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時代人物 | 林容生:于自然中發(fā)現人文之美

 滌硯堂 2019-10-12

《中國美術報》第166期 時代人物  黎健宇/攝

     導讀 


林容生:于自然中發(fā)現人文之美

 Lin Rongsheng:Beauty of Culture from the Nature 

 現代意境?現代圖式?現代筆墨

——林容生:用文人畫『白話版』畫出了『現代桃花源』

odern Conception  Modern Pictorial Form  Modern Technique——Lin Rongsheng: 『Modern Peach Blossom』 with Simplified Literati Paintin  

雨季

 Rainy Days 

眾家評說林容生

 Art Critics' Comments 

林容生

1958年7月生,福建福州人。1982年畢業(yè)于福建師范大學美術系?,F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福建師范大學博士生導師,中國國家畫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導師,中國國家畫院林容生導師工作室導師。曾任福建省畫院院長。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筆畫學會專家委員會委員、常務理事,中國畫學會理事。


Lin Rongsheng

Born in Fuzhou, July 1958. Graduated from the Fine Art Department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He is professor of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professor/doctorial tutor of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and China National Academy of Painting. He was president of Fujian Painting Academy. He is a member of the Chinese Artists Association, the Chinese Calligrapher Association, the member of the expert committee and the executive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Fine Brushwork Society, and the director of the Chinese Painting Society.

林容生?重彩的雨季之一?紙本重彩?180cm×145cm?2009年??Lin Rongsheng?Rainy Days No.1?ink color on paper?180cm×145cm?2009

林容生:于自然中發(fā)現人文之美


Lin Rongsheng:Beauty of Culture from the Nature

□?時間:2019年8月8日

□?地點:北京·林容生工作室

□?采訪對象:林容生

□?采訪人:任旭

         


中國美術報:您的成長、求學以及工作經歷對于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來說起到了什么作用?其中有哪些關鍵的轉折點?您的藝術創(chuàng)作產生過哪些明顯的變化?


林容生:我對繪畫有興趣是從小時候開始,這和當時的家庭氛圍也有些關系。我外婆的祖父做過清朝的布政使,家有藏書十萬卷,從小的生活環(huán)境充滿書香氣息,家族內有很多親戚喜歡寫字畫畫。外婆常常帶我去走親戚,因此有些耳濡目染的影響。我的中小學處于“文革”時期,課業(yè)的負擔不是很重,就把繪畫作為了自己的興趣活動。一開始是自學,后來謝義耕先生教我學習書法。中學時期,對于藝術的一部分興趣是在學校里面做宣傳工作、出黑板報建立起來的。當時宣傳是學校生活中重要的一項內容,雖然不是一種很正式的美術學習,但由此被認可,產生成就感,興趣也慢慢被培養(yǎng)了起來。

林容生?京郊十渡寫生之二?紙本設色?42cm×53cm?2016年

Lin Rongsheng?Sketch in Beijing Suburb No.2?ink color on paper?42cm×53cm?2016

我讀大學之前已經在工廠車間里工作了兩年,也經常被叫去做一些寫寫畫畫的宣傳工作,所以高考的時候很自然地選擇了藝術類專業(yè)。當時剛剛恢復高考,我覺得能讀書就很不錯,上大學還能與自己的愛好相吻合就很難得了。我就讀的福建師范大學藝術系美術專業(yè),是福建省最強的美術院系。1978年入學時剛剛改革開放,除了學習素描、色彩這些基礎之外,大家一下看到了很多西方的東西,但是對美術創(chuàng)作還沒有十分系統的了解。師范大學的美術教育與專業(yè)的美術院校不一樣,它的目標是培養(yǎng)教師,所以在專業(yè)課的設置上比較有綜合性。在前兩年沒分專業(yè)之前,課程中油畫、版畫以及裝飾設計等相關的專業(yè)都有一些涉獵。兩年之后選擇專業(yè),因為當時覺得自己有書法的基礎,所以選擇中國畫就成了一個相對來說比較自然的事情。在那個時代,整個社會處在轉折時期,個人對未來的發(fā)展也不是十分明了。我對專業(yè)的認識是在這種環(huán)境下一點一點積累起來的。畢業(yè)后,我認為需要進入一種創(chuàng)作的狀態(tài),通過生活的積累,把創(chuàng)作的主題關注點放在了山水畫這一題材,創(chuàng)作思路逐漸清晰起來。雖然到今天在創(chuàng)作上依然還會有一些問題,但實際上這些年來我在創(chuàng)作上規(guī)劃的路徑還是比較清晰的。
中國畫有山水、花鳥、人物的題材分科,這三大主題關注的是不同的對象,其中山水畫更符合我的心性。傳統山水畫是建立在對人和自然的某種理想關系和藝術家內心對家園的期待的基礎之上的,但今天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會對我們自己所生活的時代環(huán)境以及接觸到的自然和人文投入更多的關注,所以這個時代的山水畫相對更客觀一些。這種認識是受李可染、傅抱石那一批老畫家的創(chuàng)作理念的影響。從他們開始,中國山水畫比較關注自然、注重寫生。山水畫創(chuàng)作從原來純主觀出發(fā)的一種內心活動,轉向對客觀世界、對自然的關注。這個時代的山水畫家在創(chuàng)作上有了更多的選擇。一開始,我并沒有在創(chuàng)作中選擇去畫大山大水,我覺得我的生活環(huán)境中那些東西離得比較遙遠,而我喜歡選擇離自己的生活最近的情景進行創(chuàng)作。我從2000年前后開始創(chuàng)作“三坊七巷”系列,三坊七巷對我來說是具有特殊意義的一個地方,更重要的是,那里保留著我從小生活過的痕跡。相對來說,我的創(chuàng)作中比較明確的主題意識就是從這里開始建立的。

