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風清新
馬蹄過,烽煙幾處,旌旗嘯卷,群雄逐鹿。東漢末年,硝煙彌漫著九州大地,江山興衰早已成了一場豪賭,將相王侯各主浮沉,以江山為琴兵甲為譜,于談笑之中翻覆風云。太多絕世之人如星辰隕落般劃過那個時代,倉促的經過時間,只來得及抹下一瞬璀璨。
其中,有一人青衫孤影,踏月而來。明明身子羸弱,卻挾劍掠風,以他不及四十的一生在三國史上留下似曇華夜香般彌見罕忘的幽香。
贏官渡,別許都,十語論盡天下。郭嘉的一生,灑脫不綿,不妄目自大,亦不虛謙假遜,短短十幾年所歷風景之精彩遠超太多庸人的乏長一生。
郭嘉畫像
棄袁投曹
建寧三年,在潁川陽翟的一戶人家,一個東漢末年,皇權衰微,閹黨作亂,皇權統(tǒng)治分崩離析,正是風云際會之時。
男嬰在父母的期盼中呱呱墜地,這個男孩就是郭嘉,生長在亂世的他少年時就胸懷大志,然而,在他弱冠之年,恰逢天下將亂,各路軍閥恃強自立,群雄割據(jù),局勢錯綜復雜。于是他隱姓埋名,隱居潁川,寫詩、種菜,趁著月色拜會三兩好友,十分逍遙。
就在郭嘉逍遙自在之際,漢末中原大地卻因為董卓的擅權而變得混亂不堪。距離東漢京城洛陽不遠的潁川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波及。
初平元年,袁紹與關東地區(qū)各路地方割據(jù)勢力組成聯(lián)軍對抗董卓,潁川成了聯(lián)軍的主要基地之一,后來潁川郡太守李旻在戰(zhàn)斗中被俘并慘遭殺害,潁川也受到了董卓瘋狂的搶掠和殺戮。直到董卓強行將東漢朝廷的都城西遷至長安之后,潁川地區(qū)的形勢才稍有好轉。
經過這場浩劫之后,蟄伏于陽翟的郭嘉終于按捺不住一顆建功立業(yè)的雄心,毅然離開故土,加入到漢末的亂局之中。初平二年,郭嘉北上冀州,投奔到了剛剛奪取冀州地區(qū)控制權的漢末世家大族子弟、當時公認的群雄領袖——袁紹的帳下。
然而,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郭嘉發(fā)現(xiàn)袁紹此人盡管聲名顯赫,卻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絕非自己可以終身效命的對象。于是他毅然離開了當時最有政治影響力的袁紹集團。
三國演義人物譜——袁紹
離開袁紹之后,郭嘉并沒有急匆匆地改換門庭去投靠其他的割據(jù)勢力,而是悄無聲息地回到了潁川老家,默默注視著局勢的變化?;蛟S此時的他心中已經存有了一份甘為閑云野鶴、云游四方的隱逸之情。不過,漢末復雜的形勢注定了“少有遠量”的他不會一直被埋沒。
數(shù)年之后,郭嘉心目中理想的“成霸王之業(yè)”的人就在他面前出現(xiàn)了。這個人就是后來的中原霸主、曹魏帝國的創(chuàng)建者——曹操。經過數(shù)年的努力,曹操集團已經成為了漢末中原地區(qū)不可忽視的一支割據(jù)勢力。
曹操像
當時曹操的得力謀士的戲志才不幸病故,荀彧便向曹操推薦了年僅27歲的郭嘉。經過一番交談,曹操意識到郭嘉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是一個能夠輔佐自己實現(xiàn)大業(yè)的重要謀士,而郭嘉也把曹操看做自己的真命天子。才土擇主,英主擇才,從此郭嘉在兗州開始了他的謀士生活。
從以后來的歷史軌跡來看,郭嘉的這一選擇無疑是正確的。袁紹最后的失敗與郭嘉所指出的多端寡要、好謀無決的性格弱點有著密切的關系,而郭嘉與曹操的組合,對于曹操集團未來在中原地區(qū)的發(fā)展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算無遺策
