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有殺傷力的。 你的一句話,可以成就一個小天使,也可以毀掉一件小棉襖。 ——鹿媽 文 | 豆媽 來源 | 女兒派(洞見旗下百萬親子賬號) 昨天閨蜜聚餐,飯桌上幾位媽媽相互吐槽:“小女孩真是太難養(yǎng)了?!?/p> 聽話的時候倒還好,皮起來你拿她一點辦法都沒有,有時候話說重了,還擔心負面影響。 記得某位兒童心理學家說過,小女孩的另一個名字,叫做“敏感”。 當你的女兒長大,你能清晰地看到,你對她說過的話,與如今她擁有的性格和品格之間的關聯。 家有女兒的父母要注意,有些話不管是生氣還是玩笑,寧可爛在肚子里,也千萬別對女兒說。 “你看看你,一點女孩子的樣子都沒有!”上個月帶女兒去新開的生態(tài)體驗園玩,園區(qū)里特意設置了一處大沙坑。 沙坑邊上擺著工作人員準備的兒童鏟子、鐵鍬,還有一些空礦泉水瓶和大油漆桶,里面盛滿了水。 一個小女孩跟幾個小男孩跪坐在沙坑里,把水倒進沙子里攪和成泥,拍拍打打玩得正歡。 突然女孩的媽媽就沖進來,一臉嫌棄地呵斥:“你看看你臟的!一點女孩子的樣子都沒有!” 說完就拽著女兒的手臂,硬生生把她拖走。 直到現在,我依然忘不了小女孩看向她媽媽時驚恐的眼神和被拽走時令人心碎的哭聲。 很多父母總喜歡說,女孩子就該有女孩的樣子。 可什么才叫“女孩子的樣子”? 從小給她戴個“乖乖女”的帽子,被學校里的大姐頭欺負了,也不敢吱聲,因為“女孩子要乖,不能在公共場合說臟話動粗”。 社會上惡性新聞頻發(fā),她也不會主動學習幾招防身術,因為一直有人在告訴她“女孩子動手動腳不優(yōu)雅”。 找工作了,會選擇聽父母的話安安分分回老家,因為“女孩子不要跑那么遠,找個穩(wěn)定的工作嫁人最好”。 真到了嫁人的年紀,還得順從父母的安排,嫁給一個“認識時間不長但爸媽說條件不錯”的男人。 有了孩子還會辭掉工作在家洗衣做飯帶孩子,因為“女孩子就是要相夫教子”,沒有收入后還要伸手找老公要錢,用自己的賢惠換回別人的白眼...... 當你總是對女兒說“女孩要有個女孩的樣子”,這種心理暗示早晚會讓她失去自我,變得狹隘,自卑,依附,取悅。 你想要你的女兒擁有這樣的人生? 國外一位媽媽專門給兩個女兒拍攝了一組照片:紗裙+迷彩,花環(huán)+棒球手套,禮服+籃球,高跟鞋+運動鞋。 她說,“為什么她們一定要有個女孩子的樣?她們可以做任何喜歡的事情,決定成為任何她們所向往的樣子?!?/strong> 讓你的女兒有敢做自己的自由,和敢做自己的膽量。 踩得下高跟鞋,也穿得了跑鞋;品得了茶,也喝得了酒。 有勇敢的朋友,也應付得了牛逼的對手。 能溫柔如水,也能披荊斬棘;陽光下像孩子,風雨里像大人。 “一天到晚就知道照鏡子,除了臭美還會什么?”前幾天,有個媽媽跟我說了一個困擾她很久的問題。 她家女兒,才三年級,就表現出了臭美的趨勢。
很多父母都對孩子愛美帶有一種先天性的偏見,認為愛漂亮=不學無術,看到女兒擺弄劉海、注重著裝,就忍不住叨叨: “你看看你,除了臭美還會干什么!” “一天到晚就知道照鏡子,你看別人誰這樣了?把心放在學習上才是正經事!” 然而愛美是女孩天生的執(zhí)念。 很早之前,德國作家席勒就提出了“美育”的概念。 一般來說,女孩3、4歲左右就開始出現性別意識,而這時,愛美的意識也會萌發(fā)。 