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提到武漢,大多數(shù)人的第一反應(yīng)都是“過早”! “食神”蔡瀾曾在微博寫道:“處處的早餐文化,因生活優(yōu)裕而消失之中,武漢的街頭巷尾還在賣,我將之冠上早餐之都。” ?努力認真的小陳同學(xué) 街頭巷尾擺滿早點攤和夜宵攤,街坊捧著不銹鋼盅子穿梭如云。 做熱干面的師傅從撒作料到淋芝麻醬,一氣呵成;攤豆皮的爹爹將重鐵鍋玩弄于股掌,面窩在油鍋里滋滋作響。 老老小小的武漢話和哧溜哧溜的吸面條聲混在一起,香味綿延不絕。 ?努力認真的小陳同學(xué) 但被文質(zhì)彬彬地稱為“早餐之都”,在很多武漢人心里并不受用,粗狂熱情的武漢人,管吃早餐叫作“過早”。 一個“過”字,看似輕描淡寫,卻無不體現(xiàn)著這座城市的性格。 一碗熱干面殺百鬼, 一鍋豆皮燙神仙 / 熱干面 / 武漢人的命大抵是熱干面給的! 武漢人:“你們北京人天天吃烤鴨嗎?” 北京人:“當然不,難道你們武漢人天天吃熱干面?” 武漢人:“對?。√焯斐?。” ?圖源水印 武漢的早晨,碼頭邊、公交車上、或者寶馬車里,人人都有一碗熱干面,伴著芝麻醬呲溜呲溜。 對于武漢人來說,熱干面是味蕾上的故鄉(xiāng)。 一碗好的熱干面, 面 要彈得好,既不能軟一分,也不能硬一毫。 芝麻醬 要調(diào)得好,干了不行,稀了也不行。 辣蘿卜丁 要鮮美、脆爽。 最重要的,一定要 現(xiàn)做現(xiàn)拌現(xiàn)吃 ,如果想著稍微放一會兒再吃,那就是暴殄天物。 ?大菊在路上 在武漢,名號響當當?shù)臒岣擅娴暧泻芏啵?/p> 蔡林記、面媽媽、羅氏熱干牛肉面店、陳記、盧記、疤子秘制、龐記、長子、姚嫂、石記..... 選擇進去哪家,很可能不是因為誰的推薦,而是恰巧路過,終于受不了這股子香味。 ??店鋪推薦: 天天紅油趙師傅熱干面: 趙師傅的熱干面中除了傳統(tǒng)的麻醬,還加入了“紅油”,辣味相比其它也要稍微濃烈一些。除了熱干面,他家的油餅包燒麥也是不可錯過的美食。 地址:武昌糧道街139號 ??店鋪推薦: 老田記面館: 隱藏在漢口的不很起眼的小小門面,卻引來了《舌尖上的中國》節(jié)目組的駐足與關(guān)注。搪瓷碗、燙面的竹漏勺、舊木凳子、糧票,味道和門面一樣依然還是幾十年前的樣子。 地址:江漢區(qū)江漢二路140號近南京路 / 豆皮 / 如果說熱干面是武漢人的命,那么 “那鍋永遠騷動的豆皮” 就是武漢人的靈魂。 綠豆、大米 混合磨成面漿,潑墨般勻進锃亮大鍋里,一起入鍋的還有三四個 雞蛋 。 直徑80厘米的大鐵鍋在師傅手里回旋,待面漿和蛋液逐漸凝固成型,迅速徒手翻面。 撒椒鹽,鋪糯米,拋餡料,壓實,最后飛撒蔥花畫龍點睛。 豆皮師傅是魔幻武漢優(yōu)秀的野生藝術(shù)家,等豆皮的過程,相當有趣。 剛出鍋的豆皮,油潤噴香,一瞬間米香、豆香、蛋香、再加上冬筍、香菇、肉丁、香干,以及各種椒鹽調(diào)味料的味道一齊涌來, 一秒征服靈魂! 武漢人對豆皮的感情就更深了,不管是老字號的 老通城 ,還是被封為武漢豆皮“四大天王”的 王師傅、老武鍋、阿斌、曾記 ,門前永遠食客如云。 ??店鋪推薦: 王師傅豆皮館: 名聲在外的王師傅豆皮,是一家老字號了,《舌尖上的中國》也曾介紹過這里。 地址:江岸區(qū)漢口高雄路東段 ??店鋪推薦: 曾記豆皮大王: 來到這里的人都會被他的味道驚艷,不管是用油還是輔料都恰到好處,十分可口。 地址:漢陽大道五里新村漢陽醫(yī)院巷子口 在武漢,過早是一項全城運動 粗狂熱情的武漢人管吃早餐叫“過早”,一個雷厲風行的“過”字,才是武漢這座城市的性格。 有網(wǎng)友甚至還制作出了實用又美觀的武漢過早月譜,真·一個月不重樣! ?nezaa 沒有什么能夠阻止武漢人過早。 據(jù)統(tǒng)計,武漢人在外吃早餐的比例達到了95%,在武漢的外地人也已習慣在外吃早餐。 而這里的早餐種類也實在是不勝枚舉。粉面、油炸、蒸品、甜品、湯食,一應(yīng)俱全, 一個月不重樣,那是必須滴! / 牛肉粉(面) / 與熱干面自帶的“集體榮譽感”不同,牛肉粉不是武漢的城市名片。 但是在 武漢人心里牛肉粉的地位并 不比熱干面低 ,街頭遍地都是賣牛肉粉的店鋪。 ?