郭嘉投靠曹操之時,正值新興的曹操集團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此時的曹操集團不僅已經擊潰盤踞陳留多年的張邈集團從而奪取了兗州作為第一塊根據(jù)地,同時通過迎接漢獻帝而取得了巨大的政治優(yōu)勢,在中原地區(qū)成為了僅次于袁紹集團的第二大政治、軍事集團。
當時曹操帳下謀臣似雨,猛將如云,郭嘉“后來居上”,很快成為曹操身邊最信任的謀士。在曹操帳下,他如魚得水,跟從曹操南征呂布,北伐袁紹,西戰(zhàn)張繡,東取劉備,其才學、智謀甚至個性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成為曹操手下最年輕、最詭奇的謀士。
郭嘉
隨著曹操集團在中原地區(qū)的迅猛發(fā)展,對中原地區(qū)原本的霸主——袁紹集團構成了巨大的威脅,雙方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決戰(zhàn)一觸即發(fā)。
但就當時雙方的力量對比來看,袁紹集團無疑占有明顯的優(yōu)勢,因此,曹操集團內部很多人對于這場決戰(zhàn)感到非常憂慮,就連曹操本人也顯得信心不足。
就在曹操集團上下彌漫著一股憂慮、彷徨甚至是低沉的情緒之時,郭嘉卻堅定地認為:一旦與袁紹集團進行戰(zhàn)略決戰(zhàn),曹操集團一定會取得最終的勝利。為此,郭嘉還專門向曹操闡述了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他從政治、軍事、道義、個人品行等10個方面,對袁紹集團和曹操集團進行了比較和分析來論證自己的觀點,這便是著名的“十勝十敗論”。
雖然其中難免有些對曹操的過譽之詞,但總體上非常符合這兩大集團的實際情況,以一個優(yōu)秀謀士所具備的戰(zhàn)略眼光和預見能力給了曹操極大的鼓舞。
建安五年,曹操排除所有質疑,堅定不移地與袁紹集團展開官渡之戰(zhàn)。當時曹操與袁紹在中原地區(qū)已成對峙之勢,這時遠在江東地區(qū)的孫策集團打算趁著曹軍主力北移之際對許昌展開奇襲,這讓全力備戰(zhàn)袁紹的曹操十分恐慌。
危急時刻,郭嘉再一次站出來獻上計策。他對曹操說,孫策剛剛兼并了江東地區(qū),在此期間誅殺了大量當?shù)氐挠⑿酆澜?,導致江東地區(qū)的政局非常動蕩,并且孫策為人輕佻,缺乏足夠的自我防護意識,假如有刺客暗中埋伏進行刺殺,僅需一人就可以將他解決。
刺客
后來,事態(tài)的發(fā)展與郭嘉的預測不謀而合。孫策還沒有渡過長江就被刺客謀殺,死于非命。
發(fā)生在建安五年的官渡之戰(zhàn)最終以曹操集團的全面勝利而宣告結束。建安七年袁紹病死,袁紹集團的勢力愈發(fā)走向衰落。在這場長達七年統(tǒng)一中國北方地區(qū)的戰(zhàn)爭中,郭嘉成為曹操集團的主要謀士并在戰(zhàn)爭的進程中發(fā)揮了巨大的作用。
肅清袁紹
建安七年九月,曹操親率大軍渡過黃河向袁紹殘余勢力占據(jù)的重鎮(zhèn)黎陽發(fā)動進攻,經過近半年時間的苦戰(zhàn),終于占據(jù)黎陽,打開了通往袁紹殘余勢力的政治、軍事、經濟中心——鄴城的門戶。
建安八年四月,曹軍向鄴城發(fā)動猛攻。鎮(zhèn)守鄴城的袁紹兩個兒子袁譚和袁尚殊死抵抗,戰(zhàn)事陷入膠著狀態(tài),曹軍傷亡很大,但將士們士氣不減,很多將領提出不惜重大傷亡也要拿下鄴城的建議,但郭嘉卻公開表示反對。
