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三家分晉”的歷史事件初,智宣子將以瑤為后。智果曰:“不如宵也?,幹t于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美鬢長大則賢,射御足力則賢,伎藝畢給則賢,巧文辯慧則賢,強毅果敢則賢,如是而甚不仁。夫以其五賢陵人,而以不仁行之,其誰能待之?若果立瑤也,智宗必滅?!备ヂ牐枪麆e族于太史為輔氏。 事件的起源在于晉國的智氏家族選繼承人的時候,當(dāng)初智宣子準(zhǔn)備把他的兒子智遙立為家主。 【這里就出現(xiàn)了問題,正常按照古代尊卑制度,應(yīng)該是有正庶之分、長幼有序,所謂長子長孫繼承才對,但是這時候已經(jīng)開始選賢不選長了,這種尊卑制度已經(jīng)被打破了?!?/p> 這時候家族中一位主要任務(wù)“智果”勸智宣子說“不如選擇智宵”,至于理由,智果說,智瑤這個人有五個優(yōu)點,但是有一很大的缺點。其中“美鬢長大則賢”,就是說他頭發(fā)長的漂亮,估計泛指面相好,第二是“射御足力則賢”,就是強調(diào)他能強健,射箭的時候力道很足,第三是“伎藝畢給則賢”,應(yīng)該是稱贊他多才多藝,第四是“巧文辯惠則賢”,文章做的很好,口才很厲害,第五是“強毅果敢則賢”,就是做事很果斷、堅毅,性格上比較剛強、勇敢。但是不足之處就是“不仁”——沒有向善向仁之心。 智果說,如果智瑤評價自己的五方面優(yōu)勢欺凌、凌辱他人,這里的“陵”應(yīng)該是自以為是,擺出高高在上的樣子,這樣的話誰還能待在他身邊?也就是沒人會愿意跟著他干,所以說,如果要立智瑤為家主,那么智氏這一宗一定會被滅掉。 最后智宣子也沒聽智果的話,智果就離開了家族而存在下來,改為輔氏。 趙簡子之子,長曰伯魯,幼曰無恤。將置后,不知所立。乃書訓(xùn)戒之辭于二簡,以授二子曰:“謹(jǐn)識之?!比甓鴨栔敳荒芘e其辭,求其簡,已失之矣。問無恤,誦其辭甚習(xí),求其簡,出諸袖中而奏之。于是簡子以無恤為賢,立以為后。簡子使尹鐸(duó)為晉陽。請曰:“以為繭絲乎?抑為保障乎?”簡子曰:“保障哉!”尹鐸損其戶數(shù)。簡子謂無恤曰:“晉國有難,而無以尹鐸為少,無以晉陽為遠,必以為歸?!?/span> 這時候趙氏家族的趙簡子也準(zhǔn)備選繼承人,他有兩個兒子:長子叫趙伯魯,小兒子叫趙無恤,趙簡子不知道應(yīng)該立誰合適,所以寫了一些“訓(xùn)戒之辭”(就是自己寫了本書,或者家訓(xùn)之類的)兩冊,分別給了兩個兒子,并要求他們記住。到了三年之后,大兒子一點都背不過,而且書簡都不知道丟到哪里去了,而小兒子背誦流暢,書簡隨手從袖子里取出來,于是立趙無恤為宗主。 趙簡子安排尹鐸去晉陽(如今太原市晉源區(qū)),尹鐸請示趙簡子說“這個地方治理的策略是多獲取蠶絲,還是為了將來的保障?”趙簡子說,“要作為保障”,所以尹鐸去了之后,“損其戶數(shù)”——這應(yīng)該跟當(dāng)初的稅收政策有關(guān),大家族(奴隸主)根據(jù)自己封地的戶數(shù)上繳稅收,尹鐸減少他們的戶數(shù)就是相當(dāng)于“藏富于民”,本來一家有十戶,但是在官府只記載五戶,稅收自然少了。 所以趙簡子告訴趙無恤說,如果有一天晉國有難了,不要嫌尹鐸那里的(人口)少,也不要嫌晉陽地方遠,一定要到那里避難。 及智宣子卒,智襄子為政,與韓康子、魏桓子宴于藍臺。智伯戲康子而侮段規(guī),智國聞之,諫曰:“主不備,難必至矣!”智伯曰:“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對曰:“不然。