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戰(zhàn)前30年,浙江會稽山上。 這是東晉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的暮春時節(jié),出身瑯琊王氏的王羲之,領(lǐng)著一眾出身名門的親友和兄弟們,在會稽山陰的蘭亭舉辦了首次蘭亭雅集,日后,歷史將因為王羲之的一篇《蘭亭序》聞名天下: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p> 對于這場“群賢畢至,少長咸集”的歷史性聚會,主角在當時無疑是以王羲之為首的瑯琊王氏族人,在當時,“王與馬,共天下”、一度與司馬家族共治天下的的瑯琊王氏號稱天下第一士族,然而歷史容易選擇性的忽視,大家都沒有注意到參加這場聚會的另外幾位年輕人,這其中,就有將在三十年后的淝水之戰(zhàn)(383年)中挽救東晉江山和保衛(wèi)華夏文明的謝安等陳郡謝氏族人。 陳郡謝氏,作為隱藏在《蘭亭序》背后的世家大族,即將在這場蘭亭雅集之后,冉冉升起于歷史的天空。 1 對于這個東晉后起的士族,在早期,瑯琊王氏是看不起陳郡謝氏的。 三國曹操時代,謝安的曾祖父、陳郡謝氏的始祖謝纘只是一個小小的五品“典農(nóng)中郎將 ”,而謝安的祖父謝衡,則是一位西晉的大儒,然而,在三國兩晉崇尚玄學清談的時代風尚中,隨著世家大族的崛起,曾經(jīng)的儒學一度沒落,以致被視為酸臭腐儒: “(晉惠帝)元康以來,賤經(jīng)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shù)清儉為鄙俗?!?/p> 到了陳郡謝氏的第三代、謝安的父親謝裒時期,謝裒與自己的哥哥謝衡一度都是瑯琊王氏權(quán)臣王敦的幕府門客,在王羲之的祖先們看來,陳郡謝氏那時候只是個給他們打工的小馬仔而已。 因此,當后來晉升至吏部尚書、太常卿等高級職務(wù)的謝安父親謝裒,想向作為蜀漢名相的諸葛亮族親、在東吳和曹魏西晉都家族顯赫的諸葛恢為雙方子女求婚聯(lián)姻時,諸葛恢直接拒絕說,陳郡謝氏是個什么東西,“不能復與謝裒兒婚?!?/p> 瑯琊王氏更是一度打心眼里鄙視這個后起家族。 《世說新語》記載說,后來也曾經(jīng)參加王羲之的蘭亭集會的謝安的弟弟謝萬,有一次想去拜訪東晉宰相王導的小兒子、書法家王恬,沒想到王恬竟然將謝萬完全視為透明人,“了無相酬對意”,其傲慢至此。 當時,從三國曹丕時代確定九品中正制以來,隨著西晉的一統(tǒng)天下,曹魏、西晉出身的世家大族紛紛以“冢中枯骨”自傲,對自己的家世嬌縱矜持,因此即使是到了王羲之蘭亭集會時代,瑯琊王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譙國桓氏等世家大族仍然以身世自傲,而陳郡謝氏仍然只是一個跟班的小從游,僅僅只是因為曾經(jīng)作為瑯琊王氏的幕府,是個“自己人”而已。 2 與后世一樣,在曹魏兩晉的門閥政治時代,一個世家大族的崛起,往往需要積累數(shù)代人近百年的時間與集體努力,而成就陳郡謝氏豐功偉業(yè)的,當屬爆發(fā)于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 作為當年曾經(jīng)跟著王羲之等瑯琊王氏險要人物出游的年輕人,陳郡謝氏自從謝安的父親謝裒開始,沾著瑯琊王氏的家族榮光開始發(fā)達。 