林容生?廈門鼓浪嶼寫生之四?紙本設色?42cm×55.5cm?2017年

Lin Rongsheng?Sketch in Gulangyu, Xiamen No.4?ink color on paper?42cm×55.5cm?2017

中國美術報:您的作品在構成、色彩、線條方面都具有鮮明的個人風格,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您是怎樣彰顯個人創(chuàng)作理念的?


林容生:對于創(chuàng)作來說,題材選擇其實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能夠體現出我們的生活經歷、經驗、關注點等。回到具體的創(chuàng)作,我們面臨一些技術性的問題,比如說構成、形式語言。我認為,畫面中很多形式因素的產生,實際上跟所選擇的題材是相關聯的。當你的題材與傳統作品中所闡釋的內容不同,或者跟其他的畫家有區(qū)別時,就可能會導致形式表現上的不同。比如我畫“三坊七巷”系列,它表現的是一種很典型的中國傳統民居。實際上,民居本身是具有人文特性的。在古代山水畫當中,亭臺樓閣等建筑大多數情況下只是山水畫面當中的點景,不作為主題來表現。山水是一個大的環(huán)境,這些建筑是大環(huán)境中的一部分。當我們把主題從大環(huán)境聚焦到一個局部的時候,畫面上所呈現出來的結構是不一樣的,所使用的方法也不一樣。比如說畫民居,就產生了很多結構上的幾何形態(tài),以及很多直線的線條形態(tài)。所以,題材內容的轉化會使我們在畫面形式上做一些改變,這有時是形成個人化語言方式很重要的一個起點。在我看來,國內外的許多畫家作品形式風格的形成,都是從特殊的表現題材開始的。

林容生?每一條路?紙本設色?180cm×96cm?2017年

Lin Rongsheng?Every Path?ink color on paper?180cm×96cm?2017


在傳統山水畫當中,色彩的表現是有局限性的。古代的青綠山水畫已經形成了傳統山水畫色彩表現的經典樣式,當這一經典樣式成熟之后,便不再有太多的改變。今天的中國畫,色彩的魅力還沒有被完全地發(fā)掘出來,依然具有很大的空間,且應該成為這一時期山水畫的一個形式特征。如何讓它形成一種與古人不同的樣式?我認為在色彩的運用上應該打破傳統青綠山水的色彩使用方式,可以更多地從自然以及西方作品當中得到啟發(fā)。根本來說,中國畫當中色彩的表現不是客觀的,而是時常作為一種象征性、暗示性的方式被運用到作品當中。所以怎樣從形式出發(fā)建立一種色彩自身所具備的藝術傾向,或者找到能夠在心理上和畫面上與傳統繪畫及西方繪畫都不同的色彩表現方式,在我們的創(chuàng)作實踐當中還有很多方面值得發(fā)掘。實際上,色彩表現是這些年我在創(chuàng)作當中在形式上所關注的一個方面。我認為色彩也是現當代藝術家可以探索的與傳統繪畫不同的一種表現形式。
回到中國畫最基本的創(chuàng)作范圍,中國畫中最強大的基因,或者是現在大家在高喊創(chuàng)新口號的同時,絕對不能缺失的內容就是筆墨。筆墨是建立在中國畫的線條基礎之上的。在中國畫當中,用線條塑造形體,表明了我們對形態(tài)的一種認識。這也是中國繪畫與其他繪畫最不一樣的、最具有中國特色的一點。同時,線條本身是具有表現力的,這種表現力來自于毛筆和宣紙這兩種工具,獨一無二。只要我們在進行中國畫創(chuàng)作,筆墨便永遠不能被放棄,它具有最強的中國基因。線條可以充分體現一位藝術家各種方面的積累。它不僅僅是技術上的,還包含著藝術家自己的認識和表現。除了呈現自身在閱讀上的豐富性以外,線條會根據藝術家不同的感受和動作在宣紙上留下不同的痕跡。同樣一個藝術家在不同時期、不同的精神狀態(tài)、不同的情緒之下,所產生出來的線條狀態(tài)也是不盡相同的。不論是古代還是近現代,我們都可以在大師們的創(chuàng)作當中看到這一現象。所以,除了技術上的積累,藝術家生活的閱歷、情緒、內心,以及其對藝術的理解,都會導致對線條審美要求的變化。線條隨著藝術家的生命過程不斷發(fā)生變化,這種變化可以在作品當中成為一個重要的閱讀內容。線條是用一種具體的方式體現抽象的內容,通過形式表現出內在積淀的精神。

林容生?每天的故事?紙本設色?180cm×96cm?2017年

Lin Rongsheng?Daily Story?ink color on paper?180cm×96cm?2017

中國美術報:您對于城鎮(zhèn)、鄉(xiāng)村的描繪與傳統山水不再是同等的概念,您有大量的寫生作品,同時“三坊七巷”系列以及《遠處的山在近處之董其昌》《云在天邊》等創(chuàng)作,則不再只是局限于對客觀物象的描繪,而是更多地融入了個人的情感,并加大了對畫面的主觀處理。在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時您是怎樣考慮的?


