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虎嗅網;作者: Lens 文章來自微信公眾號:WeLens(ID:we-lens),作者: Lens, 很多人說自己孤獨,那么,什么年齡段的人最孤獨呢? 三菱綜合研究所有個問卷調查,結果顯示,26歲的女性是最感到孤獨的人。 原因也不難總結:這個年齡段可能在職場上不上不下缺少存在感;在情感上,單身的會因為身邊人陸續(xù)結婚后感到孤立;結婚生育的又可能陷入焦慮…… 有的孤獨可以排解。 國內一項對感到孤獨的職場中人的調查顯示,其中75%的人每月至少會花1000元來排解孤獨。 有個做“出租自己”生意的阿哲,就講到很多人租他只是為了傾訴孤獨: “很多客戶只是單純地想找一個人傾訴心事。有個人描述自己的孤獨,‘用著好幾千的手機,卻找不到可以通話兩小時的人。曾經六毛的長途拼命地打,現在一千分鐘免費通話卻不知道打給誰’?!?/p> 更多的孤獨,只會在內心盤旋、甚至吞噬著健康。 它也影響到了另一個現象:孤獨死——人們通常認為那是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才會面臨的問題。 但是近年來,孤獨死正在一點點年輕化。 年輕人的困境更難被發(fā)現 根據日本去年發(fā)布的《第三次孤獨死現狀報告》:日本29歲以下年輕男女孤獨死比例已經分別占到3.2%和8.9%。 孤獨死人口年齡構成 相比被國家福利制度重點關照的老年人,年輕人群的孤獨死困境更加難以被社會發(fā)現。 專門負責清理孤獨死現場的公司ToDo-Company曾經用模型再現了一些真實的孤獨死現場...... 一名死者留下的“垃圾屋” 桌上放著遺書,墻上寫著“對不起”幾個字。 因糖尿病并發(fā)癥而去世的30歲出頭的女性的房間。 發(fā)現時養(yǎng)的四只貓中兩只已經死去。 因為急性心力衰竭而去世的20幾歲的男性的房間。 雖然家中狗一直在叫,房間里發(fā)出異臭,但由于誰都不想成為“第一發(fā)現者”,鄰居都裝作沒注意。 《東洋經濟新報》就介紹了這樣一則孤獨死案例: 死者是一位男性。住在市里的公寓中。死后三個月才被人發(fā)現。 從留下的印記可以看出,他是趴在床上猝死的。 從遺留的物品看,他似乎不是人們印象當中會落到這般境地的人。 他的房間角落里放著幾輛公路自行車。 書架上的相冊記錄著他20多歲時的生活。 其中一張照片中,他肌肉發(fā)達,一看便知曾是體育隊的健將。 還有一張照片是他和女友在迪士尼的合照。女生留著波波頭,模樣可愛,兩人對著相機開心地比出剪刀手。 經調查,把他引向孤獨死的事件發(fā)生在他35歲壯年之時。 那一年,他突然得了抑郁癥。 之后,他開始借高利貸,經常缺勤,在40多歲時被辭退。 失去工作后的他閉門不出,過著黑白顛倒的生活,靠社會保障金過活。 陪著他的只有一只烏龜、一只兔子和一只貓。 在他死后,這三個寵物命運各不相同。 被發(fā)現時,兔子已成了一具干癟的尸體。 烏龜正在惡臭的水槽中奮力撲騰。 而貓靠水槽和兔糧,撐過了這三個月。 與老年人那種生活不能自理造成的孤獨死不同,年紀輕輕就孤獨死的,常常是因為遭遇人生意外后,沒能再站起來。 在失業(yè)潮與單身率一路攀升的當下,這種風險越來越大。 男人的尊嚴使他們難以開口求教 除了孤獨死正在年輕化,還有一個現象:孤獨死的男性要遠遠多于女性。 對于個中原因,《男人的孤獨死》作者長尾和宏是這樣分析的: 女性更擅長經營人際關系,男性相比之下人際關系網更稀薄。 男人的尊嚴使他們難以開口求救。 去年日本的年度流行語大賞中,有一條就:“大叔的孤獨” 這個詞乍一聽,不像“年輕人的孤獨”或“老年人的孤獨”那樣容易被共情。但數據是不會說謊的。 一份調查顯示:獨居的中年男性中有30.3%表示日常生活中沒有任何可以依靠的人(女性的數據是9.1%),15%表示兩周內與人交談的次數為一次以下(女性的數據是5.2%)。 他們比外人想象得要孤獨得多。 這個事實也能在孤獨死者被發(fā)現天數的數據中可以看到。 孤獨死尸體被發(fā)現天數男女比例 將近一半的女性死者在三天內就會被發(fā)現。 而在男性當中,這個數據只有37.5%。 男性身邊的人都跑哪里去了呢? NHK曾經追溯過一位孤獨死的男性是如何一步一步失去這些人際關系的。 這個住在神奈川縣的男性,死于肝硬化。 在他屋子的一角,有個沖浪板,和一張他年輕時和友人去海邊時拍下的照片。 記者循跡來到他曾經光臨的沖浪用品店。 據店主說,這位男子在20多歲時每周都會來到海邊。 