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揮家,是個不大被常人所能理解的職業(yè),在沒有深刻接觸古典樂之前,指揮家對我們而言恐怕僅僅是擺著夸張的姿勢揮舞著小棍子而已。其實不然,這個職業(yè)充滿了神圣,帶領著樂團將自己對音樂的理解完美的呈現(xiàn)給大眾;而指揮麾下的樂團也會在他的指導下,學習和領悟到更多演奏的技巧,由此整個樂團演奏出來的音樂是行云流水,如綢緞一般華麗鮮明。古往今來的這么多指揮家里,小編今天只想介紹奧地利著名的指揮家:赫伯特·馮·卡拉揚,因為絕大部份的樂迷都認同,卡拉揚的音樂充滿魅惑魔力;他的形象,就像是一位主宰神秘儀式的祭司,倘若有幸親眼觀看過他指揮演出,很快就會迷上他,成為他的音樂的信徒。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von Karajan于1908年出生在薩爾茨堡,他的父親恩斯特雖然是一位醫(yī)生,但也非常熱愛音樂,既會彈鋼琴,又會演奏單簧管,還經(jīng)常參加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和薩爾茨堡州立劇院的各種活動。平常除了帶孩子們上交響音樂會外,還時常在家里舉辦小型的音樂會。在這樣的家庭化境的熏陶下,卡拉揚4歲時就開始跟隨弗蘭茲·列德文卡學習鋼琴。從8歲起就在薩爾茨堡莫扎特音樂學院學習基礎,一直學到18歲。而這些僅僅是專業(yè)上的教導,其實真正在日后讓卡拉揚能夠聞名世界,是家里嚴謹良好的家教,尤其是父親恩斯特對卡拉揚的影響,讓他養(yǎng)成事事做足準備的習慣,以及追求完美的敬業(yè)精神。波蘭天際公眾號微信:safaripoland,客服微信:sinkywu 童年時期的卡拉揚 卡拉揚父母 1926年,18歲的他在父親的勸說下去學一些務實的技巧以此維生,但是他依舊沒有放棄音樂,鉆研工業(yè)技術(shù)的同時,還在維也納大學入讀音樂科學系和表演藝術(shù)學院學習。他在維也納跟隨新老師約瑟夫·霍夫曼學習鋼琴,還同時向亞歷山大·溫德爾和弗朗茲·紹克學習他日后的職業(yè):指揮。雖然卡拉揚學會了指揮,但是并沒有什么空間給他實踐,于是他就想辦法來打發(fā)時間,比如與朋友一同先看過整部歌劇劇本,之后再揣著站票看演出,演出完畢之后這群年輕人們再聚在一起吐剛才的演出質(zhì)量有多差。 1928年12月17日,年僅20歲的卡拉揚為了展示自己的才能,在家鄉(xiāng)作了自己的公開亮相,他指揮的是莫扎特音樂學院樂團,曲目是施特勞斯的《唐璜》和柴可夫斯基《第五交響曲》,演出很成功,還為自己贏得了機會—德國烏爾姆市立劇院的經(jīng)理邀請他到自己的劇院試奏,卡拉揚跟經(jīng)理說道,自己并未指揮過任何歌劇,要接受這工作他得先研究一下。經(jīng)理回答得很簡單:“沒問題,你過來研究就行了?!庇谑?,烏爾姆之職成為了卡拉揚指揮事業(yè)的正式起點。 烏爾姆市立劇院并不是一座大劇院,設施簡陋,人手不足,卡拉揚要參與歌劇制作的方方面面,甚至要自己去拉帷幕。但此正是用武之地,而多年之后,卡拉揚還是非常懷念這段日子,認為烏爾姆正是自己成長的好地方。 1933年納粹黨上臺,德國音樂人才急劇衰減,許多音樂家被迫離開德國,而在這些大事發(fā)生不久之后的1934年,卡拉揚得到了一個重要的職位—亞琛市立劇院音樂會指揮和歌劇總監(jiān)。這個劇院樂團有70多人,合唱隊300人,而且?guī)ьI合唱隊的正是日后揚名合唱界的威廉·匹茲。以這樣的人員,卡拉揚迫不及待地上演了瓦格納的《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隨之在8月21日,他在私人晚會上首次與維也納愛樂管弦樂團合作,演奏了德彪西和拉威爾的作品。到了次年4月12日 ,卡拉揚更是被任命為亞琛市立劇院音樂總監(jiān)??ɡ瓝P以27歲的年紀,成為了德國最年輕的音樂總監(jiān)。但是,卡拉揚得做出一個妥協(xié):必須加入納粹黨。 卡拉揚從不否認自己曾經(jīng)是納粹黨成員,他不諳政事,也懶得去理政壇上的風風雨雨。他選擇加入納粹黨,僅僅是不想因為政治原因而放棄了音樂。雖然當時德國在政治上極端壓抑,但是文化生活卻是非常豐富的,而且具有“黨員”身份的藝術(shù)家,其工作條件比非黨員優(yōu)越。納粹黨頭頭對藝術(shù)也顯得十分闊綽。到了后來,卡拉揚在由赫爾曼·戈林掌管的柏林國家歌劇院工作,后者給與了卡拉揚極大的自由度。 1937年,卡拉揚被邀請去指揮一支柏林的管弦樂團,但卡拉揚拒絕了,因為樂隊不能給他任何時間去排練。不過很快,到了1938年,樂隊就同意了卡拉揚的要求,先排練再演出。