林容生:古人的繪畫相對主觀,他們不會像我們今天這樣坐下來,對著客觀的物象拿著毛筆進行寫生,即使畫的是實景,也都是使用默識心記的方法,這是中國畫的傳統特點。相對而言,寫生時是用一個面對客觀對象的態(tài)度,表現出我們對對象的認識和感受。不同的人面對同一個對象產生的感受是不太一樣的,這種感受不僅僅是建立在視覺形態(tài)上,還與我們自己的性格愛好、生活經驗、對生活的認識,以及對對象的共鳴程度有關。即使是較為客觀的形式,當你對對象產生感受的時候,其實就具有了精神性的體現,在處理畫面的時候便會把這樣的感受帶進畫面當中。

林容生?遠處的山在近處之董其昌?紙本設色?136cm×68cm?2011年

Lin Rongsheng?After Dong Qichang's View of Remote Mountains?ink color on paper 136cm×68cmr 2011

創(chuàng)作更注重主觀性,當然這種主觀性有時是建立在某種對客觀的認知的基礎之上的,這種基礎既有情感的支撐,也有自己對畫面所呈現出來的精神狀態(tài)的追求。從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角度來說,藝術家所做的是把看到的物象詩意化。在這個過程當中,會糅雜很多自己對對象在經驗上認識的梳理、強化,最終呈現的是我們想要通過畫面?zhèn)鬟_給觀眾的精神上的意義。簡單地說,這種意義可以是一種意境,或者是在畫面上呈現出來的氣息。它與作者的精神狀態(tài)、生命狀態(tài)相吻合。通過作品把一些相對抽象的因素傳遞給大家,這也是直到現在我都在創(chuàng)作過程當中進行不斷調整的部分。要在畫面上把這種精神性的內涵呈現得更多一些,觀眾才能在作品當中更多地了解到作者想要表達的意味。

中國美術報:除了中國畫創(chuàng)作之外,您還十分擅長寫作,且喜愛在畫面中題詩。在您看來,寫作、書法與繪畫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在當代,怎樣保有畫面中的文人氣質?


林容生:在當下這個時代,每個人生活狀態(tài)都不一樣,都是非常個性化的。所謂的文人狀態(tài),實際上已經逐漸消失了,因為現代人已經無法回到古人的生活狀態(tài),已經沒有那種環(huán)境了。當然,在中國的文化背景下成長,我們勢必會對文人精神有一定的了解,但它在日常生活中會以怎樣的方式體現,區(qū)別還是很大的。繪畫本身是一種融合的語言,尤其是中國畫,它在某種程度上體現了我們的生活狀態(tài)。每個人選擇的生活方式、節(jié)奏、空間不一樣,以及對自己作品的期待有不同,這些都對創(chuàng)作有所影響。

林容生?夯沙寫生之二十四?紙本設色?53cm×39cm?2017年

Lin Rongsheng?Sketch in Hangsha No.24?ink color on paper?53cm×39cm?2017


對于我來說,閱讀和寫作與繪畫創(chuàng)作一樣,也是構建我生活空間和生活方式的一部分。在我看來,用文字進行記錄對繪畫創(chuàng)作來說是有幫助的,在這個過程當中,我會強迫自己去思考一些問題。很多我們在繪畫當中注意不到的微小細節(jié),可以在文字描述的過程中被發(fā)現。生活中有很多細節(jié)都是很美的,它們包含一種近距離的溫度,這種感覺很適合用文字進行描述。我以前有一個教學練習,讓大家面對一處景致,試著用文字去描述它,我們會發(fā)現許多與繪畫不一樣的細節(jié)。閱讀和寫作都是發(fā)現自己內心世界的一種方式,通過這個過程,你會發(fā)現許多自己平時發(fā)現不了的內心的潛在的一些東西。

中國美術報:在您看來,當代中國山水畫創(chuàng)作現狀是怎樣的?作為藝術實踐者,應該怎樣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保持民族性和藝術自覺性?


