為世所重之后,有一個貧困人家便選擇張旭作為鄰居,后多次寫信給張旭,獲得了張旭的回信,然后就拿到集市上賣,然后獲得了富足。 近現代論著中的版本則基本如下:當時人們只要得到張旭的片紙只字,都視若珍品,世襲珍藏。據說,張旭有個鄰居,家境貧困,聽說張旭性情慷慨,就寫信給張旭,希望得到他的資助。張旭非常同情鄰居,便在信中說道:您只要說這信是張旭寫的,要價可上百金。鄰人將信將疑,照著他的話上街售賣。不到半日,張旭寫的信就被搶購一空,鄰人因而在高興地回到家后向張旭致以萬分的感謝。 人物生平 仕宦不顯 大約垂拱元年(685年)或稍前,張旭出生在一個門第不低的家庭中,曾向堂舅陸彥遠學習書法。4、5 年長后,張旭通過應舉或薦舉、征辟而入仕,釋褐為常熟縣尉。開元初年或稍前,張旭書藝已成,并為吳道子所欽慕,吳道子遂向張旭求教筆法。 開元十三年(725年),張旭在洛陽,大約擔任左率府長史。此時,張旭的書法已臻高境,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劍舞并稱“三絕”。之后,張旭又擔任金吾長史,世人因而多稱其為“張長史”。 書法有得 開元二十九年(741年),張旭書《尚書省郎官石柱記序》(亦作《郎官石柱記》)。 天寶元年(742年),張旭書《唐故絳州龍門縣尉嚴府君墓志銘并序》(簡作《嚴仁墓志》)。次年(743年),張旭書《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尉太原王府君墓志銘并序》(簡作《王之渙墓志》)。 約天寶五載(747年),張旭退居洛陽,顏真卿在“罷職醴泉”后前往洛陽向張旭請教書法。 此外,張旭還曾將筆法傳授給崔邈、鄔肜。 乾元二年(759年)二月八日,張旭書《千字文》。同年,張旭逝世,享年大約七十五歲。 書法思想 在書法思想方面,張旭崇尚師法自然的思想,強調從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靈感和啟發(fā)。在張旭眼中,一切的自然物象、一切的生命之跡都是師法自然的對象,都能激起其創(chuàng)作的靈感。據史籍記載,張旭從“爭道”中豐富了布白構體的構思,從“聞鼓吹”中得到了筆法快慢、輕重、徐疾、粗細的啟示,從“劍器舞”中找到了緊湊有力、節(jié)奏合理、飄忽多變的狂草書法神韻,使書法有了質的變化。從這些記載可知,張旭勤于觀察客觀事物,善于將客觀的自然物象與個人的主觀情感結合起來,從大自然的萬象眾生之中感悟書法之道,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也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的結合,正好契合了老莊思想中的“自然”之道。張旭以一個真正的藝術家的眼光在自然中、生活中尋找與自己的情感、個性相對應的象征物,將天地萬物的情勢與自身的主觀情態(tài)融為一體,任情恣性而寄寓點畫,以技法為精神表現的手段,從而由技進乎道,將萬物化為完全屬于自己的藝術語言,最終形成飛動豪蕩的“狂草”表現形式和風格。 主要影響 作為中國書法史上一位繼往開來的大書法家,張旭既繼承傳統(tǒng),又勇于創(chuàng)新,在繼承前人書法成就并加以創(chuàng)新而使得自身的狂草藝術在盛唐時期達到了一個高峰,對后世書法的發(fā)展有直接或間接的重大影響,對于唐代書法藝術的繁榮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比張旭稍后的懷素、高閑等唐代僧人繼承了張旭的草法,繼承壯大了狂草的力量。而被稱為“變法出新意”的顏真卿,則是張旭弟子中取得最大成就的一人。此外,鄔彤、崔邈等也是學張旭而有所成就的,至于張旭二傳、三傳的弟子中有所成就的更是數不勝數。 ◆◆《張旭草書斷千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