郭嘉認為:袁紹生前沒有確定繼承者,為爭奪權勢,袁譚和袁尚之間的矛盾已經空前激烈。如今大軍圍攻鄴城,袁譚和袁尚為了自保,不得不暫時放下分歧共同對敵。如果放緩或暫停進攻,袁譚和袁尚這兄弟倆之間的矛盾就會隨之凸顯出來。趁兩人之間內訌再起、相互削弱之時,大軍再突然發(fā)動進攻,這樣就可以一舉將其殲滅。
袁譚
曹操聽后立即派遣大軍退至西平縣,作出一副即將南下進攻荊州的假象,袁譚和袁尚對此深信不疑,很快便爆發(fā)沖突。不久之后,袁譚被袁尚打敗,逃至平原縣,并派謀士辛毗向曹操乞降。曹操眼見時機已到,隨即派兵佯裝援助袁譚并順勢拿下鄴城。后來郭嘉又隨同曹操一起在南皮地區(qū)擊敗袁譚并平定了冀州地區(qū)。
袁紹殘余勢力在被擊敗之后,只能倉皇向邊遠的烏丸控制區(qū)逃竄。面對這一現(xiàn)象,曹操提出了北征烏丸的戰(zhàn)略構想。烏丸地處邊境,不但路途遙遠,而且道路曲折,無論大軍移動還是糧草供應都困難重重,而且還有腹背受敵的危險。
因此,當曹操提出北征烏丸的戰(zhàn)略構想時,立即遭到手下大多數(shù)人的反對。但郭嘉卻堅定支持曹操的戰(zhàn)略構想,他認為但烏丸地理位置偏遠,如果發(fā)動奇襲,一定能打他們一個措手不及。而荊州的劉表不過是一個清談客,不會聽從劉備的話發(fā)兵進攻許昌。
劉表
郭嘉的意見更加堅定了曹操遠征烏丸的決心。建安十二年三月,曹操從鄴城出發(fā),開始了北征烏丸的艱難征程,而劉表果然按兵不動。當大軍到達易縣之后,郭嘉又建議曹操讓將士們輕裝前進,加快行軍速度,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向敵軍發(fā)動進攻。
曹操采納了郭嘉的意見,立即命令大軍日夜兼程,輕裝前進,秘密從盧龍塞出兵,直取烏丸單于的老巢。烏丸人果然措手不及,倉促間甚至顧不上任何戰(zhàn)術,只能盲目進行防御,結果被曹軍殺得大敗,烏丸單于蹋頓及幾個出名的烏丸頭領均死于亂戰(zhàn)之中,袁尚等人只得再次倉皇逃走。
北征烏丸的勝利,對于曹操集團而言意義非常重大。這次戰(zhàn)爭是曹操統(tǒng)一北方戰(zhàn)爭進程中的重要一戰(zhàn),既消滅了袁紹集團的殘余力量,同時又戰(zhàn)勝了烏丸,消除了他們百年以來對于北方地區(qū)的侵擾。
身后千古
郭嘉之于曹操,猶如諸葛亮之于劉備,他竭盡全力輔佐曹操,而曹操對郭嘉亦是信任有加。他曾經對左右說:“惟奉孝為能知孤意。”可見他對郭嘉的賞識。他對郭嘉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甚至動過“天下事竟,欲以后事屬之”的托孤念頭。但是這一切美好的愿望卻因郭嘉的病逝而落空。
建安十二年的北征,是曹操千秋大業(yè)的又一起點,卻成了郭嘉生命的終點。這次行軍路況極端惡劣,沿途長達二百里的地段都干旱無水。糧食吃光以后,曹軍將士不得不先后殺了幾千匹戰(zhàn)馬充饑,才艱難抵達目的地。在從柳城凱旋途中,因為水土不服,氣候惡劣,再加上日夜急行又操勞過度,郭嘉患疾病去世。
這個算無遺策的傳奇謀士從此消失在后漢時代。郭嘉病逝后,曹操無限哀傷。直到赤壁之戰(zhàn)失敗,他還會想起已然病逝的郭嘉,認為如果郭嘉在世,自己就不會遭受如此慘痛的失敗。
郭嘉死后,曹操親自作表,說他“臣策未決,嘉輒成之。平定天下,謀功為高。”不過郭嘉一人而已。而且“增邑八百戶,并前千戶”的追賞亦無人能及。
郭嘉
云山萬里,浮生如沙,曾經扶觴憑欄,袖手策計天下的人如今也只余了史書的寥寥數(shù)語,所有的功名利祿早已化為一抔黃土深掩于過去,薤露之音尤酣,那段虎嘯生風的歲月卻再難覓功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