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nèi)祟惖膬?yōu)勢在哪里?很多人認為是我們獨特的思考能力,其實人類進化幾十萬年,思考方式?jīng)]有太大的變化,直覺依然會控制我們絕大部分時間。人類文明之所以發(fā)展到今天,是因為我們對記憶的承載,讓我們實現(xiàn)對知識的積累。 紙的重要性19世紀中期,在北極圈的格陵蘭島生活了一群因紐特人,他們族群當中幾位長老同時病逝了。按照當?shù)氐牧曀祝堰@些長老生前用過的狩獵工具拿去陪葬。這些看上去都沒有什么問題,可是因紐特人因為沒有紙張,也沒有墻壁供他們刻畫,就這樣他們制作工具的技術就失傳了。因為沒有順手打獵的工具,結果這個族群的人口減少了一半。 因紐特人 還有個我們中國人的例子,我們現(xiàn)在公認,唐宋時期是木制結構建筑發(fā)展巔峰期,尤其是北宋時期。到了明清朝木制結構發(fā)展卻出現(xiàn)了倒退,這是為什么呢?這是因為這些工匠都通過口耳相傳,而且保密工作做的非常好,只在家族內(nèi)部傳播,結果到了明清時期,其他工匠看著看唐宋時期的木構建筑,居然搞不懂了。 知識的創(chuàng)造非常重要,但是知識的記錄與傳播也同樣重要。假如我們?nèi)祟愂且慌_計算機,那么承載我們文明知識的就是硬盤,隨著我們?nèi)祟愔R的增多,必須擴展我們的硬盤,這就需要紙張。在紙張沒有發(fā)明之前,我們把信息刻畫到石壁上,或者笨重的陶器上,這些信息不但攜帶不方便,而且能承載的信息量也非常少。 1965年,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侯馬市秦村以西發(fā)現(xiàn)了5千多件玉石簡片,這些簡片是春秋時期晉國會盟時候的盟約,價格昂貴不說,上面的字跡現(xiàn)在已經(jīng)很難辨識了。那時候流行的是竹簡,一片簡上最多寫三行,一般能夠書寫60-80字,即使如此,所謂的“汗牛充棟”,一整個馬車的竹簡,信息量還不如一本幾十萬字的書籍。 紙的發(fā)明竹簡笨重,錦緞書寫又過于昂貴,于是我們的祖先最早發(fā)明了紙張,最早提及紙是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宦者傳》中的《蔡倫傳》,其中記載:“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漁網(wǎng)以為紙。元興元年(105)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從用焉,故天下咸稱‘蔡侯紙’?!痹跂|漢劉珍等人的《東觀漢記》、晉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類似的記載。 所以人們在談到紙張發(fā)明者的時候都會提到東漢蔡倫,這個看法其實不準確。紙張的發(fā)明是不斷發(fā)展演化的結果,曾經(jīng)發(fā)生過很多次的重大變革。我們今天所說的紙是指用植物纖維制作而成的,而東漢文獻中所提到的紙,大都是用動物纖維制作的絲綿紙,在質地上和縑帛相似,所以在《后漢書.蔡倫本傳》才會說“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蔽覀冊跂|漢許慎的《說文解字》中也可以得到證實。 古人在制作絲棉冬衣的時候,會把煮過的蠶繭放在席箔之上,然后浸入水中,經(jīng)過反復捶打,讓蠶繭鋪開成為絲棉。當這些絲棉取下來之后,席箔之上就會留有薄薄一層絲絮,把它晾干之后,就是最早的紙了。這些紙張最早用于包裹東西,后來發(fā)現(xiàn)能夠在上面寫字。 1942年,在甘肅額濟納河東岸查科爾帖漢烽燧遺址發(fā)現(xiàn)寫有七行共五十余字的植物纖維紙。后來又在甘肅天水放馬灘發(fā)現(xiàn)漢紙,時間大約在公元前176到前141年。所以在東漢蔡倫之前,就已經(jīng)有紙了。蔡倫的功績在于他總結前人的經(jīng)驗,利用樹皮、麻頭、破布、漁網(wǎng)等低廉之物造出了價格低廉而又質地良好,可以用于書寫的紙張,當然他對于紙張的貢獻也是不容抹殺的。 在公元前三世紀,埃及發(fā)明了一種莎草紙,這種紙取材于埃及盛產(chǎn)的紙莎草。人們將紙莎草的樹干一層層的剝開之后,像編制草席一樣,給編織在一起,然后用重物把紙莎草汁液給壓出來,再用貝殼把它打磨光滑。拜莎草紙所賜,埃及的有記錄的文明比中國提前了3000多年。 埃及莎草紙 埃及國王托勒密一世,在亞歷山大港,建起了世界上最大的圖書館。當時的圖書館,有點像現(xiàn)在的大學和智庫。最頂尖的人才,都集中在這里。原因不難理解,知識的載體“紙”,太稀缺了。每本書幾乎都是獨一無二的,書走到哪,學習的人就跟到哪。 為了保持這種優(yōu)勢,埃及一直禁止這種莎草紙的出口。但是在希臘城邦帕加蒙,人們發(fā)明了更加結實耐用的羊皮紙,因此世界上就有了最古老的希臘和古羅馬文明。埃及因為莎草紙,誕生了古埃及文明;中國因為使用竹簡,讓春秋戰(zhàn)國達到一個思想頂峰。 