林容生:今天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隊伍空前強大,大家基本上遵循一個創(chuàng)作原則,就是從傳統走向生活。我認為這是我們這個時代山水畫創(chuàng)作的一個特點。在不同的時代,藝術家運用的創(chuàng)作方法應該是有所不同的,要從生活和自然中尋找到創(chuàng)作的著眼點,探索自己有興趣的表現方式。所以我們可以感受到,今天的山水畫家與自然的關系與古人不太一樣。每個畫家在創(chuàng)作時對形式的個性化表達,也是這個時代的一個特征。繪畫是一種創(chuàng)作活動,創(chuàng)作中的“創(chuàng)”是最重要的。在當代,能夠在作品中保留中國畫傳統精神的形式的延續(xù),又能夠符合時代的特征,并且體現一個畫家創(chuàng)作的精神和力量,我覺得這應該是構成此時期山水畫審美的重要基礎?!?/section>

林容生?微風?紙本重彩?65cm×65cm?2010年
Lin Rongsheng?Breeze?ink color on paper?65cm×65cm?2010

 現代意境?現代圖式?現代筆墨——

 林容生:用文人畫『白話版』畫出了『現代桃花源』


odern Conception  Modern Pictorial Form  Modern Technique——Lin Rongsheng: 『Modern Peach Blossom』 with Simplified Literati Paintin 

王平

林容生,福建人,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導師。他的藝術從業(yè)經歷比較單純,他從福建師范大學畢業(yè)后留校任教,然后在各種展覽上獲獎,接下來職稱一直晉到教授,社會上也有了福建省美協副主席等專業(yè)兼職,后來就調到中國國家畫院工作。有句話叫“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林容生雖是教師出身,但言語不多,他調到中國國家畫院工作和他兼任福建省畫院院長,靠的不是話而是畫。林容生的畫有怎樣的藝術特點?他又為什么能讓大家那么認可呢?
林容生的早期創(chuàng)作多是工筆重彩山水畫,以勾線填色為主。五代宋之前的繪畫特點是空勾無皴,林容生的工筆畫語言就是朝向五代宋之前更古的藝術靠攏,同時,他又吸收現代藝術語言,他畫面中的物象造型非常簡潔,同時又具有意象化和裝飾性的特點。他的工筆畫還有一個特點,就是他作畫有大局觀,同時也強調小節(jié)奏的作用,看他的工筆畫,感覺十分整體,但又很豐富。如在色彩的運用上,他并非根據物象具體的形狀及色相鋪染色彩,而是以不同的大塊面鋪染交叉產生色塊之間的撞色與破色滲透,并借此產生諸多不確定性因素,來緩解并調和色彩之間的矛盾與沖突,進而形成了統領畫面或冷或暖的主色調。給觀者帶來了多樣的視覺感受,就如同既需要秩序也需要意外的日常生活一樣多彩多姿。

林容生?午后的村莊?紙本設色?200cm×160cm?2019年

Lin Rongsheng?Village at Afternoon?ink color on paper?200cm×160cm?2019


林容生以工筆名世,但他后來從工筆演化出寫意,并且做到了在工筆與寫意之間的自由切換。林容生的意筆山水畫與傳統文人畫一脈相通,承續(xù)了文人對于詩境、格調、雅致、品位的追求,同時采用了一種新的語言形式,盡管表面上看似簡單,但實際上并不是每個畫家都能做到繪畫本身與形式語言之間的相互協調。這需要畫家具備獨特的經歷、修養(yǎng)和認識,并找到二者之間的契合點。林容生從生活入手,并從生活感受中提煉形成自己的語言符號與圖式,這些對應著生活的符號與圖式把藝術與生活合為一體,相互打通,形成了獨樹一幟的“林家樣”。那是現代的意境,現代的藝術語言和圖式,也張揚著一個現代畫家的藝術個性。具體來說,有以下幾個特征:
一、我們知道傳統文人畫是以“詩書畫印”的結合為形式特征的,閱讀畫面上的詩書畫印是欣賞作品的重要途徑。欣賞者不僅能從審美的角度來品味作品,還能通過畫面的詩書畫印來了解畫家的品行和素養(yǎng)。中國畫這種詩書畫印一體的形式,往往畫上著墨不多,卻通過以詩、印來補全。今天還采用這種藝術形式的畫家不在少數,但大多數的畫采用高度概括、語言凝練的傳統詩詞,這對成長于白話文環(huán)境的現代人來說,是件很痛苦的事,因為很多人看不懂這些古體詩詞,無法深度走進繪畫情境。但林容生常在畫作中即興題寫一些簡短的現代詩歌(或流行歌詞),既在形式上增添了美感,又讓人讀起來通俗易懂,更重要的意義是,他將傳統繪畫由精英文化牽引向大眾文化。一般來說,詩、書、畫、印是高雅之事,林容生所做的即是讓大眾看懂、讀懂中國繪畫,其中蘊含的文思與詩性又強調了畫面的意境美感,進而形成一種新的傳播樣式,這是林容生繪畫的一個重要特征。

林容生?往事搖曳?紙本設色

200cm×160cm?2019年

Lin Rongsheng?Flicker in Memories?

