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盔甲讓我們榮耀萬丈,,卻也是最大的累贅?!?/span> “騎士習慣了成功,沒有意識到盔甲已經開始生銹,也忘記了盔甲雖然標榜著成功,但盔甲中的自己才是成功真正的創(chuàng)造者?!?/span> ———— 這篇寓言故事不長,但處處都有值得令人思考學習,警醒的地方。 騎士一身閃亮堅硬的盔甲把他自己層層包裹在里面。時日一長,別說身邊的人忘記了他本來的樣子,連他自己也記不清自己本來的樣子了。如果不是妻子和兒子的準備離開——他妻子說她已經受夠了終日和戴著面罩,穿著盔甲的所謂的丈夫生活在一起了。她認為騎士愛盔甲更甚于愛她!騎士根本都還沒有意識到他的盔甲給自己,給身邊的人帶來的麻煩和痛苦。他已經在里面太久了,感覺不到自己的感受,所以更別說去體會別人的感受了。他不斷的去征戰(zhàn),去拯救公主,去獵殺惡龍,不斷地來證明自己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勇敢,如此的有愛。可是這些最終又能帶給自己什么呢? 可以想見,其實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如若也有這么一位終日“戴著面具,穿著盔甲”的人,要與他說話,交流,溝通得費多大的心力。更主要的是你的付出又能得到多少的反饋。而這些如果有的反饋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呢? 這兩天,不知什么原因,在不同的公眾號看到好幾次關于“一個獼猴和兩位媽媽”的實驗。說的是實驗人員把一只剛出生的小猴子和母親隔離開在籠子里,安裝了兩個假媽媽。其中一個用硬邦邦的鋼絲做成,但胸口上有奶瓶。另一個媽媽用綿軟的絨布包裹,但沒有奶瓶。按照有奶就是娘”的常理推斷,小猴子應該和有奶的鋼絲媽媽更親近。但小猴子只有餓了才靠近鋼絲媽媽,一吃完奶就回到了絨布媽媽的身邊。這個細節(jié),讓我們看到了生命內心本能的向往和恐懼,他們對溫暖的依戀和需求,甚至超越了食物。而這些小獼猴長大成年后還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 由此可見,情感的滋潤,溫暖的懷抱,慈愛的眼神,肌膚相親的是對一個有思維的生命正常成長不可或缺的。 作為成年人,我們或許也都各自帶著不同的面具行走于社會中。帶上這些面具或許是出于自我保護,或許是為了達成某種目的。先且不說我們自己被這些面具包裹之后會是什么樣。不可否認的是,當我們遇到同樣是“身披一身鎧甲的人時,我們的內心其實本能的是會去抗拒,去排斥,去疏離的。你或許會產生討厭,排斥,反感的情緒。但也許為了達成某種目的,作為成年人的我們會掩藏這種不利的情緒。而實際上,內心的那種感覺是那樣真實的存在。也許,像書中的茱莉亞,她是愛她的丈夫的。她可以用理智來控制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去包容,理解騎士??墒沁@又怎么能抵敵得過她內心內在本真的情感需求呢?——對溫暖,對愛的依戀和需求。 我們的內在,我們內在“真實的自己”,其實一直都在!他是堅實不可摧的,沉默,但有力量。我在想,作者給騎士的另一個“我”——真正的自己,取名字“山”,是否也有一些這樣子的寓意呢?“山”,深沉,強壯,堅強,有力,但有時,他也似水般柔情,水柔軟無形,卻能包容所有! 就如“愛”,是所有一切問題的答案。 真正的我是與愛是純然一體的,所以騎士最終通過重重考驗,脫掉層層盔甲,遇見真正的自己,遇見了愛。他就是愛!我就是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