《夏書》有之曰:‘一人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夫君子能勤小物,故無大患。今主一宴而恥人之君相,又弗備,曰不敢興難,無乃不可乎!蜹(ruì)、蟻、蜂、蠆(chài),皆能害人,況君相乎!”弗聽。 春秋時期一般諸侯國的軍事、財政等都被卿大夫家族控制,晉國掌控政權(quán)的四大家族分別是智氏、韓氏、魏氏、趙氏,其中惟智氏最為強大。而且這些大家族基本上都有一套自己的管理班子,就是家臣,家臣的首領(lǐng)即是“家相”,或者稱為“家宰”,段規(guī)是韓康子的家相,智國是智襄子的家相。 一日三失,怨豈在明,不見是圖:意思是一個人犯的錯誤太多,招致的怨恨豈止是表面上表現(xiàn)出來的?暗地里估計很多人在想辦法對付你。 作為領(lǐng)導(dǎo)人,需要特別注意智國的話,一個人只有在小事上認真謹(jǐn)慎,才能夠保證自己不出現(xiàn)大的問題,就像曾子臨死之前對弟子們說的“啟予足!啟予手!詩云:『戰(zhàn)戰(zhàn)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欢穸?,吾知免夫!小子!(《論語.泰伯篇》)”,智國說,螞蟻、蚊子這些都能害人,何況是“人君”,就像我們說的“兔子急了還咬人”呢,就不要說是人了。可惜了智襄子不聽忠言,最終導(dǎo)致了家族的滅亡。 智伯請地于韓康子,康子欲弗與。段規(guī)曰:“智伯好利而愎,不與,將伐我;不如與之。彼狃于得地,必請于他人;他人不與,必向之以兵。然則我得免于患而待事之變矣?!笨底釉唬骸吧?。”使使者致萬家之邑于智伯,智伯悅。又求地于魏桓子,桓子欲弗與。任章曰:“何故弗與?”桓子曰:“無故索地,故弗與?!比握略唬骸盁o故索地,諸大夫必懼;吾與之地,智伯必驕。彼驕而輕敵,此懼而相親。以相親之兵待輕敵之人,智氏之命必不長矣?!吨軙吩唬骸畬⒂麛≈毓幂o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后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zhì)乎!”桓子曰:“善。”復(fù)與之萬家之邑一。 “狃(niǔ)”即習(xí)慣于某件事而不愿意改變,段規(guī)的意思是,智伯這個人比較貪婪而且剛愎自用,如果不給他土地,他就會起兵來討伐我們(我們還打不過他),不如給他,這樣他就習(xí)慣于搶奪別人的土地(或者其他的好東西),別人不給他,就會打起來,這樣我們就可以免于禍患、靜看事態(tài)的變化了。 任章是魏恒子的家相,他勸魏恒子說,智襄子這個人無緣無故就索要別人的土地,這會讓其他的卿大夫都害怕,如果我們把地給他了,他就會越來越驕傲,這樣卿大夫們就會團結(jié)起來對付他,然后他引用了《周書》里的一句話“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所以任章建議魏恒子,先把土地給智襄子,然后選擇可以交往的家族聯(lián)合,不要一個人與智襄子對抗。這里的“質(zhì)”是對質(zhì)的意思。 智伯又求蔡、皋狼之地于趙襄子,襄子弗與。智伯怒,帥韓、魏之甲以攻趙氏。襄子將出,曰:“吾何走乎?”從者曰:“長子近,且城厚完?!毕遄釉唬骸懊窳T力以完之,又?jǐn)浪酪允刂?,其誰與我!”從者曰:“邯鄲之倉庫實。”襄子曰:“浚民之膏澤以實之,又因而殺之,其誰與我!其晉陽乎,先主之所屬也,尹鐸之所寬也,民必和矣?!蹦俗邥x陽。 