春秋戰(zhàn)國時期思想家 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貢獻蔡倫的偉大不是因為他最早發(fā)明了紙,實際上紙張在他之前早就發(fā)明了,他的偉大在于他用廉價的破布,草根,樹皮等做出了便宜的紙張。在東漢甚至到魏晉時期,人們都還因為紙張?zhí)^于便宜,認為在紙上書寫是對文字的不敬,但是止不住紙張的物廉價美,魏晉之后,紙張得到大面積的推廣與應用。比如西晉時,左思構思十年,寫成《三都賦》,“于是豪貴之家,競相傳寫,洛陽為之紙貴” 法布里亞諾博物館造紙術傳播路線 當造紙術傳到歐洲之后,迅速傳開,瘋狂到什么程度呢?比如13世紀,意大利的法布里亞諾,造紙廠為了供應市場需求,大量收購舊衣服,同時為了分解碎布里的纖維,需要大量的氨水,也就是尿液,結果讓法布里亞諾城里搞得臭氣熏天,到處都是臭味。開羅為了增加紙張的產(chǎn)量,甚至去偷木乃伊的裹尸布,可見這項技術在世界范圍內(nèi)受歡迎的程度。 直到今天我們造紙技術依然是打漿,過濾,晾曬等,只是用了更高效的工具。而且這套工藝可擴展性也是非常強的,比如你想畫山水畫,那么你就用竹子當作原料,這樣畫中的山水就會有柔邊和模糊的效果;如果你想節(jié)省墨水,降低吸水性,那么你可以在紙漿里加入石膏粉;如果你想讓讓書籍防止蟲蛀,可以在紙張里加入檗柏汁。 公元8世紀,造紙術最先傳入阿拉伯,由大馬士革和巴格達,再進入摩洛哥。在11世紀和12世紀經(jīng)過西班牙和意大利傳入歐洲。造紙術每到一處,都對當?shù)匚拿鳟a(chǎn)生巨大的推進作用,當造紙術傳到歐洲之后,間接導致文藝復興的出現(xiàn)。 印刷術的發(fā)明上個世紀中葉,當時的中國正處于抗日時期,急需要提振民族自豪感,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他的中國妻子的影響下研究了中國古代科技史,他本是個生物化學家,他沒有受過正規(guī)漢學訓練也沒有研究過世界科技史,但是他熱愛中國。當時應蔣介石的邀請,根據(jù)西方的“四大發(fā)明”,找出中國古代科學成就,于是就有了我們廣為傳頌的“中國四大發(fā)明”。所以其中很多技術是沒有經(jīng)過考證的,比如我們所熟悉的印刷術。 中國的印刷術并不是西方所說的“活字印刷”,而是雕版印刷。最早關于雕版印刷的文獻是明代史學家邵經(jīng)邦《弘簡錄》,其中第四十六卷記載:“太宗后長孫氏,洛陽人……遂崩,年三十六。上為之慟。及宮司上其所撰《女則》十篇,采古婦人善事……帝覽而嘉嘆,以后此書足垂后代,令梓行之?!蔽闹械摹拌餍小本褪侵傅癜嬗∷ⅲ@一點史學界已經(jīng)沒有什么異議。所記錄的正是唐朝時期,已經(jīng)采用了雕版印刷技術,和我們所熟知的宋朝,有很大的出入。 為什么雕版印刷誕生在唐朝呢?這和佛教傳入有關,猶太教主張教徒要反復閱讀宗教典籍,伊斯蘭教,主張的是背誦,因此一個虔誠的教徒,往往能背下來全本的伊斯蘭教義。唯獨佛教,他們主張的是抄寫。也就是通過抄寫經(jīng)文,來表達虔誠。那些動輒讓抄寫上萬遍的經(jīng)文,對很多人來說,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于是人們利用銅刻雕版,印刷佛教的經(jīng)文或者禱文。 公元14世紀,在德國的美因茨,出身商人之家的古騰堡,發(fā)明了用鉛和錫做活字的印刷機。印刷術的發(fā)明,極大提升了人類復制信息的能力,而且這些信息能夠更穩(wěn)定的存儲下來。 古騰堡印刷機 其實古騰堡像蔡倫一樣,他也沒有發(fā)明任何超前的技術,只是讓現(xiàn)有的技術進行重組。印刷機所需要的鉛字,是因為他之前做過金匠,活字雕刻對他來說不是難事,印刷機是改進葡萄酒和橄欖油的榨汁機而來。所以古騰堡的技術并不是從無到有,而是現(xiàn)有的方案整合而出的。 可能很多人會說,歷史書上不是記載畢昇發(fā)明了印刷術嗎?畢昇發(fā)明的是木頭做的活字印刷,不說木頭活字耐不耐用,單說刻字,就需要費很大的功夫,是英文26個字母不能比的。中國真正出現(xiàn)鉛字的活字印刷,要等到民國時期,在此之前,一直都是手抄,或者雕版印刷。像明清時期的很多小說,都是以手抄的形式傳播,因此會出現(xiàn)各種抄寫的謬誤。 手抄本佛經(jīng) 中國古代的四大發(fā)明,火藥、指南針、造紙術、印刷術,有兩樣跟紙有關。雖然李約瑟對中國的印刷術有錯誤的理解,但是卻不影響造紙術對世界文明的影響。紙張的出現(xiàn)就像我們?nèi)祟愅鈷炝艘粋€超大的硬盤,在需要的時候把這些知識調(diào)用到我們的腦袋里,而且這個超大硬盤能夠存儲很長的時間,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我們東方文明自從有了這個超大硬盤,不但形成了知識的積累,而且使整個世界文明實現(xiàn)不斷迭代和發(fā)展。 參考資料:《后漢書》《弘簡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