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花紋銀碗 東魏 高3.4厘米 口徑9.2厘米 足徑3.5厘米 1976年河北贊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 盛食器。形似蓮花。敞口,唇略卷,喇叭形圈足。碗內(nèi)壁錘钅葉水波紋33道,自底向口部作輻射狀排列。碗內(nèi)底中央錘成一圓臺,上有一朵俏麗的蓮花,花瓣肥碩豐滿,瓣尖微上卷,蓮花外飾聯(lián)珠紋兩圈,口沿處飾聯(lián)珠紋一圈,制作精致。碗內(nèi)斟滿酒后,由于折光作用,有酒波蕩漾,令人有陶醉之感,是 蓮花紋銀碗 東魏 高3.4厘米 口徑9.2厘米 足徑3.5厘米 1976年河北贊皇邢郭村李希宗墓出土 正定縣文物保管所藏 盛食器。形似蓮花。敞口,唇略卷,喇叭形圈足。碗內(nèi)壁錘钅葉水波紋33道,自底向口部作輻射狀排列。碗內(nèi)底中央錘成一圓臺,上有一朵俏麗的蓮花,花瓣肥碩豐滿,瓣尖微上卷,蓮花外飾聯(lián)珠紋兩圈,口沿處飾聯(lián)珠紋一圈,制作精致。碗內(nèi)斟滿酒后,由于折光作用,有酒波蕩漾,令人有陶醉之感,是 鹿角牛頭金冠飾 北朝 高19.5厘米 寬14.5厘米 1981年內(nèi)蒙古達茂旗出土 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博物館藏 這兩件金冠飾是牛頭形的金步搖冠的裝飾。它們像在牛頭上插上一棵有12個枝杈形如鹿角的小樹。在每個枝上及牛的雙耳上分別掛一片桃形金葉。稍有顫動,金葉就會隨之搖曳。牛頭上嵌有玉石。 鎏金折枝凸花銀盤 唐 高1厘米 徑15.5厘米 重200克 1972年陜西西安南郊曲江池村出土 西安市文物管理委員會藏 盛食器。銀質(zhì)。六瓣形,寬沿,平底。內(nèi)底心錘钅葉一朵凸起的五瓣折枝花,周圍以莖、葉、蕾相襯托?;y鎏金,使折枝凸花更加鮮明艷麗。 刻花赤金碗 唐 高5.5厘米 口徑13.7厘米 足徑6.7厘米 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碗為圓唇,侈口,圓腹,平底,下接外展圈足。碗壁錘出雙層蓮瓣,上層蓮瓣內(nèi)陰刻折枝花和鴛鴦、鸚鵡、鹿、狐等珍禽異獸,下層刻寶相花??谘叵驴田w鳥流云,近底處飾一周五瓣小花。圈足外壁刻菱形紋,足緣飾一周聯(lián)珠。外底刻飛鳥一只,周圍有五組纏枝卷草紋。紋飾皆以魚子紋作地。此碗制作精細(xì), 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 高18.5厘米 口徑2.3厘米 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唐窖藏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銀壺造型仿同時期我國北方草原少數(shù)民族使用的皮囊壺,為扁圓體。壺口上有鎏金覆蓮形蓋,提梁呈弓形,鎏金。平底下接橢圓形圈足。腹兩面各錘出舞馬銜杯紋,底足連接處飾一周辮紋。紋飾全部鎏金。圈足內(nèi)有墨書“十三兩半”四字。據(jù)文獻記載,唐玄宗時曾于宮中置舞馬取樂,天寶以后取締。這件壺上的紋樣為文獻 鎏金鸚鵡紋提梁銀罐 唐 通高24.2厘米 口徑12.4厘米 底徑14.4厘米 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貯盛器。銀質(zhì),鎏金。侈口,有蓋,短頸,溜肩,鼓腹,喇叭形圈足。蓋呈覆扣侈口碗,滿飾葡萄、石榴和忍冬蔓草紋;頸部飾雙瓣和四瓣相間的海棠花;肩部有對稱豎耳,上按半圓形提梁;腹正背兩面各飾一欲飛的鸚鵡和鴛鴦,周圍飾環(huán)狀花枝一圈;足部紋飾與頸部相同。通體飾魚子紋地。紋 樂工八棱金杯 唐 高4.6厘米 口徑7.2厘米 1970年陜西西安何家村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飲酒器。金質(zhì)??谘赝獬蓿箖?nèi)收,為八棱,圈足外撇,有把。內(nèi)壁素面。外壁每棱口沿下底沿上均飾一條聯(lián)珠紋。整個杯子分成八面,每瓣面內(nèi)鏨一樂工,手抱樂器,空間填以蔓草紋,底飾魚子紋。足沿飾一周聯(lián)珠紋,底與足連接外各飾蔓草紋,把呈環(huán)形,上有圓蔽遮,外側(cè)飾一獸頭。器物成型以澆鑄為主,圖案富于變化,反映了唐代 魚龍紋四瓣金盤 唐 通高3.5厘米 口徑7-13.1厘米 足高1.1厘米 重174克1983年陜西西安太乙路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盛食器。金質(zhì),橢圓四瓣形,敞口,圈足。內(nèi)底中心錘鍱隱起的魚龍戲珠圖案,地刻水波紋,外飾一周聯(lián)珠紋,聯(lián)珠紋外又飾一周花瓣帶。器壁由扭絲花紋間開為四瓣,每瓣飾一簇寶相花,花簇兩側(cè)配以對稱如意花紋,口沿和圈足外側(cè)各飾一周蓮瓣紋,紋飾皆以魚子紋為地,以陰線刻畫細(xì)部。外壁 鎏金雙狐雙桃式銀盤 唐 高1.9厘米 口徑22.5厘米 1970年陜西西安南郊何家村出土 陜西省博物館藏 盛食器。雙桃形,寬沿,淺腹,平底。內(nèi)底心兩中各鍾鍱一狐,上面一狐頭向左轉(zhuǎn),兩耳抿于腦后,長嘴朝地,雙目俯視,作行走回首狀;下面一狐頭翻轉(zhuǎn)向上,長嘴朝天,雙目仰視,亦作行走狀,與上狐互相呼應(yīng),兩狐皆鎏金,構(gòu)圖簡潔,神態(tài)生動,富有立體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