智襄子在韓、魏兩家得到好處后,更加驕縱,又向趙家要求蔡、皋狼兩個地方,最終趙襄子不同意,導(dǎo)致矛盾爆發(fā)。智襄子就強迫韓康子、魏恒子派兵跟他一起去討伐趙襄子。 趙襄子打不過三家聯(lián)軍,準(zhǔn)備出逃,跟下屬商量去哪呢?有人說去“長子”(應(yīng)該是地名),說這里近而且城墻比較厚,趙襄子這個人很明智,說“百姓們拼盡全力才把城墻修完,又讓他們拼命來守城,誰會干呢?”又有人提出,去邯鄲,說那里官倉里的糧食很多,趙襄子說,“那是把百姓們家底都掏空了才充實起來的,如今逃過去,逼著他們殺敵(被殺),誰肯干呢?”接著又說“應(yīng)該去晉陽,那里是先輩們的屬地,而且尹鐸施行寬政,百姓一定會忠心、和睦”。 從趙襄子的分析,我們可以體會如何進行管理。 三家以國人圍而灌之,城不浸者三版。沈灶產(chǎn)蛙,民無叛意。 這里的“三版”應(yīng)該是古代刻字的版,就是差點整個城就被淹沒了。“沈”字應(yīng)該通“沉”,意思是城內(nèi)水已經(jīng)沒過灶臺,而且因為淹的時間比較長,鍋灶里面都開始生出青蛙了,就是這種情況下,百姓們都沒有反叛的想法。 智伯行水,魏桓子御,韓康子驂乘。智伯曰:“吾乃今知水可以亡人國也?!被缸又饪底?,康子履桓子之跗(fū),以汾水可以灌安邑,絳水可以灌平陽也。 “行水”的意思不明,應(yīng)該是駕車走在積水的道路上,魏恒子和韓康子完全是一副仆人的樣子,一個在駕車,一個陪著智襄子站在車廂,具體可以參考一下春秋戰(zhàn)國的戰(zhàn)車圖片,應(yīng)該是三個人都站在車廂,駕車的人在前邊站著,坐車的人,站在后邊,所以才有后邊說的“恒子肘康子,康子履恒子之跗”,“跗”是腳背、腳后跟,意思是聽到智襄子傲慢的話后,魏恒子用肘子輕輕碰了一下韓康子,韓康子會意,也用腳輕輕碰了一下魏恒子的腳后跟。他倆其實都明白,如果得罪了智襄子的話,智襄子也會用汾水圍灌安邑城,用絳水圍灌平陽城,兩家都危險。 絺(chī)疵(cī)謂智伯曰:“韓、魏必反矣?!敝遣唬骸白雍我灾俊苯偞迷唬骸耙匀耸轮?。夫從韓、魏之兵以攻趙,趙亡,難必及韓、魏矣。今約勝趙而三分其地,城不沒者三版,人馬相食,城降有日,而二子無喜志,有憂色,是非反而何?”明日,智伯以絺疵之言告二子,二子曰:“此夫讒臣欲為趙氏游說,使主疑于二家而懈于攻趙氏也。不然,夫二家豈不利朝夕分趙氏之田,而欲為危難不可成之事乎?”二子出,絺疵入曰:“主何以臣之言告二子也?”智伯曰:“子何以知之?”對曰:“臣見其視臣端而趨疾,知臣得其情故也?!敝遣汇?/span>(quān)。絺疵請使于齊。 這段話談了智襄子一個家臣絺(chī)疵(cī),他看到了智襄子的危機,忠言相勸,但是智襄子卻不接受??梢姛o論什么君主,不是沒有忠心之臣,而是因為自己聽不進忠言,所以說“國破思良將,亂世出忠臣”,本來這個臣下未必很厲害,但是因為忠心勸阻智襄子,所以得以千古留名。這里的“悛”是悔改的意思。 趙襄子使張孟談潛出見二子,曰:“臣聞脣亡則齒寒。今智伯帥韓、魏而攻趙,趙亡則韓、魏為之次矣?!倍釉唬骸拔倚闹淙灰玻质履┧於\泄,則禍立至矣”。張孟談曰:“謀出二主之口,入臣之耳,何傷也?”二子乃陰與張孟談約,為之期日而遣之。襄子夜使人殺守堤之吏,而決水灌智伯軍。智伯軍救水而亂,韓、魏翼而擊之,襄子將卒犯其前,大敗智伯之眾。遂殺智伯,盡滅智氏之族。唯輔果在。 智襄子忙活了一頓,最后趙襄子只是簡單地派出一個張孟談就搞定了韓、魏兩個同盟,而且勸說的話也不多,就一句“唇亡則齒寒”,就讓智氏滅亡了,只有改姓輔的智果還存在著。 同時這一戰(zhàn)也拉開了戰(zhàn)國的序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