圖源水印 辣湯和澆頭都有講究,碗熱,湯熱,油熱,澆頭熱,面煮到九分熟撈起盛熱湯入內(nèi),端到手里剛好十分飽滿,喝一口湯,就覺世事圓滿。 ??店鋪推薦: 駿駿牛肉粉: 駿駿的精髓在它的湯底,純正牛骨頭味兒,一勺秘制紅油,香辣提味。米粉很Q彈軟糯,肉正味足。 地址:漢口中山大道16號 ??店鋪推薦: 鹿鳴春牛肉粉: 開了幾十年,全青山人都知道的牛肉面館,100多平的店鋪飯點總是擠滿了食客。 地址:青山區(qū)工業(yè)三路與冶金大道交匯處 / 鮮魚糊湯粉 / ?努力認真的小陳同學(xué) 千湖之省,百湖之市,早餐固然不能少了魚。店主傍晚到集市淘魚,徹夜熬煮,骨化肉碎后,形成魚湯。 形成之初為了抵餓,便加上生米粉起糊,為遮掩腥臭味,會加大量胡椒。 ?柴伙夫斯基 早上來上一碗,有點葷腥,熱辣,和著稠稠的糊湯粉,也算是種享受了。 再加上一兩根油條泡起,早就已經(jīng)垂涎欲滴了。武漢過早,沒有比這個更鮮的了。 ??店鋪推薦: 老楊家魚湯糊粉:老楊家的魚湯糊粉味道真是大寫的鮮美!加上剛新鮮出鍋的油條,撕成一小截一小截泡在糊湯粉里,一碗下肚,胃里又踏實又滿足。 地址:江岸區(qū)匯通路3號 / 面窩 / 香脆的面窩 也是武漢人過早的“常任理事”,外形很像甜甜圈, 吃起來厚處松軟,薄處酥脆,根本停不下來 。 師傅手里的鐵勺很有講究,圓圓的勺子,四周下凹,中央凸起,澆上用大米、黃豆混合磨成的米漿,撒上黑芝麻,放到油鍋里炸,很快就做出一個個邊厚中空、色黃脆香的圓形米餅。 ??店鋪推薦: 三鎮(zhèn)民生甜食館: 算是武漢人最愛的平民餐館之一了,是武漢的老字號,也有幾家分店,但勝利街的總店仍舊是口碑最好的一個。 地址:江岸區(qū)勝利街86號(近合作路) / 糯米包油條 / 舀一勺糯米碾平,一層綿糖粉撒勻,一勺芝麻調(diào)料粉撒勻,再鋪一層糖粉,油條撕段,按在糯米中間,濕潤不黏的白布一卷,用力捏握成形,兩端蘸糖和芝麻粉,白嫩飽滿的糯米包油條誕生。 和上海的粢飯團不同,長條形,不封口,一眼能看見里面的所有材料。甜口是經(jīng)典,燙糯米鋪底,桂花糖、黑芝麻、花生粉、黃豆粉,一樣不能少。 ??店鋪推薦: 何嫂糯米包油條: 一家開了22年的糯米包油條攤,很多人從小吃到大,每次都會來吃尋找記憶中的味道。 地址:循禮門江漢北路口往青少年宮方向90米左轉(zhuǎn)院內(nèi) / 湯包 / 吃湯包并不是南京人的專利,性情火熱的武漢人大概是把所有的溫柔都放在了湯包里。 ?努力認真的小陳同學(xué) 湯包的制作會相比其他包子類的東西會更加精細一些,用料也更講究。鮮豬腿肉剁成肉泥,在拌以肉凍和其他佐料,武漢的湯包貫以七個為一籠。 ??店鋪推薦: 四季美湯包:該店被武漢人譽為“湯包大王”,一年四季都有美食供應(yīng)。有名廚在該店制作江蘇風味武漢化的小籠湯包。 地址:漢口中山大道江漢路口附近 / 燒麥 / ?Sarah 燒麥,武漢人也叫燒梅。 武漢的燒麥皮很薄,不像江南的燒麥那么硬挺,最大的特色是重油和黑胡椒,吃起來很刺激,果然是重口味的武漢人! ?Sarah 在武漢還有一種風行的吃法是 “油餅包燒麥” ,一個油餅包四個燒麥。一口咬下去,外脆內(nèi)軟,滿口胡椒香味,軟糯和香脆的口感同時在舌尖蔓延開來。 ??店鋪推薦: 嚴老么燒麥: 武漢燒梅的最大特點就是油大味重。除了燒麥,這家的三鮮豆皮也很受歡迎,皮脆香脆香,鹵汁裹著糯米和料非常好吃! 地址:漢口自治街240號(近十九中) / 歡喜坨 / ?我的芝麻綠豆 麻圓,在武漢有個喜慶的名字——歡喜坨。 糯米粉滾成圓團,再裹上了一層芝麻,炸熟后的歡喜坨外脆里嫩,色澤金黃,一口咬下去便像泄了氣一般,四溢著糯軟香甜的口感。 / 油香 / “油香”是老武漢的街頭小吃,以油香撲鼻而得名。 內(nèi)餡原本為紅糖,而改為桂花白糖更受歡迎。 外皮酥脆,火候控制一點都不能馬虎,十來分鐘大小火,相互交替。 / 水餃&抄手 / ?Sarah 武漢人過早也少不了水餃和抄手, 出鍋時,撈起來放在碗里,一個個浮在湯面上,有種說不出的可愛,配春卷一起吃更美味。 / 桂花糊米酒 / 過早時,一碗桂花糊米酒幾乎是所有食物的最佳搭配。 它與普通米酒在口感和視覺上差別很大,桂花的香味讓酒的香味更濃。吃上去有淡淡粘稠的感覺,十分可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