到了謝安時代,一度長期隱居浙江會稽東山、后來引出成語“東山再起”的謝安,又投奔當時的一號權(quán)臣桓溫,靠著桓溫、瑯琊王氏等家族的庇護和自己的聰明才干,謝安最終一步步升任東晉權(quán)要,成為東晉的尚書仆射、總領(lǐng)吏部事務(wù),與尚書令王彪之一起執(zhí)掌朝政。 淝水之戰(zhàn)前四年,東晉太元四年(379年),已經(jīng)統(tǒng)一北方的前秦攻破江漢要鎮(zhèn)襄陽,對東晉虎視眈眈,在這歷史的緊要關(guān)頭,謝安不畏眾人疑難,勇敢提拔自己的侄子謝玄為將,謝玄則不負眾望,訓練出了此后擊潰前秦、并深刻影響了東晉南北朝歷史走向的“北府兵”。 作為北府兵的創(chuàng)建者,陳郡謝氏家族的高光時刻即將來臨。 襄陽淪陷后,面對前秦軍隊的南下,謝玄先是指揮北府兵擊潰前秦軍隊,隨后又在四年后的淝水之戰(zhàn)中(383年),以8萬北府兵大破前秦苻堅領(lǐng)導的百萬大軍。 當前線大捷的消息傳來時,作為淝水之戰(zhàn)的總指揮,謝安當時正與客人在下棋,看過戰(zhàn)報后,謝安“了無喜色”繼續(xù)下棋,當客人問起戰(zhàn)況如何時,謝安才淡淡說了一句: “小兒輩遂已破賊?!?/p> 強忍著心中狂喜的謝安,在下棋后回到家中,由于太過興奮用力,在邁過門檻的時候竟然將腳下木屐的齒牙折斷,他自己卻沒有任何感覺,“其矯情鎮(zhèn)物如此?!?nbsp; ▲淝水之戰(zhàn)勝利消息傳來,謝安仍然鎮(zhèn)定弈棋 對于陳郡謝氏來說,公元383年的淝水之戰(zhàn),是整個謝氏家族的最高光時刻,戰(zhàn)后,謝玄繼續(xù)帶兵北伐,將自從五胡亂華以后退居淮河以南的漢人江山推進到黃河南岸,東晉國勢一度大振,而謝安家族中則先后有四人因功被封為公爵,分別是謝安被封為廬陵郡公、謝安的弟弟謝石被封為南康公、謝安的侄子謝玄被封為康樂公、謝安的兒子謝琰被封為望蔡公,至此,“一門四公”的陳郡謝氏歷經(jīng)百年艱辛,終于一躍成為與瑯琊王氏并肩齊名的世家大族、權(quán)勢在東晉朝中一時無二。 3 而在淝水之戰(zhàn)這個謝氏家族鼎盛巔峰的前后,從東晉到南朝的200多年中(公元317-589年),謝氏見于史傳的人數(shù)共有12代、100余人之多,史稱“子弟皆芝蘭、風流滿《晉書》”。 歷經(jīng)祖孫四代歷時一百多年努力,陳郡謝氏此時終于從一個三國曹操時代的五品官員家族,到王羲之瑯琊王氏的出游小弟,躍升成為與中古第一豪族瑯琊王氏并肩齊名的世家大族,然而,巔峰之際,也是隕落之時。 在魏晉南北朝各個世家大族起起落落的浪潮中,作為新崛起的名門,陳郡謝氏不僅需要面對當時朝中根基深厚的瑯琊王氏,以及控制荊州等長江中游的強臣、譙國桓氏家族的虎視對抗,而且還需要與來自司馬家族的皇權(quán)進行平衡。 早在淝水之戰(zhàn)前,長期被瑯琊王氏、譙國桓氏等豪強士族把持朝政,司馬家族成員作為皇帝甚至被隨意廢黜的慘痛記憶,一直讓司馬家族憂慮重重,因此面對淝水之戰(zhàn)后崛起強盛的陳郡謝氏,一直對世家大族懷有戒心的司馬家族,也利用皇族會稽王司馬道子等人制衡陳郡謝氏。 面對皇權(quán)的猜忌,作為譙國桓氏的成員,有一次性格放縱的桓伊在東晉孝武帝面前撫箏哀怨唱詩: “為君既不易,為臣良獨難。 忠信事不顯,乃有見疑患。 周旦佐文武,《金朦》功不刊。 