ink color on paper?200cm×160cm?2019


二、與其詩歌一樣,林容生將傳統的文人畫語言也轉化為“白話版”,而且繪畫中的某些局部又比傳統文人畫走得更遠、更深、更“符號化”。物象元素的符號化是傳統文人畫的典型特征,并由此與大眾的審美理解拉開了距離。實際上,林容生根據自然物象提煉出的筆墨形象比傳統文人畫的筆墨形象更具符號化特征,例如,那些藏匿在遠山中的像“火柴頭”一般的樹木,是一種非常程式化和符號化的表現手法。山水畫元素符號化的前提是書寫性,林容生的書法功力使得其繪畫中的符號化特征更加凸顯,在他的畫作中,每一個單體的筆墨——山巒、怪石、屋舍、樹木、叢草,皆可品鑒和玩味。
另外,林容生在青年時曾篆刻過一千多方印章,在制印領域下足了功夫??逃】剂康氖菍臻g布局的掌控,這些刻苦的訓練折射到林容生的繪畫中,使得許多局部的空間布局既讓人感到自由自在,又別有一番獨到的韻味;他又將傳統文人畫的圖式與現代的藝術圖式結合,這樣一來,在“白話版”的“林家樣”圖式中,林容生營造的空間給人感受極具當代性,物象提煉的筆墨意象更加靠近抽象,即使是一些非常陌生的局部形象,人們也可以在真實的空間中,通過聯想將日常的生活經驗與之一一對應,從而在視覺感受上充滿了游戲感和趣味性。但林容生在作品中表現的趣味性又與古人不同,古人更強調意象化的延伸與變幻,常塑造出一種俯瞰的、游觀式的空間,而林容生則是以焦點透視的平視視角,給予人們的感覺是站在真實的空間中環(huán)顧四周。正如他的代表作品“三坊七巷”系列,會讓人真實地感受到就是站在街巷的某個角落,盡管房屋、街道的透視有所變形,也仍貼合日常的觀察角度,由此帶給人們一種既真實又虛幻的視覺體驗。

林容生?溪山清韻?紙本設色

134cm×68cm?2016年

Lin Rongsheng?Clear Steam in Mountains

ink color on paper?134cm×68cm?2016


林容生常外出寫生,且喜歡從不同景觀中汲取新的營養(yǎng),所繪作品盡管在圖式構成和物象選擇上有所差異,但畫面的整體風格和情境始終一致,即是觀察方式與表現形式的統一。一個畫家對世界的觀察和認知方式是第一位的,有怎樣的認識就可能會有怎樣的結果,包括其畫面語言組成的一切,都是從他的世界觀中慢慢生發(fā)出來,經過自然的演化而成。正如中國繪畫中通過意象化表達的種種事物,它們既是一種獨特的語言形式,也是一種心眼觀察的方式,所以臨摹古人的繪畫,不僅是筆墨技法上的訓練,更是觀察方式的培養(yǎng)。
從林容生的創(chuàng)作來看,他的筆墨語言承襲的是寫意傳統,但其心眼觀察方式卻是現代畫家的視角,他所表現的物象與這個時代有著密切關聯,從中強調了藝術與生活的關系。例如“三坊七巷”系列作品,既寄予了林容生回望兒時記憶的樸素思想,也包含了對現代城市發(fā)展引起了傳統文化區(qū)域慘遭破壞的思考。所以他在畫面中強調了建筑的形象,甚至是以特寫的方式展現了在夢境中留存的畫面,讓人感到似乎是熟悉的卻又十分陌生,這便是林容生作品背后隱藏的深意。
總體而言,“林家樣”不僅營造了桃花源式的靜美家園,而且創(chuàng)造了傳統文人畫語言的“白話版”。他的作品相比古代文人畫山水中大多蕭散簡遠的詩意空間來說,更喜歡南方靜美的山水園林,并因此營造出了一種“現代桃花源”式的美景佳境,以此表達他對美好家園的顧念與眷戀。同時,他在畫作上題寫的現代白話詩,不僅讓觀者的閱讀更加輕松直接,而且相比古詩詞更容易讓現代人有所觸動。還有,盡管他的形式語言非常符號化,但卻是來自他對于生活的藝術提煉,加上他營造的空間給觀者真實的感受,所以他的作品可以給人親切的走入感。從藝術傳播的角度來講,傳統文人畫在當今如何讓更多的老百姓走近和欣賞,林容生在創(chuàng)作中所做的“轉譯”工作——讓文人畫變得可愛和親近,變得可以讓更多人懂得和理解,這樣的工作,其意義就不言而喻了。■

