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問:和別人討論問題的時候,一遇到別人有反對意見,我就容易生氣,要怎么改善呢? 他說:最近和同事工作交流的事情弄得頭痛。自我感覺自己可以就事論事,以解決問題為出發(fā)點,刨除個人情緒。但是當自己提出某個觀點,被別人反對的時候,就感覺別人是有意跟自己過不去,內心里就很窩火,情緒先上來,主導了談話的節(jié)奏和方向,導致整個談話跑偏了。最后問題沒解決。從哪些角度可以解釋這種現(xiàn)象?有沒有改善的建議? 為什么有的人,遇到反對意見就容易生氣呢? 這是因為,很多人是習慣于情緒大腦,是情緒主宰了你的說話思維。遇到反對的意見或阻礙的問題,內心的期待是,能夠直接的排除,可是,當無法解決的時候,就會心生煩惱。 對于情緒大腦的人來講,如何才能變成可控大腦呢? 也就是講,你的說話思維不受自己情緒的影響,而是自己的思想或目標主導。 首先,我們要認識到,人的說話思維,是由大腦皮層決定的。大腦皮層中各層的分工,就如高速公路一樣,由各種道路或航道相互連接成為一個整體。 如果你是一個遇事冷靜的人,說明你的大腦皮層是暢通的。如果你是一個容易情緒化的人,說明你的大腦皮層是容易空白或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是堵塞的。 怎樣的訓練方法,可以由情緒大腦,變成可控大腦呢? 方法是,將形象思維的“個”,變成抽象思維的“類”,你的大腦皮層就變得通暢了。主要是三步:看,分,想。 一是看:是指看清事物。 有些感情思維的人,說話往往是看場景說話,要是領導在場,說話就變得謹言慎行。要是沒領導在場,就可能說話比較隨性。結果你說的話不受別人重視。 說話有冷靜大腦的人,和別人討論問題之前,你一定先看清主題,抓住一個重點名詞,做為你說話的起點。 比如,你要討論的問題是“如何分享一本好書?”那么,這個重點邏輯名詞是“書”。 二是分:是指進行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