推心輔王政,二叔反流言。” 作為同樣被猜忌提防的世家大族成員,桓伊故意以西周時期周公旦的典故唱出世家大族當時的艱難處境,當桓伊一曲終了時,坐席上的謝安淚流滿面,特地走過來跟桓伊說:“足下不同于常人!” 淝水之戰(zhàn)后兩年,東晉太元十年(385年),遭遇皇權(quán)猜忌和各個世家大族圍攻的謝安主動交出權(quán)力,自請移鎮(zhèn)廣陵,當年,66歲的謝安在疑慮中去世。 而作為北府兵創(chuàng)辦人的謝玄,也自請離開軍事前線,轉(zhuǎn)赴浙江當了個“散騎常侍、左將軍、會稽內(nèi)史”的閑職,謝安去世后三年,東晉太元十三年(388年),作為淝水之戰(zhàn)的實際指揮人,一度將漢人兵鋒重新推進到黃河北岸、甚至收復了部分黃河北岸淪陷國土的謝玄,最終也在猜忌和抑郁中去世,年僅46歲。 ▲謝安墳?zāi)?/p> 后來,作為謝玄的孫子和王羲之的外孫,已經(jīng)進入南朝的謝靈運在《山居賦》中,回憶自己的家族史時寫道: “余祖車騎(謝玄)建大功淮(河)、淝(水),江左得免橫流之禍,后及太傅(謝安)既薨,遠圖已輟,于是便求解駕東歸,以避君側(cè)之亂。廢興隱顯,當是賢達之心,故選神麗之所,以申高棲之意。經(jīng)始山川,實基于此?!?/p> 作為起家于今天河南淮陽一帶的古陳郡,建功立業(yè)于建康(南京),最終先祖卻被迫遠遷浙江會稽(紹興)等地“以避君側(cè)之亂,廢興隱顯”的陳郡謝氏子孫謝靈運來說,在淝水之戰(zhàn)中建立不世偉業(yè)、已經(jīng)“功高震主”的陳郡謝氏,不得已選擇了遠遷避禍,以保全宗族,這里面,實在是有難以言說的血淚苦衷。 4 盡管家族權(quán)勢從巔峰隕落,但激流勇退的謝安,也為保全謝氏家族竭盡全力和做出了榜樣。 對于瑯琊王氏、陳郡謝氏等中古世家為何能綿延興旺數(shù)百年之久,現(xiàn)當代史學家錢穆曾經(jīng)總結(jié)說: “一個大門第,決非全賴于外在之權(quán)勢與財力,而能保泰持盈達于數(shù)百年之久;更非清虛與奢汰,所能使閨門雍睦,子弟循謹,維持此門戶于不衰。當時極重家教門風,孝弟婦德,皆從兩漢儒學傳來?!?/p> 作為在三國時代曾經(jīng)出過儒學家謝衡的陳郡謝氏,對家族子弟教育始終傾盡全力,對此,作為陳郡謝氏崛起的關(guān)鍵人物,謝安對于家族子弟教育就不遺余力,且極費心機,淝水之戰(zhàn)的統(tǒng)兵大將謝玄在年少時也喜好奢侈、把玩香囊,叔父謝安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謝安卻不強硬呵斥,而是跟謝玄以游戲打賭,將謝玄的香囊全部贏了過來然后燒掉,以此來警醒家族子弟。也正是由于謝安等人的勉力教導,因此外表崇尚玄學、內(nèi)里以儒學為根基,“外玄內(nèi)儒”的陳郡謝氏,最終得以在歷史的橫流中延續(xù)興盛達二百年之久。 當代史學家田余慶則評價陳郡謝氏的生存之道說: “謝氏在東晉,不憑挾主之威,不以外戚茍進,不借強枝壓干?!?/p> 正是這種在政治上內(nèi)斂、沖淡的政治和處世風格,最終使得陳郡謝氏得以名傳千古。 