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是 指揮? 放在今天指揮可能是老大 但指揮真正成為職業(yè)是19世紀早期的事情 而樂團的存在遠早于指揮 有人說是 團長? 團長負責行政工作 并不是藝術指導 其實從樂團誕生以來 首席 才是一直以來的一把手 那首席是做什么的呢? 01 深藏功與名 比指揮更古老的C位咖 樂團首席 是 比指揮更古老 的存在 ?。?! 在幾乎整個18世紀中,指揮的角色都是由樂隊中一員扮演的,這個人通常被稱為首席(concertmaster),有時他使用自己的琴弓來指揮,有時他是一位跟著節(jié)拍扭動琴頸的琉特琴手,如果有通奏低音的話,羽管鍵琴手來擔任指揮角色也很常見。在歌劇中,有時會有兩個指揮,鍵盤手指揮歌手,小提琴首席指揮樂隊。 無論是小提琴手、琉特琴手還是羽管鍵琴手,都是卡在樂隊C位,正像上面圖片中一樣,所有的樂手都圍繞著羽管琴鍵。 眼尖的你找找看誰是天團維也納愛樂的首席 18世紀末,作曲家擔任指揮的情況開始頻繁出現(xiàn)。1791年9月30日,莫扎特在維也納指揮了《魔笛》的首演;1798年,海頓用手和指揮棒指揮了清唱劇《創(chuàng)世紀》的首演。直到19世紀早期,不演奏樂器的指揮才成為常見的職業(yè),指揮棒的使用也變得很普遍。當然這與管弦樂隊編制的擴大有關,試想類似馬勒這樣編制宏大的交響曲,首席同時演奏和指揮幾乎是不可能的。當時最著名的指揮家有韋伯、門德爾松等,都同時是作曲家。 在莫扎特的年代,邊指揮邊演奏是很常見的 馬勒交響曲編制宏大,幾乎無法邊演奏邊指揮 02 為何是小提琴 其他樂手表示不服 為何 樂隊首席 都是 小提琴手 呢 ?。?! 樂團首席選擇小提琴的原因是: 小提琴手擔任較多主旋律的部分 幾乎全程都在演奏 坐位比較靠前 站起來演奏全樂隊都能看見 ……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 由第一小提琴首席負責統(tǒng)領樂隊的習慣 現(xiàn)在大型的管弦樂團 基本都設有常駐指揮 而一些小型古樂團 保留了首席負責指揮的習慣 ![]() 科隆古樂團是今日不設指揮的古樂團之一 比如下面這張門德爾松弦樂交響曲唱片 03 想當首席 只會拉琴可不行 ![]() 樂團首席 一定是個 斜杠音樂家 有著 三頭六臂 的技能 ?。?! 實力過硬的音樂家 樂團首席具備過硬的獨奏能力,是一個基本條件,交響樂中所有小提琴獨奏的部分,一般都是由樂隊首席來完成的。 ![]() 里姆斯基-克薩科夫的《天方夜譚》中,就有非常精彩的小提琴獨奏段落 ![]() 詩人 樂團首席需要跟指揮有良好的溝通,才能夠更好地指導樂手們如何詮釋音樂,把抽象的音符“唱”出來,就像一個才華橫溢的“詩人”,把枯燥的句子施了魔法。如此炫酷的存在,想想就很棒呢~ ![]() 外交官 指揮家并不是萬能的,無法對每個樂器了如指掌,有時指揮的演奏指示并不適合某個樂器,或者達不到很好的聲音效果,就需要聲部首席來進行溝(si)通(bi)。就像一名外交官,代表他的聲部與指揮進行“談判”。 ![]() 啦啦隊長 “團隊合作”在樂團演奏中十分重要,而聲部首席就是“粘合”各個樂手的“萬能膠”。培養(yǎng)互相的默契,讓幾個人、甚至幾十個人在細節(jié)上的處理就像復制黏貼一般。如果遇到心情低落的樂手,還要一秒鐘變“啦啦隊長”,給樂手們打雞血,保持樂團狀態(tài)的穩(wěn)定。 ![]() 救火隊長 如果演出中出現(xiàn)了“事故”,就需要首席帶領大家“救火”,或者從肢體上提示聲部其他樂手,接下來該怎么做。某著名交響樂團的一次演出中,某個樂手的琴弦斷了,大家在沒有影響演奏的前提下,還能不動聲色的把斷弦的琴傳到最后,再把新的琴傳給樂手,臺下的觀眾絲毫沒有發(fā)現(xiàn),這就是樂團隨機應變能力和默契度的最好體現(xiàn)。 ![]() 怎么樣 首席是不是一個神奇的存在呢 我們采訪到了 頂級天團 維也納愛樂樂團首席 萊納·霍內克 R A I N E R H O N E C K ![]() 來聽聽看他任職維也納首席 近30年 的心得 橄欖:您是維也納愛樂的樂隊首席,您的哥哥曼弗雷德是匹茲堡交響樂團的音樂總監(jiān),您是出生在音樂家庭嗎? 萊納·霍內克:我父親是一個錫塔琴手,我們其實是后來才變成了音樂家庭,我是9個孩子中的第八個,我的哥哥曼弗雷德是指揮家,一個姐姐拉大提琴,還有一個哥哥在法蘭克福歌劇院,我們家中有四個職業(yè)的音樂家。 ![]() 左:萊納·霍內克;右:曼弗雷德·霍內克 橄欖:您在20歲時(1981)加入維也納歌劇院,僅僅3年后就成為了樂隊首席,如此小的年紀。成為樂隊首席都需要什么? 