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五十年代,我父母親曾在蘇州閭丘坊經營過一家袖珍的小面館—秀記面館,連同我的叔父,在雇傭了兩個伙計,生意做得風生水起。附近東吳絲織廠、電話局和北塔區(qū)政府的職工、干部都愛光顧這家小面館,除了愛吃面館常規(guī)的燜肉面、爆魚面、爆鱔面和素澆面外,還喜歡品嘗特色的芙蓉蟹面和蝦腰面,更喜歡這家小面館的煎面和炒面。 炒面在南方很風行的,早年去深圳觀光,許多店家都供應炒面和炒粉。炒粉是以腸粉為主要原料者,炒面則以面條為主要原料,其他葷素輔料大同小異。因為對腸粉比較生分,我寧肯吃店家的炒面。 九十年代初的時候,在深圳吃一盤炒面就要十幾元錢啦,貴的讓人出手不免抖瑟,便想起五十年代父母開的小面店里吃一盤炒面只需一角幾分錢而已。當然時間相隔了三四十年,物價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還有地域差異。那會兒父母小面館里的炒面不比南方炒面次,面條下的爽,沖刷的清,加上蝦仁肉絲和茭白洋蔥菜心之類的蔬菜,炒得色香俱全,是很受吃客們歡迎的。 除了炒面,還有煎面。煎面是夏日的點心,同樣的面下的爽,沖得清,盤起來放在平底鑊里煎。煎時油不需多放,煎到脆,甚至微焦,再澆上糟鹵或醋,一般就不需什么澆頭了,很廉價、很平民化,好像幾分錢就能吃飽啦。 素有“面中天子”美譽的蘇式“兩面黃”其實就是煎面和炒面合一的“升級版”,從前在蘇州上海等地很流行的,大些的面館如蘇州的觀振興、朱鴻興等皆能吃到。這款“兩面黃”確很講究,同樣將撈出的面條沖爽、濾干,與煎炒面不同的是,需將盤起來的熟面條盛在漏勺里放入大油鑊里烹炸(一般小面館沒有這樣的氣魄和功夫),炸到兩面金黃發(fā)脆,然后蓋上現(xiàn)炒的澆頭—肉絲和蝦仁在搭配其他食材炒煮而成,面脆香而澆頭鮮美,堪稱面中極品。 考諸當下,這樣好吃的“兩面黃”幾近絕跡,聽說蘇州有的店家已經開始恢復這款面點,那真是謝天謝地啦。(據(jù)《羊城晚報》吳翼民/文) 聲明:部分圖片文字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
來自: EugeneYuan > 《干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