在兩晉南北朝的世家大族中,瑯邪王氏的王敦、譙國桓氏的桓溫等人都曾經(jīng)功高震主,并且一度圖謀自立,而以外戚出身的鄢陵庾氏的庾亮兄弟則沒有能力卻硬在其位,以致最終敗落遺恨,只有取得不世功名的謝安激流勇退,為陳郡謝氏開了個好頭,也因此,陳郡謝氏最終在淝水之戰(zhàn)后,蓋過譙國桓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等傳統(tǒng)世家大族,成為與瑯琊王氏比肩其名的“王謝”二族之一。 對此,唐代史學家李延壽評價說: “謝氏自晉以降,雅道相傳。” 意思是說,陳郡謝氏的人物,既有率性風流的一面,也有專心世務(wù)、拘于禮法的一面,由此才得以成為世家大族、歷經(jīng)二百多年興盛時光,否則早就像譙國桓氏、高平郗氏、潁川庾氏等家族一樣淪于敗落。 5 但自古貴族世家生存不易,作為世家大族,陳郡謝氏不僅面臨著來自高層的壓力,也面臨著來自底層的反抗,如果說在政治斗爭中謝安還可以保全宗族,但是在底層民眾的叛亂起義中,作為世家大族的代表,陳郡謝氏也遭遇到了慘痛的屠戮。 東晉安帝隆安三年(399年),浙江爆發(fā)了有五斗米教背景的孫恩盧循之亂,與東漢末年的黃巾起義相似,叛亂民軍也將貴族世家作為推翻東晉統(tǒng)治的重點攻擊對象。 叛亂爆發(fā)后,東晉朝廷派出謝安的兒子謝琰,以及謝琰的兩個兒子謝肇和謝峻前往鎮(zhèn)壓義軍,不料父子三人反被義軍殺害,在這場歷時十二年之久的孫恩盧循之亂中,陳郡謝氏子弟中,吳興太守謝邈、南康公謝明慧、黃門侍郎謝沖等人也前后遇害,于是,在陳郡謝氏的當家人謝安、謝玄去世之后,謝氏家族在這場民亂中被底層民眾作為重點攻擊清除對象,家族勢力遭到嚴重削弱。 孫恩之亂后,東晉內(nèi)部政局更加不穩(wěn),就在孫恩盧循之亂還沒完全平定時,東晉大亨元年(403年),權(quán)臣桓溫的兒子、譙國桓氏的桓玄直接威逼晉安帝禪位,在建康(南京)建立桓楚政權(quán),在這場變亂中,北府兵出身的劉裕最終在平定桓玄之亂中勢力逐漸壯大、走上了歷史的舞臺。 在劉裕崛起的過程中,謝氏家族部分成員則錯誤站隊,在劉裕與另一位將領(lǐng)劉毅的爭斗中投靠劉毅,最終當?shù)缴袝笃蜕涞闹x混等陳郡謝氏族人,紛紛被劉裕以“黨同劉毅”的罪名處死。 當時,以砍柴、種地、打漁和賣草鞋出身的劉裕,象征著南北朝時期庶族的崛起,但部分世家大族卻沒有認清形勢,例如太原王氏就因為自恃門第被劉裕誅殺,反抗北府兵集團的渤海刁氏除刁雍一人北逃外,也全部被殺,在經(jīng)歷錯誤站隊和終于看清形勢后,最終陳郡謝氏與瑯琊王氏一起,在改朝換代中,選擇了投靠新崛起的寒門皇帝、建立劉宋政權(quán)的劉裕。 但從東晉孝武帝時期開始,一度薄弱的皇權(quán)此時已不斷發(fā)展,劉裕在公元402年代晉自立、建立劉宋后,為了拉攏北府兵的創(chuàng)建者陳郡謝氏家族,一度重用謝氏家族的謝晦等人,劉裕臨死時,謝晦還與徐羨之、傅亮等人一起成為受命托孤的顧命大臣。 對于自己家族在與皇權(quán)斗爭中的慘痛經(jīng)歷,謝晦的哥哥謝瞻一直明哲保身,他一再規(guī)勸自己的弟弟謝晦說: “吾家以素退為業(yè),汝遂勢傾朝野,此豈門戶福邪?” “若處貴而能遺權(quán),斯則是非不得而生,傾危無因而至。 君子以明哲保身,其在此乎!” 作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劉裕父子一方面要利用作為世家大族代表的謝氏家族,另一方面又始終擔心作為北府兵創(chuàng)建者的謝氏家族,會利用自己的家族影響力干涉政局,對此隔岸觀火的謝瞻心里很是明白陳郡謝氏的危險處境,就在自己臨死前,謝瞻還特別給謝晦寫信說,要學習宗族的先祖謝安、謝玄等人激流勇退: “吾得歸骨山足,亦何所多恨。