林容生?仲夏?紙本設色

134cm×68cm?2016年

Lin Rongsheng?Mid-Summer

ink color on paper?134cm×68cm?2016

雨季


 Rainy Days 

林容生

南方的雨季,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雨后空氣中泥草的氣息和樹木在被雨水洗滌之后所顯現出來清澈透明的翠綠。夜深人靜的時候,雨滴拍打著樹葉,伴著微風,那聲音,一下子就把人從世俗的生活中帶到自然樸素而又真實的境界里。
在氣味、色彩和聲音的表象下,是自然生命神秘而富有活力的存在。
古人的山水境界常常以幽淡清曠、奇詭絕塵來表現內心深處的精神追求和信仰,那是古代文人令人崇敬的孤傲和堅毅。而大自然有一種造化和生命的力量在當下卻能給我們一種真切而實在的感受和體驗。古人已經離我們而去,而大自然的聲音、色彩和氣息卻依然可以讓我們身臨其境地去欣賞,沉浸其中并發(fā)出內心的贊嘆。我相信這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被賦予的一種情感,雖然我們現在總是無暇顧及。
或許我們曾經為了追求筆墨和風格的建立埋頭書齋、隱身煙云,虔誠地拜謁古人的足跡,刻苦地錘煉筆下的功夫,滿足于呈現作品表面的宏觀豪邁和微觀精致。在這個嘈雜浮躁的世界里,我們常常為此忘了自己內心需要的真相。
這不僅僅是關于南方的情景故事。這是大自然的呼吸和心跳的聲音。我們在寧靜中傾聽這樣的聲音并由此來感覺自己的呼吸和心跳的聲音。我想,它將引領我在行走的過程中超越筆墨和圖式的表象來觸摸自己內心的那個充滿真實的存在。
雨季,在南方。那是春天的季節(jié),并不遙遠?!?/section>

林容生?塞爾維亞寫生之一?紙本設色?42cm×53cm?2018年??

Lin Rongsheng?Sketch in Serbia?ink color on paper?42cm×53cm?2018

眾家評說林容生


 Art Critics' Comments 


范迪安(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中央美術學院院長):
畫有不落纖塵之明澈,是林容生藝術最大的特色。林容生的畫以“具體”為勝,山石坡峰、林木莊稼,房屋的窗欞階壁、溪流的委婉走向,在他的畫中都清晰如許。正是由于他的用筆、用線十分豐富并有著極深的線造型功力,他才能如此悉心而從容地勾勒物象的形貌,使筆線在塑形的同時,盡情展現出變化的意趣,透溢出使驅者的興味與情懷。另一方面,他長期研究墨與色的關系,將“隨類敷彩”上升為“以意敷彩”,控制墨與色的比度,把握色調的美感,讓人看到一種滲透了當代意識的“青綠山水”。面對他的山水,總是讓人滿目明澈,一股無有霧霾的清爽氣息拂面而來。
楊曉陽(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
林容生生在江南,他表現江南的秀潤山水,把色彩和筆墨運用結合得恰到好處。他的山水畫區(qū)別于北方的大山大水。他善于畫丘陵,秀潤的江南景色,氣息高雅、清新,給人一種可居、可看、可游、可賞玩的感覺。他的作品很和諧,表現了一種我們現在追求和諧社會的愿望。他的技法也有一些獨到之處,色墨并用、線面并用,達到了一種前人所沒有的寫實感,但是追求提煉、概括,跟純粹的照片、寫生是有很大的距離的。他創(chuàng)造了一個和諧的、優(yōu)美的藝術世界。

林容生 夜寂寂 紙本水墨設色 45x68cm 2015

薛永年(中央美術學院教授):
林容生的新青綠山水,繼承了最富于大眾性的重彩傳統,包括高度加工的藝術匠心。在建筑和樹石造型上,他繼承了“妙在似與不似之間”的觀念,形成了極簡的圖式,在構圖上把西方的平面構成轉換為面的韻律與節(jié)奏的組合;在顏色的使用上,繼承了青綠的樣式,但避免了千篇一律的程式化。他首先淡化了用線,其次以青綠平涂為體,以沒骨化寫意的流動和西方繪畫色彩的色象、冷暖、色調、補色的對比為用。他還強調了肌理,從而增加了色彩的主觀性、藝術性,把古代青綠山水的燦爛輝煌的裝飾之美轉換為清靜典雅、細膩清新的抒情之美。
郎紹君(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國家畫院美術研究院副院長):
青綠山水如何兼容墨與色、工與寫、雅與俗,如何獲得更鮮明的現代性格,是當代山水畫的一個重要課題。林容生以青綠畫南方的鄉(xiāng)間景物,在空間結構、屋木形象、色調意趣各方面都做出了突破性探索。

林容生 往事 紙本水墨設色 45x68cm 2015

夏碩琦(美術評論家):
林容生的山水畫藝術個性鮮明,有其自身的美學特征。他重視師法造化,但又不以模擬造物、形似對象為能事,他追求表達對自然山川的感悟與體驗,心靈體驗的真實,是他藝術的靈魂與生命。他在《出去寫生》一文中這樣表述:“是寫生也是寫心。”他認為藝術家“對自然與對內心的充分尊重創(chuàng)作了偉大的作品”。
從林容生的創(chuàng)作實踐可以看出,他采取融入自然而不是外在于自然的方式,他不取旁觀者的立場看事物,而是潛心于內、置身其中??v身大化中,與大化同其流,以己之生命融身于宇宙生命洪流之中。人與景,不是物我兩立,而是物我冥合?!疤烊撕弦弧笔撬非蟮淖罡咚囆g境界。
在創(chuàng)作中,“清”與“新”實同出而異名,所謂“非清不新,非新不清”,兩者相互為用?!盎òl(fā)不逢人,自照溪中影”,精警簡約的十個字,超逸、幽靜、閑遠,清且新之境盡出之矣。林容生的山水畫面目新穎,一洗陳陳相因的習氣,具有濃郁的時代氣息和時代藝術的品性。由于審美觀念、世界視野、藝術趣味、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濡染與化育,使他在創(chuàng)作中實現繼承中的飛躍。惟有推陳出新,創(chuàng)造新的當代的藝術形態(tài),才能體現他的才華和價值。
“清新”成為他藝術創(chuàng)作取得成就的第一標志。陳腐老套實在令人厭倦,而林容生的畫卻恰如迎風帶露的晨花,令人怡然開懷。他的畫中似有清氣流動,往往給人以清氣襲人之感。特別是他的工筆重彩山水,創(chuàng)意立體、新穎悅目,畫境清而麗、清而幽、清而新,有鏡花水月的美質。