那時的他開朗健談,通過運動認識了很多朋友。 28歲時,他結婚了。并有了孩子。 一切看上去都一帆風順。 但在39歲時,孤獨死的倒計時驟然開始了。 那一年,他離婚了。 并隨之開始了獨居生活。 他之前的朋友此時都在哪兒? 為此,記者特意造訪了一位死者的老友。 老友說,他倆以前經常一起去滑雪。 但40歲之后由于工作繁忙,兩人漸漸失去了聯(lián)絡。 “年紀越大責任也越重,要做的事情也越多。慢慢地交情就變淡了。”友人說。 40多歲的時候,這位男子的父母分別離開了人世。 差不多同一時期起,他和親戚們也慢慢疏遠了。 他這時只有工作了。 斬斷他與社會之間最后這條鏈接的,是三年前查出的糖尿病。 因為糖尿病,他開始不得不大量休假。 患病第二年,他就被公司辭退了。 一開始他沒有放棄。他找遍了能夠兼顧自己身體狀況的工作。卻始終沒有找到。 某一天起,他開始閉門不出了。在他的房間中,記者看到了大量的空酒瓶。卻完全沒有看到藥物、醫(yī)療卡之類的痕跡。 他的死因表面上是肝硬化,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孤獨死中最常見的“自我忽視”。 即死者完全放棄維持基本生活的意愿,對于自身健康問題也不管不顧。 自我忽視也被叫做“慢性自殺”。 自我忽視的人不好好吃飯,不去看病,不打掃衛(wèi)生,也不聯(lián)系他人。 哪怕健康狀況惡化,也沒有自我拯救的意愿與開口求救的動力。 他們已經徹底困在孤獨的谷底,不打算,也沒辦法逃出來了。 據調查,最容易陷入這種局面的是未婚單身者、非正規(guī)勞動者以及家庭主婦在內的無職業(yè)者。 尤其是非正規(guī)勞動者,因為收入與工作場地不穩(wěn)定,人際關系流動性大,他們被社會孤立的可能性也最大。 侵襲男性的孤獨,并非只是日本社會的孤立現象。在中國,一份婚戀網站的調查顯示,單身男女的孤獨指數為78:68.9。而且,和通常的印象不同,只有一半的男性愿意在感情中主動出擊。 他的狗在叫,屋里發(fā)出異臭,但鄰居都裝作沒注意...... 根據日本《第三次孤獨死現狀報告》,第一個發(fā)現尸體的通常是物業(yè)管理人員或房東,其比例超過27%。 發(fā)現的原因多是因為房東注意到租戶拖欠房租,或有快遞滯留。 還有一些情況則是因為鄰居聞到了尸體散發(fā)的惡臭。 當代公寓生活鄰里交情很淺,很多人即便對他人的安危產生懷疑也很少主動去確認。 另外一部分情況是由親友發(fā)現的。 不過女性被親友發(fā)現的概率要足足高出男性10%。 第一發(fā)現者的構成 由于孤獨死現場的體液與異味的清洗費用龐大,很多房東都在想辦法規(guī)避這種損失。 一些保險公司開始向房東們提供一種”孤獨死保險“,用來補償修繕與清洗費用以及當事人未繳的房租。 作家菅野久美子說,日本是一個有著1000萬預備軍的孤獨死大國。 日本調查網站しらべぇ曾做過一項調查:有 44.3% 的20多歲男青年、38.4% 的20多歲女青年擔心自己將來會“孤獨至死”。 之所以“孤獨死"會出現年輕化的趨勢,據分析,重要原因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不愿意結婚、甚至不喜歡擁有性伙伴、同居伙伴。 “孤獨”先成為生活常態(tài),然后才是“孤獨死”的極端結果。 據日本厚生勞動省預計,到2020年,日本男性一生不結婚的比例將達到26.0%,女性達到17.4%。到2030年,終生不婚的男性將達29.5%,女性達22.5%。 而且,孤獨死現象并不是個例的總集,這背后還有現代社會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淡薄。加上日本傳統(tǒng)上不愿意給人添麻煩的思維習慣,都助長了“無緣”社會的形成。 這其中的很多特征,也正在中國出現。 有統(tǒng)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20歲~39歲的獨居年輕人數約2000萬。 婚戀與否是正常的自由,“孤獨”本身也是常見的、必不可缺的心理狀態(tài),但在更漫長的人生里,人還是要活在愛與被愛當中——不管是以什么樣的形式。 (注:本文所有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均不代表鳳凰網國際智庫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