弟思自勉,為國為家。” 此外,當看到自己的族弟、著名詩人謝靈運太過狂妄放縱時,謝瞻還經(jīng)常勸誡他一定要明哲保身。 但作為名震天下的陳郡謝氏子孫,始終汲汲于振顯家族的功名之中,到了元嘉三年(426年)劉宋孝文帝時期,手握重兵的謝晦最終被殺,年僅37歲。就在臨死前,謝晦想起了哥哥謝瞻多年前的苦勸,特地賦詩一首說: “功遂侔昔人,保退無智力。 既涉太行險,斯路信難陟?!?/p> 在謝晦事件中,謝氏家族損失慘重,謝世休、謝日爵、謝世平、謝紹、謝遁、謝世基、謝世酞等謝氏族人也慘遭屠戮,對此,謝晦的侄子謝世基在臨刑時也寫詩說: “偉哉橫海鱗,壯矣垂天翼。 一旦失風水,反為蛾蟻食。” 在詩中,謝世基以“橫海鱗”、“垂天翼”自比謝氏家族往日的輝煌,但隨著東晉末期開始到南朝時皇權(quán)的日益強大,世家大族已經(jīng)難以再一手遮天,在“失風水”,反為寒門出身的劉裕子孫所屠戮“翻為螃蟻食”之際,謝世基也感慨萬分。 盡管慘遭屠戮,但直到臨死之際,謝世基才痛徹心扉體悟到,面對寒門庶族的崛起,曹魏兩晉時期的世家大族勢力,已經(jīng)無力對抗、漸趨沒落。 6 謝晦被殺后七年,元嘉十年(433年),高傲放縱、經(jīng)常自比“才高八斗”,作為中國山水田園詩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詩人謝靈運,也被宋文帝劉義隆以“叛逆”罪名,下令殺害于流放地廣州,其死時年僅47歲。 而與謝晦一樣,謝靈運臨死前,不知道是否也曾想起了族兄謝瞻的苦心勸誡?作為陳郡謝氏的子弟,不甘平凡、渴望出人頭地的謝靈運不明白的是,屬于世家大族的時代正在沒落,他們不明白的是,對于日益崛起的庶族統(tǒng)治者來說,無法認清形勢的世家大族子弟,往往只有死路一條。 ▲謝靈運在生前曾經(jīng)夸口說:“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 此后,與謝靈運一起被稱為“大小謝”的詩人謝朓,也于南齊東昏侯永元元年(499年)遭始安王蕭遙光誣陷,最終死于獄中,年僅36歲。 此后到了南朝末期的梁朝、陳朝時期,家族名人輩出、閃爍《晉書》的陳郡謝氏,基本毫無建樹,僅僅是守成而已,而在從公元548年至552年歷時四年的侯景之亂中,陳郡謝氏更是死的死、散的散,家族最后的血脈和元氣幾乎消亡殆盡,到了南朝最后一個朝代陳朝時,謝氏人物入選《陳書》的更是只有三人而已,已經(jīng)接近完全衰落。 到了陳朝時,陳朝皇族始興王陳叔陵為了給母親找個風水墓穴,更是直接將作為陳郡謝氏代表人物的謝安的墓地直接鏟除,面對這種褻瀆自己先祖的暴行,當時,陳郡謝氏的子孫甚至衰弱到?jīng)]有任何人敢發(fā)聲。 作為曾經(jīng)與瑯琊王氏并稱的陳郡謝氏,歷經(jīng)從東晉至南朝末年的200多年風雨,至此徹底走向了隕落。到了中唐時期,詩人劉禹錫(772-842年)特地寫了《烏衣巷》一詩,緬懷已經(jīng)隕落的王謝兩大世家: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p> 世家大族,百年風流,最終歸于黃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