霍內克:首先你要是一個很棒的小提琴手,技術要足夠好,才能尊重樂團的傳統(tǒng)。第二對不同的指揮家要保持敏感,我們(維也納愛樂)有很多客座指揮家,每個指揮都不一樣,有的指揮家會很有主見,有的指揮家卻不想做老大,他們喜歡互動的感覺,所以一個好的首席需要知道該付出多少。同樣指揮也代表著樂團的傳統(tǒng),有些指揮可能對某些曲目有著自己的理解,樂團需要對這些聲音保持開放的態(tài)度,傾聽他們的聲音并學習新的東西,但同時要守住樂團的傳統(tǒng)。 橄欖:維也納愛樂的傳統(tǒng)都有哪些?著名的“維也納之聲”都有哪些特點? 霍內克:我們的傳統(tǒng)都在德奧作品中,還有美的音色、清晰的發(fā)音以及對樂句的處理。我們的音樂之所以那么像歌唱,其實是源自歌劇,我們演了很多歌劇,歌劇往往更加激情,我們也會付出更多情緒在里面,僅僅演奏得很美妙是不夠的。我們的聲音是統(tǒng)一的,所有的樂器聽起來像是一個樂器,泛音是閃閃發(fā)光的,但又是柔和的。 橄欖:這么多年了,傳統(tǒng)如何保留下來? 霍內克:我們總是跟尊重我們傳統(tǒng)的指揮家合作,這很重要,因為我們有很多年輕樂手,資深樂手在演奏中會對他們言傳身教。 橄欖:樂團在納新的時候會更偏好年輕人,是嗎? 霍內克:沒錯,因為他們的可塑造性強,我也是很年輕就加入了樂團。我很幸運,我從青年樂團一路走來,到加入維也納愛樂并成為首席。因此我們喜歡沒那么多經(jīng)驗的人,但要有天分。 ![]() 蒂勒曼指揮2019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橄欖:為什么維也納愛樂沒有常駐指揮? 霍內克:這有好處也有不好的,我們有很多客座指揮,我喜歡這樣,這樣產(chǎn)出的音樂更加多樣化。如果沒有常駐指揮的話,我們的演奏都是為樂團負責,為我們的傳統(tǒng)負責,而不僅僅是聽從指揮的。 橄欖:您有三份職業(yè),指揮、獨奏家和首席,您如何平衡自己的工作? 霍內克:我喜歡這樣,這樣更加有趣,這些都是音樂行業(yè)的不同領域。作為首席,我是從小就被培養(yǎng)出來的,我有經(jīng)驗在。作為獨奏家,我演奏大量的作品來保持技術水平。指揮很晚才開始,當時我作為首席被博斯科夫斯基(Willi Boskovsky)要求站起來領奏施特勞斯的華爾茲,后面就開始指揮一些小的作品。當然我不太可能成為有著廣泛曲目的全職指揮家,但指揮這份工作給了我觀看之前已熟知作品一個全新的視角。 橄欖:會比較喜歡其中某一個嗎? 霍內克:我是個小提琴家,當然希望在力所能及的時候盡量多演奏,也盡量演奏好,因為等年紀再大一點,可能就會很困難。當然我很滿意現(xiàn)在的狀態(tài),三份職業(yè)都很喜歡。 橄欖:在維也納愛樂工作壓力大嗎? 霍內克:是啊,我都沒有別的什么計劃。 橄欖:3年前在上海,您指揮上海交響樂團演奏了海頓和莫扎特的作品,但說實話,近年中國樂團比較少演出他們,而是更加偏愛更大的作品,像馬勒或是布魯克納,當時的曲目是您選擇的嗎? 霍內克:是樂團選擇的,他們想要第一維也納樂派的東西。但其實,海頓和莫扎特遠比柴可夫斯基等其他音樂家要難,因為你能聽到每一個音,對弦樂來說尤其如此。但對聽眾來說,聲音卻沒那么宏大,樂團也比較小,所以制作人一般都偏好大的東西,比較好賣票。但要是想成為好的樂團,提高演出質量,最好多練習維也納樂派的經(jīng)典作品。別忘了,全世界的樂團面試基本上都要求演奏莫扎特,因為在莫扎特的作品中,你能聽到全部——發(fā)音方式、音色、節(jié)奏,如果有一個音演奏得不好,聽眾立刻就能聽出來。因此莫扎特要難得多,但如果你能演奏得很漂亮,聽眾絕對也很享受。 ![]() 指揮中的萊納·霍內克 橄欖:莫扎特是基礎性的,柴可夫斯基可以晚一點再說。 霍內克:莫扎特肯定是基礎性的,但也可以同時演奏別人的作品。演奏莫扎特作品對其它的來說是一種幫助,如果能演奏得很干凈對演奏馬勒來說也是。一個好的樂團和一般的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可能差別不大,但演奏莫扎特就會是天差地別。 橄欖:您有幾把斯特拉迪瓦里? 霍內克:是銀行的,我的恰空。之前的樂隊首席退休了,就到了我手上。它據(jù)說曾經(jīng)是約阿希姆的,但這是個故事,我希望是真的,是假的也無所謂,它的聲音是真的很好。 橄欖:如果不做音樂家,您會做什么? 霍內克:哈哈,我也不知道。我喜歡踢足球,但現(xiàn)在太老了。但我真的不知道,我7歲開始學小提琴,12歲時就知道自己要成為音樂家,就沒有別的想法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