林容生  回憶  紙本水墨設色  68x68cm 2018

翟墨(美術評論家):
容生有多彩的畫筆,更有易感的詩心;有傳統程式,更有突破程式的門徑。驅形,線條悄然隱退,讓塊面唱主角,濃墨輕輕轉身,令靚彩定基調。記得綠羅裙,處處憐幽草。春天溫情,化作綠潮。濺上墻,漾上山腰,村莊漫成了蓬萊島。斜陽紅欲暮,鄉(xiāng)間是歸處。秋日愛意,釀成紅酒。醉了藤蘿,醉了坡谷,醉了屋后的香樟樹。山沉默黛紫,水倒映乳黃,草歡唱蔥青;無聲的風,帶著無蹤的夢,卷起無邊的相思情。
殷雙喜(中央美術學院教授,《美術研究》執(zhí)行主編):
讀林容生的畫有一種清心寧靜的感受。像小草與微風低語,在娓娓道來的從容之中有一片綠色悄悄越過蒼老的墻,如山間云靄無聲地漫入我們的心扉。
也許在林容生看來,他的作品只是與自然親切的對話,了無妨礙,而我卻從他的一片青綠與白云之中感受到超塵的氣息。他在《回想春天》這篇散文中談到在閩西看到一棵開滿白花的樹,兩年以后翻檢速寫“剎那間茫茫暮色中白色繁花的意象又從心底猝然而現”,這真是一種富于禪意的頓悟。我想,林容生在多年的靜心體悟大自然的過程中,已經在不經意間抵達心靈的彼岸,從而將對自然景色的再現,轉換為生命情懷的映現。
我一向認為,中國藝術的傳統不只是一種筆墨和技法的傳統,它的博大精深在許多方面和人文背景、文化修養(yǎng)、氣質陶冶、人品修煉有關。古典文學與藝術的目標所在是求道,即修身成人,這是中國藝術中的倫理性,即通過心靈精神的徹底解脫,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林容生的山水畫創(chuàng)作如同評論家范迪安所說:“既是一種不可荒蕪的學問,更是一種篤誠躬行的人生實踐?!庇纱?,在林容生那里最看重的是藝術語言與精神情感的互相生發(fā),藝術成為畫家的人生之夢,即在寧靜中透射出生命的熱情,在安謐中呈現出時空的幽遠,在緘默中表達心靈的淡泊,畫家將自己沉浸于自然之中并傾聽自然的天籟之聲。

林容生 景明  紙本水墨設色  70x48.3cm  2018


尚輝(《美術》雜志社社長兼主編):
林容生的寫意性結構山水也富有文人意趣,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他是把文人筆墨轉化為結構山水的突出代表。這種特征體現在他如何繪制閩南的建筑結構,以及將形體解構之后再進行重新整合的過程。因此,對景寫生只是他借助自然物象來重新尋找畫面結構的一種方法。除了民居建筑之外,他對山石樹木也采用結構化的處理方式,假如把畫面中的屋舍隱去,就會明顯地發(fā)現他對山巒、土坡、丘壑之間的層次仍然是按照結構化的方式來填充。
相對來講,畫面中結構性的問題容易解決,更難解決的是分割結構的線與描繪山石的面如何做到體現中國畫的筆墨功力。因此,林容生能夠始終堅守傳統文人筆墨的逸度和意趣,來體現文人畫的靜雅精神非常可貴。也就是說,林容生的畫面中極少出現濃重的大塊墨色,而是完全用一種書法用筆的方式,把山水畫中的皴法改為皴線結合,不再過多地去強調體量與空間關系,而是把整個場景轉變成一個壓扁的、濃縮的平面構成圖示。這也是林容生在當代山水畫中的探索,是其藝術格調令人印象深刻的地方。
??苏\(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在林容生的山水中,重色積染與水墨氤氳兼施并舉,使渲染制作的堅實厚重與沖淌滲流的墨跡幻化同時呈現出來,“工匠”與“文人”、“色彩”與“水墨”、“工致”與“寫意”等觀念與手法融匯在他的作品中,使他實踐了古典青綠山水的創(chuàng)造發(fā)展,山石、民舍、河塘、石橋、芭蕉等都被符號化,變作一種與其整體裝飾畫風相統一的造型元素,一起裝點著詩意化的風景。

