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們一般都有一個名字,但是在古代人們不光有名有姓,還有字,甚至還有號,比如諸葛亮,他有個字叫孔明,然后又號稱臥龍,還有我們很熟悉的唐朝詩人白居易,他的名字叫做白居易,他的字是樂天,他還有個號是香山居士。古人的名字確切的說可以分為名,字,號這三種。 字是指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義的名字。古代男子20歲女子十五歲,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與本名涵義相關的別名,稱之為字,以表其德。凡人相敬而呼,必稱其表德之字。后稱字為表字。起源于商朝,盛行于周朝,后來形成了一種制度。直到近代仍然被許多知識界和文化界的人使用,如胡適字適之,孫文字載之,毛澤東字潤之。韋德1946娛樂 現代除了知識界和文化界的大家仍然使用外,普通老百姓很少人使用了,但中國人口現有十三億,同名同姓發(fā)生率過高,文化界現有意恢復表字制度,有些喜愛歷史學的人擁有表字,比如李浩然字子檀,周啟星字承啟,張策字竹朿?!抖Y記》中有各種各樣的關于禮儀方面的記載,其中就記載了關于名和字的禮儀。正所謂“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十五笄而字”。古代的男孩女孩們在成年的時候,父母長輩是要給他們舉辦成年禮的。在成年禮舉辦完成后,就會給孩子們授字。 根據《禮記·檀弓》上的說法,在人成年后,需要受到社會的尊重,同輩人直呼其名顯得不恭,于是需要為自己取一個字,用來在社會上與別人交往時使用,以示相互尊重。因此,古人在成年以后,名字只供長輩和自己稱呼,自稱其名表示謙遜,而字才是用來供社會上的人來稱呼的。北齊的顏之推認為,人名是區(qū)別彼此,字則是體現一個人的德行的。大部分人的名與字在意義上都是有關聯(lián)的。 古人的號則分為兩種,一種是自號,也就是自稱的,另一種就是別人送的號。號,是指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如蘇軾字子瞻,別號東坡居士。號多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與名、字無聯(lián)系。中國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稱。簡稱號。在古人稱謂中,別號亦常作為稱呼之用。 在古代有的人除名、字外,還有“號”。號是人的別稱,所以又叫“別號”。號的實用性很強,除供人呼喚外,還用作文章、書籍、字畫的署名。如盧仝《玉川子詩集》、杜牧《樊川文集》、趙孟頫《松雪六體千字文》、老蓮《荷花鴛鴦圖》等。如果我們不熟悉古代文人作家的別號,就很難知道這些作品的作者是誰。所以,對古代文人作家我們不但要掌握他們的名和字,而且還要記住他們的號。 起號之風,源于何時,文獻資料上沒有詳細記載,大概在春秋戰(zhàn)國時就有了。像“老聃”、“鬼谷子”等,可視為中國最早的別號。東晉時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南北朝時代有更多的人給自己起了號,唐宋時形成普遍風氣,元明清達到鼎盛,不但人人有號,而且一個人可以起許多號。如明朝畫家陳洪緩有“老蓮”、“老遲”、“悔遲”、“云門僧”等四個號。延至近代,用號風氣一直不衰,如蘇玄瑛號“曼殊”;齊璜號“白石”;何香凝號“雙清樓主”。現代以來文人的號逐漸被筆名所代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