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賞析 思想內(nèi)容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板羞b游”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nèi)容?!板羞b游”是指“無所待而游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游于世間。“逍遙”,在莊子這里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游”,并不是指形體之游,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游,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后,自然就可以悠游于世。逍遙游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xiàn)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游。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圣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于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尾,論述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yōu)游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游思想的主要內(nèi)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游》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游的內(nèi)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xiàn)。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于“定乎內(nèi)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局限并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nèi)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這里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游。 在《逍遙游》中,莊子用與惠子關于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于“無用”和“大用”的觀點?;葑訉ηf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fā):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于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游”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nèi)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nèi)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游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nèi)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xiàn)自我價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游處于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nèi)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坝斡跓o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xiàn)出逍遙游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 其一,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成人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huán)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莊子通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chǎn)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順于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xiàn)了對世俗事務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tài)度?!懊⑷会搴鯄m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yè),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通過精神修養(yǎng)可以實現(xiàn)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huán)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 其二,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本質內(nèi)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叭舴虺颂斓刂?,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xiàn)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tài)在觀念世界里表現(xiàn)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tài)、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xiàn);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xiàn)實基礎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白杂伞彪x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fā)現(xiàn)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tài)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tài),引領人們實現(xiàn)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xiàn)出一種異于世人的神奇性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莊子》中理想人格的名號非常多,有“真人”“至人”“神人”“圣人”“德人”等,莊子逍遙游理想人格的名號雖不同,但其精神境界所表述的內(nèi)容是相同的,而且理想人格在飲食起居、行為功能等方面都表現(xiàn)出神異性。例如:“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莊子理想人格的這些奇異的性能表現(xiàn)了超脫世俗的思想。這種思想的形成,一與當時社會生產(chǎn)力低下有關。生活資料的匱乏,無法抵御的以水、火為代表的兇猛的自然災害的侵襲,山川河海的阻隔,最后降臨的更是人人皆無法逃脫的死亡,凡此種種,都是古代人們不能在現(xiàn)實中戰(zhàn)勝,而只能通過幻想在神話中戰(zhàn)勝的對象。