林容生 春天來的時候  紙本水墨設色  69.2x138.1cm  2018

鄭工(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
容生思考的仍然是建立藝術與內心世界的關系,他關注的仍然是平面上形的分列與組合關系。這種思考的關注點,對中國人來說是很傳統的,對西方人來說卻意味著morden。而表現出的具體圖象,往往會有許多超越本人意識目的的動機所驅使,成為黑格爾所言稱的“理性的狡計”。人們習慣在一對矛盾中選擇,如古典與浪漫的,抽象與移情的,風格化與自然主義,幾何畫派與表現主義,組織形態(tài)結構與非組織形態(tài)結構。在矛盾中,現實或被接受或被排斥,被模仿或被歪曲,自我或向世界屈服,或將一種自我的秩序,一種理想的存在特征強加于世界之上。有沒有折衷的辦法?有沒有既破壞又補償的方法?容生的山水變形,以一種殘缺的浪漫情緒,表現出對故土的一種追尋。一方面是潛在的侵略與沖動的產物,對世界自戀的敵意表現(出于既歪曲又關心現實事物的藝術表現欲);又是對現代文明對現實人生所造成的種種缺憾的補償方式。所有的藝術,無論傳統的和反傳統的,都與侵略或虐待的本能相聯系。尤其在現代,一件藝術品決不是一種純粹冥想方式的表現。藝術家不可能完全拒絕現實。內心體驗和創(chuàng)作靈感的憑附,均來自生活的經驗。所以,容生的山水變形是極有限度的。他的表現欲在一種“文飾的”形式中反映了生活的存在。

林容生 溪橋  紙本水墨設色  68x68cm  2019

方駿(中國國家畫院研究員):
林容生的山水畫有工、寫兩種樣式,工者多為細線勾廓,重彩填染,寫者多為意筆勾寫,重采賦色。無論是工,還是寫,都是閩中山水的詩意畫面:山崗上流著溪水,蘆草和斜倚的樹開著花,粉墻映襯著黛瓦,空中飄著悠閑的白云,寂靜之中一切都那么安然自在。
他的用筆出自他的書法,明快而又從容。他的用色帶有裝飾性,綺麗但不艷俗,明媚中有點悵惘。他的題畫文字淺顯,但并不直白,像是寫景,又像是心曲,詩意中又有禪意。
傳統的心境,現代的表情。 
付京生(美術評論家):
林容生的繪畫風格,屬于“新具象”的風格范疇,他成熟期以后的繪畫風格,即是這種“新具象”總體風格范疇中的重要樣式之一。
我們這里所說的“新具象”風格范疇,不是文藝復興三杰攝影式再現式的,也不是馬蒂斯移情式的表現主義式的,更不是蒙德里安理性觀念在哲思介入下的冷抽象式的,或是波洛克生命哲學介入下的恣肆宣泄式的熱抽象式的。但是,在林容生的繪畫風格中,蘊涵著古典寫實,蘊涵著浪漫的移情想象,蘊涵著風格化的幾何表現派因素,甚至,也隱含著冷抽象和熱抽象的諸多因素。概而言之,正是囊括了以往如是的諸多優(yōu)秀文化遺產的風格,因此使林容生的繪畫圖象成為了“新具象”風格的最佳解說物。
享受著現代生活帶來的舒適和愉悅,因此對現代生活懷有感恩之心,但曾經經歷過的山水田園感受,使林容生骨子里仍然極為依戀著自然山水,依戀著田園牧歌式的心靈無拘無束的美,這使得他能夠以一個現代人的心靈和眼光,以由衷贊美自然和由衷欣賞自然風光的態(tài)度,超越了對自然風光表面的表現,而進入到情感抒發(fā)層面來表現他畫面中的精神氣息之美。這是許多當代畫家可望而不可及的,甚至,連想都未曾想到的特殊之處。

林容生 天光云影   紙本水墨設色  68x68cm  2019

洪惠鎮(zhèn)(福建省美術家協會顧問、廈門大學藝術學院教授):
一座蒼苔斑駁的庭院貼著紅聯的門洞,窗前或墻頭養(yǎng)著盆花,偶爾檐下掛個鳥籠,門道里停輛自行車,園里宅后種些花木或菜蔬,藍天白云倒映在屋前池塘……日光熹微,沒有風也沒有人影,時間凝固了,一切籠罩著悠閑、恬靜與平和的濃郁情調,那是一種令人向往的桃源境界。然而它卻不是文學虛構,是林容生深入生活,面對真實的農居產生的詩意感受。或者說,他用藝術篩選凈化了真實生活,把它們釀成醉人的春醪。為了達成高濃度的藝術效果,畫中的建筑造型被高度地概括和巧妙地變形,然后隨心所欲地根據立意的需要剪裁組合。布局雖有某些傳統成分,但更多地應用了現代構成,簡練的景物借助精到的勾染和豐富的肌理來加強耐看性。這一切使作品煥發(fā)出鮮明的現代氣息,同時又具有濃厚的裝飾性。裝飾性是中國畫的本質特性之一,它使容生的重彩山水的現代樣式依然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section>

林容生?清明?紙本重彩?136cm×34cm?2017年

Lin Rongsheng?Ching Ming?ink color on paper

136cm×34cm?2017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