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雖然門閥士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盛行,但是這種風氣形成卻是在漢朝,一直到了唐朝這種風氣才逐漸消亡。那么,影響的歷史的門閥制度是怎么一回事呢,何以在歷史上活躍了這么多年呢? 門閥士族的發(fā)展 門閥士族起源于東漢后期,這種風氣的形成與當時的科舉制度有關,漢代實行的是察舉制和征辟制。舉孝廉是地方上的士人上升的重要途徑。 隨著土地兼并的加劇,漢代的地方豪族也是一個比較龐大的勢力集團,漢代儒學的發(fā)展,也會豪族掌握了晉升的渠道,逐漸走向官僚化,完成了從豪強向士族轉(zhuǎn)變的巨大飛躍。 而這種選拔人才的方式與弊端是比較明顯的,很容易被一些大家族把持。東漢時期的世家大族都是依靠經(jīng)學傳家,以此吸引了許多的門生故吏相繼依附,這樣就形成了十分龐大的政治集團。當時的汝南袁氏、弘農(nóng)楊氏就是這樣的世家大族。 曹魏時期,這時的選官制度雖然改變,就是我們熟知的九品中正制,曹丕采納了陳群的建議,通過出身來劃定三六九等。但是這種選拔人才的制度。更是給門閥貴族打開了方便之門,這種只關注家世和出身的形勢下,真才實學被淹沒,普通的平民是根本沒有走上去的途徑。這也為后來司馬家族篡位埋下了禍根。 到了西晉時期,這種門閥士族的現(xiàn)逐漸加劇,在晉武帝時期,就有尚書仆射劉毅請求廢除九品中正制,只可惜當時的司馬炎沒有采納,門閥貴族的現(xiàn)象更加的嚴重,隨著西晉滅亡,這種局面發(fā)展到了頂峰,甚至動搖了皇權(quán)。 王與馬,共天下 “王與馬,共天下”的故事顯然大家都知道,瑯琊王司馬睿正是在王導的幫助以及世家大族的支持,才得以立住根基,這種現(xiàn)狀并不是當時人的夸張說法,而是確實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
而這些跟隨著同去的世家大族就成為了東晉的門閥。才會導致了“王與馬,共天下”的現(xiàn)象。這種模式,一直延續(xù)了一個世紀多。這些門閥貴族實力雄厚,壟斷文化,以名門望族自居,自為僑姓。 東晉世家大族 除了瑯琊王氏,潁川庾氏的庾亮開始崛起,最為著名的就是外戚庾亮。公元329年,平息蘇峻之亂后,庾亮就和楊堅一樣憑借著外戚的身份干預朝政,把政權(quán)掌控在了自己的手中。 潁川庾氏的聲望逐漸強大。庾亮死后,庾氏家族相繼執(zhí)政為相。直到桓溫上臺后,掌握朝政的庾氏逐漸式微,潁川庾氏這一家族幾乎都被被桓溫除掉。 桓溫執(zhí)政,龍亢桓氏開始興起?;笢刈畛跏嵌级角G州,一舉收復益州之后,成為了士族翹楚?;笢芈受姳狈?,一時間權(quán)勢沖天?;笢厮篮螅感瑯訁柡?,控制了兵權(quán),還一度稱帝,最后被劉裕的北府兵覆滅,此后逐漸式微。 田余慶先生也認為皇權(quán)與士族之間達到得這種平衡,同時也是適逢其會上升這幾個家族權(quán)利,形成了穩(wěn)定的平衡。 隨著隋唐時期科舉制的實行,普通的平民子弟才有機會登上政治的舞臺,門閥士族的地位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唐末的黃巢起義爆發(fā),對士族大肆屠戮。朱溫的寶馬之禍,世家大族再也沒有活躍在歷史舞臺。
作者 錦年,自由撰稿人,歷史學愛好者,致力于研究歷史。期望用歷史垂訓鑒戒,塑造集體記憶,鑒往知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