于是卡拉揚就在4月8日,首次和這支樂隊合作,指揮了莫扎特《“哈夫納”交響曲》,拉威爾第2號達芙妮與克勞伊組曲和勃拉姆斯的《第四交響曲》。而這支樂團,就是日后和卡拉揚合作了35年的柏林愛樂樂團。戰(zhàn)后的柏林愛樂幾經(jīng)危機,除了樂隊本身需要重建,人員也要添補,首席指揮問題始終需要解決,雖然有不少人推舉卡拉揚,但是因為曾經(jīng)納粹黨的身份,他被禁止在德國和奧地利的演出。這段時間里多虧了卡拉揚的兩位好友,他才能得以渡過難關。 1953年,卡拉揚與柏林愛樂團合作日益頻繁,他們不但錄制了貝多芬的英雄交響曲,還共同出席節(jié)日周音樂會。這些演出得到了當時樂評家的熱烈贊賞。短期的磨合之后,卡拉揚的繼任只是時間上的問題,1954年11月30日,柏林愛樂樂團的前指揮福特文格勒逝世,局勢開始扭轉(zhuǎn)。當時正逢柏林愛樂美國之行的前夕。當時卡拉揚正在羅馬一所酒店里。他的秘書給他遞上一封來自維也納發(fā)出的匿名電報,上書“Le roi est mort, vive le roi.”(法語:老王駕崩,新主萬歲。)就在第二天,柏林愛樂樂團經(jīng)理格哈德·馮·韋斯特曼就立刻打電話給卡拉揚,請他出任樂團首席指揮一職。 “我一定要得到這支樂團,因為他的素質(zhì)讓我著迷,而且我也知道,和這支樂團一起我將能有什么樣成就。我要一份終身合同,理由只有一個:我要在這支樂團身上花很多時間,以求他能與我最終同心同德。我不能讓一個新來的議員說著說著就結(jié)束我倆的合作關系。我必須承認,這支樂團通過幾十年的成長,正是成長為我夢寐以求的樣子?!薄ɡ瓝P 從這個時候開始,卡拉揚開始無拘無束的展露自己的鋒芒。他那追求完美認真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絕頂?shù)囊魳诽熨x、以及沉浸在古典樂幾十年的體會與心得,全心盡力打造這個樂團??ɡ瓝P非常贊同詩人哈代說過的一句話:一個人與天國比鄰而居時,他的思維便無拘無束。他也曾說過:“你可以將學生領到窗前,但絕對不能替他們描述所看到的景色?!薄拔业呐笥眩氵@是在拉給誰聽呢?請把你的音樂朝向正確的方向!”“永遠只要最好,沒有妥協(xié)!”這些都成為了他知名的至理名言。 “通常一個蹩腳的指揮在排練三次后就不知道該怎么做了,他沒有更多的話可說,也更容易滿足,因為他沒有進一步甄別的能力,因為他不知道還能有什么更高的要求;原因在于,一個有創(chuàng)造力的人能夠在腦海中構(gòu)想他希望的完整圖像,而演出同他所創(chuàng)造的其它事物一樣,絕不能遜色于他預先構(gòu)想的完美程度。”——卡拉揚 柏林愛樂樂團在任命卡拉揚成為自己首席指揮之后,雖然與伯姆,約胡姆和朱利尼等客席指揮有過不少合作,但是最主要的還是與卡拉揚在一起,成為名副其實的“卡拉揚的樂團”??ɡ瓝P與樂團錄制下的大量唱片,巡回演出,極大地提升了樂團的知名度,使之柏林愛樂樂團成為世界首屈一指的音樂團體,同時也為樂團成員帶來了大量財富與名譽。樂團成員組合成為多個室內(nèi)樂團,管樂合奏團,都不忘帶上柏林愛樂樂團的銜頭。而卡拉揚也并未對此有多大微詞。波蘭天際公眾號微信:safaripoland,客服微信:sinkywu 晚年的卡拉揚,雖然依然受到健康問題的困擾,卻依然醉心于音樂錄制事業(yè)。1984年10月,他獲得UNESCO的國際音樂獎。而到了1985年6月29日,卡拉揚更是有一次非常特別的演出機會,他受邀在梵蒂岡圣伯多祿大教堂于教宗若望·保祿二世面前指揮維也納愛樂演奏莫扎特的《加冕大彌撒》。而1987年1月1日,卡拉揚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指揮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演出實況被作了世界直播。 1987年維也納新年音樂會 卡拉揚并不作曲,一心從事指揮演奏事業(yè)。他的錄音譜極廣,空間上基本上涵蓋歐洲所有出名作曲家的作品,時間上則從巴洛克時期跨到20世紀,如:巴赫、維瓦爾第、海頓、莫扎特、貝多芬、勃拉姆斯、門德爾松、舒曼、華格納、布魯克納、馬勒、理查·施特勞斯、德彪西、拉威爾、西貝柳斯、卡爾·尼爾森、肖斯塔柯維奇還有勛伯格,貝爾格。作為一個前無古人后無來者,聞名世界的指揮家,無人能做到與之比擬的非凡成就,更留下了大量寶貴的影音資料,以供后人瞻仰。 縱觀他的一生,他的成功也源自于他的心態(tài):“年輕的時候,各種批評和含沙射影常常使我坐臥不安,但我逐漸認識到,如果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你的才華和意志只會讓它消磨殆盡。我盡量保持一定距離,遠離是非?!?/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