莊子理想人格所具有的神異性能,正是這種感情愿望的反映。二與莊子思想的文化背景有關。莊子是楚國貴族后裔,于楚文化有很深的背景。莊子思想洋溢充盈的文學特質是浪漫多姿的楚文化的映照,理想人格的神異性能則是楚地巫風祠祀盛行、神話鬼說豐富的烙印。三與莊子的人生哲學本身有關。莊子人生哲學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tài)自由,一種理想性質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在這種情況下,只有借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10] [11] 藝術特色 《逍遙游》在構思上采用了文學上的形象思維的寫作手法,運用大量的淺近的寓言、神話、對話,文姿多彩。想象像匹駿馬馳騁于宇宙,攝取與表達中心思想有關的妙趣橫生的題材,生動、形象地宣傳了作者的鄙視高官厚祿、死抱皇恩厚爵,否定現(xiàn)實,追求無己、無功、無名的絕對自由的思想。對統(tǒng)治者以功爵籠絡賢能的偽善給予深刻的揭露,對后世散文發(fā)展有著積極的影響。在攬宇宙于一紙,包萬物于一文的充滿生機、遐想的《逍遙游》中,作者富有藝術魅力的文筆吸引了為數(shù)眾多的讀者,使作品成為中國古代寓言體論說文中一篇著名的佳作。 全文構思精巧,善于使想象與現(xiàn)實結合,善于使對話與闡理結合,善于使諷刺與剖析結合,吸引邊讀邊思,邊思邊讀,讀之有味味無窮成了莊子著作構思的特點。文章圍繞著逍遙安排了設喻、闡理、表述三個部分。在設喻中,以鵬與鷃都無知借風力飛翔這一事實,各自顯示傲慢得意的形態(tài);順勢轉入第二部分闡理上,從政的高官貴人平庸地顯示自己的才能,像鷃雀的渺小可憐,最后提出靠豁達、無所求才能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自由虛無的境界。 設喻中先寫了鵬的形體,從背與翼的強而有力,才能“擊水三千里”直上九萬里,才能有視蒼天如海,觀地下如煙的高傲之情。蟬、鳩只能在原地起跳,不能有鵬的高傲胸懷,鵬的背與翼再大沒有風力的幫助,也是飛不上高空。小蟲鳥不自量力正如有人非要和長壽的彭祖媲美一樣的可憐。作者將鵬與鷃兩個形體懸殊的飛鳥進行對比,點明都靠風力才能飛翔于空中,但由此而認為自己本領大,超群不凡就是無知可悲了。 文章順勢轉入闡理,從有己與無己對照入手,有己的人們往往憑著自己的職位高才,可以達到“四個一”的地步,對國君能盡職,也只能靠權勢發(fā)揮平庸的才能。當進入豁達無所求、無己、無功、無名境界時,才能擺脫世俗的纏繞,這也是無我的最高標準。第三部份為表述,通過堯讓賢轉作者與惠子兩段對話,用大瓠和大樹來闡明作者反對用大渲耀自己位尊的思想,強調要解除外來的優(yōu)惠條件,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這就是作者寫作的目的。 構思的精巧多彩,在于作者善于運用富有形象性的寓言,使自然界的蟲魚鳥獸與社會上的高官、賢能、明君相映襯;善于運用動物、人物之間的對話,使各個層次之間互相制約,互相連接,引人聯(lián)想,進入深思中心思想的地步。可以說是以喻引理,以比闡理,讓大鵬與小鷃、九萬里與仞尺、庸官與賢君在對比中展開闡理,讓讀者得到的印象是鮮明的。[12] [13] 名家點評 晉·向秀、郭象《逍遙義》:“夫大鵬之上九萬。尺鷃之起榆枋,小大雖差,各任其性,茍當其分,逍遙一也。然物之芒芒,同資有待,得其所待,然后逍遙耳。唯圣人與物冥而循大變,為能無待而常通。豈獨自通而已?又從有待者不失其所待,不失則同于大通矣?!?/p> 晉·支遁《逍遙論》:“夫逍遙者,明至人之心也。莊生建言大道,而寄指鵬鷃。鵬以營生之路曠,故失適于體外;鷃以在近而笑遠,有矜伐于心內(nèi)。至人乘天正而高興,游無窮于放浪,物物而不物干物,則遙然不我得;玄感不為,不疾而速,則逍然靡不適,此所以為逍遙也。若夫有欲,當其所足,足于所足,快然有似天真,猶饑者一飽,渴者一盈,豈亡蒸嘗于糗糧,絕觴爵于醪醴哉!茍非至足,豈所以逍遙乎!” 宋·樓鑰《鯤化為鵬》:“鯤大幾千里,揚髫氣日增。一時俄化羽,萬古記為鵬。鱗族疇能化,龍門不足登。天池將轉徙,云翼快飛騰。怪矣齊諧志,壯哉莊叟稱。鳶飛與魚躍,曾不事夸矜。” 元·程端禮《古意》:“大鵬飛南溟,摶風九萬里。斥鷃無所適,翱翔蓬蒿里。為大既云樂,小者亦自喜。” 明·陸西星《南華真經(jīng)副墨》:“意中生意,言外立言。纊中線引,草里蛇眠。云破月映,藕斷絲連。作是觀者,許讀此篇?!?/p> 清·林云銘《莊子因》:“大字是一篇之綱?!薄捌泻龆鴶⑹?,忽而引證,忽而譬喻,忽而議論。此為斷而非斷。以為續(xù)而非續(xù).以為復而非復,只見云氣空濛往反紙上,頃刻之間,頓成異觀。” 清·宣穎《南華經(jīng)解》:“無端敘起一魚一鳥,以為寓意,尚非寓意所在;以為托喻,尚非托喻之意所在。方是虛中結撰,閑閑布筆。” 清·劉熙載《藝概·文概》:“《莊子》文法斷續(xù)之妙,如《逍遙游》,忽說鵬,忽說蜩與學鳩、斥鷃,是為斷,下乃接之曰此大小之辯也,則上文之斷處皆續(xù)也。而下文宋榮子、許由、接輿、惠子之斷處,亦無不續(xù)矣?!?/p> 清·劉鳳苞《南華雪心編》:“開手撰出‘逍遙游’三字,是南華集中第一篇寓意文章。全幅精神,只在‘乘正’‘御辨’‘以游無窮’,乃通篇結穴處。卻借鯤鵬變化,破空而來,為‘逍遙游’三字立竿見影,擺脫一切理障語,煙波萬狀.幾莫測其端倪,所謂洗洋自恣以適己也。老子論道德之精,卻只在正文中推尋奧義;莊子辟逍遙之旨,便都從寓言內(nèi)體會全神,同是歷劫不磨文字,而縹緲空靈,則推南華為獨步也。其中逐段逐層,皆有逍遙境界,如游武夷九曲,萬壑千巖,應接不暇?!盵14] 后世影響 《逍遙游》全篇集中表現(xiàn)了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即虛無主義與絕對自由。它不僅對嵇康、阮籍、陶淵明、李白、蘇軾、曹雪芹等古代后世作家的思想和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而且還對中國現(xiàn)當代的政治家、科學家、文學家等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在現(xiàn)代政治家當中,受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毛澤東。在現(xiàn)代文學家中, 魯迅傾心于莊子的哲學和文章,思想和文風上受到其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此外,聞一多、郭沫若等文學大家也受其影響很大。 《逍遙游》不僅影響著中國當代的政治家與文學家,對中國當代科學家也產(chǎn)生著重要的影響。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就曾說過:“莊子的《逍遙游》上說:‘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啙嵉卮砹饲f子時代的進化論。當時的幾千里,對我們現(xiàn)在來說就是近于無限大。莊子的鵬,可以代表了整個宇宙;鵬之飛象征了整個宇宙的開始,也代表BigBang(大膨脹)?!?/p> 莊子的逍遙游理論,千百年來,深刻影響了后世關于生活的思維方式和處世態(tài)度,為人們開辟了一條通往自由的人生之路。莊子逍遙人生觀對世俗工具價值進行了批判,強調從宇宙的高度來把握人的存在,使人的精神從現(xiàn)實中升華,并且破除自我中心,從固步自封、自我局限的狹隘心境中擺脫出來,以免在平庸忙碌之中迷失和異化了自我。這對擴展人們的思想視野,開闊人們的心靈空間,使人們的思想認識和精神內(nèi)涵達到新的境界,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15] [16] [17] [18] [19] 作者簡介 莊子(約前369一前286),戰(zhàn)國時期哲學家,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人。曾做過小官漆園吏,但不久辭去。楚威王聘他為相,遭拒絕,“終身不仕”。他否定有天帝造物主的存在,認為萬物起源于“道”,而人的生死只不過是“道”在其發(fā)展過程中一個短暫的環(huán)節(jié)。但由于他只看到事物不斷互相轉化的相對性,忽視了事物性質的規(guī)定性,這就使他的辯證法觀點淪為詭辯論。其文章縱橫開合,變化無端,并多用寓言故事,想象豐富而奇特,在散文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著作有《莊子》,原書52篇,現(xiàn)存33篇,在中國學術思想史上有著深遠的影響,在古代文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