所謂美育,就是從這時候開始,著重培養(yǎng)女孩健康的審美觀、發(fā)展她認識美、鑒賞美和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童年的審美奠定了人一生的審美傾向和生活品質。 一味地打壓女兒追求美的權利,孩子只會兩極分化,要么蠻橫叛逆不聽管教,要么自卑羞愧永遠覺得不如別人。 與其粗暴制止不如做好“美的示范”,幫助孩子發(fā)現全面的美,不僅是漂亮的裙子和頭飾,還在于對生活的感知、氣質的培養(yǎng)以及藝術的共鳴。 允許女兒追求一切美好的事物,培養(yǎng)她感受全方位審美修養(yǎng)的能力,她才會擁有高尚的興趣和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 “你要是個男孩就好了?!?/strong>朋友是211大學的心理咨詢老師,曾有個女學生來傾訴。 她說她已經失眠了一個多月,閉上眼睛腦海里就會浮現小時候爸爸說的一句話: “你要是個男孩就好了?!?/p> 女孩從小就是學霸,有次拿著滿分的考卷回家,她爸看一眼分數,摸了摸她的頭,開玩笑似的輕嘆一口氣:“唉,你要是個男生就好了?!?/p> 聲音里有惋惜、有遺憾、有調侃,唯獨沒有為女兒拿高分的驕傲和欣喜。 她那時小,也不理解爸爸這一句話代表什么,只能為了讓爸爸以她為榮,更加努力。 后來她的目標就是不斷地追求更好,更強,可每次把更好的成績放在爸爸面前時,腦袋里揮之不去的還是那句輕嘆。 女孩說,雖然爸爸表面上沒有重男輕女,可那句玩笑似的輕蔑像針一樣深深扎在她心里。 她不敢放松,整天活在焦慮和緊張里,一旦慢下來,就感覺爸爸的那句話變成了猛獸,張著血盆大口向她撲過來...... 一句話,成了一生的詛咒。 每一個女孩,最不能忍受的都是親生父母的性別偏見。 這些負面的情緒一直堆積在她的內心深處,就算未來她長大了,有能力了,心里還住著當年那個受傷的小孩。 沒有安全感,對今后的婚姻和親子都有無限的陰影,更容易敏感多疑,經常自我否定,這些性格缺陷往往也會讓她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不那么順遂。 如果你只有一個女兒,就給她百分百的關愛,別讓她用一生,去治愈不幸的童年。 “你要多學學做家務,不然以后嫁人了婆家會看不起你!”記得《少年說》里有一期節(jié)目,一個女孩子站在天臺上,大聲質問她媽媽:
也有一些家長在教育女兒做家務的時候會這么說:“女孩子不學學做家務,將來嫁人了怎么辦?” 女孩、嫁人、家務這六個字捆綁在一起,似乎就定格了一個女人的一生。 傳統的媽媽習慣性把生活的重心放在婚姻上,但對我們的女兒來說,嫁人,永遠不是她幸福的終點。 婚姻應該是加分項,而不是決定項。 讓孩子從小學做家務沒錯,但不只是女孩學,男孩也要學,和性別無關,和學歷無關。 這是保障自己未來獨立和自由的生活技能,而不是她取悅別人的工具,沒有誰該給誰做這件事情。 當你反復向女兒強調“你以后嫁人了,要勤做家務”,培養(yǎng)出來的只會是伺候老公吃飽穿暖,全身心奉獻自我的田螺姑娘。 你的女兒,一定是要平等地和另一半站在一起,互相幫助彼此成就,以一個為家庭并肩戰(zhàn)斗的身份。 別再用偏見毀了她一生的幸福,請站在一個更高的格局上,把孩子培養(yǎng)成自立、自主的人。 父母說的話,有一種魔法。 可以變成白雪公主吃下的毒蘋果,也可以治愈一個受傷的靈魂。 別因為愛女心切,兩敗俱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