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先秦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也是中國第一位哲學家,他留下了一部《道德經》,成為中華民族傳承數千年的經典,是中國人的智慧的重要來源。和現代人長篇累牘的作品不同,《道德經》僅僅五千余言,不過是一篇論文的長度,然而其中的思想卻是博大精深,可謂言有盡而意無窮。 其實《道德經》五千余言,歸根結底就一個字:無?!兜赖陆洝氛f的“無”,可以從兩方面分析。 第一,《道德經》認為,世界的本原、宇宙的規(guī)律是“道”,道也可以說成是“無”。道生成一切事物,是一切事物的本體。具體的事物有種種具體的屬性,如有白有黑,有高有下,有大有小,但是道不能有具體的屬性。 因為具體的屬性是相對立的,如果我們說“紅”,必然無法包括“藍”;說“大”,必然無法包括“小”;說“硬”,必然無法包括“軟”。但道是生成萬物的本原,所以它一定能包含所有相反的屬性,因此不能被具體的名稱所限定。道中既有紅,又有藍,既有大,又有小,既有硬,又有軟……什么都有也就是什么都沒有,所以道被老子稱之為:“無”,它沒有特定的屬性,惚兮恍兮,恍兮惚兮。 “無”是“道”的別稱。如《道德經》第四十章說:
“無”是萬物的本原,而“道”也是萬物的本原,所以道=無。 道是無,所以我們無法用語言去描述它?!兜赖陆洝烽_篇第一章第一句說:
這一句話的意思是:“可以言說的道理,不是永恒的道理;可以命名的事物,不是永恒的事物。”那么永恒的道理(常道)、永恒的事物(常名)是什么呢?就是道。所以永恒的道是不可言說不可命名的。 正因為道沒有任何具體的屬性,只能是恍恍惚惚的一片混沌。所以老子形容道: 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道可以稱之為“無”,魏晉時期的天才哲學家王弼在注解《道德經》時,提出了以無為本的思想。王弼說:
第二,《道德經》認為,人也必須學習“無”的道理。道是萬物的規(guī)律,所以人也應該順應道的規(guī)律,才能成功。《道德經》特別重視“無”的作用,老子說: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 那么人如何順應道的規(guī)律呢?那就是《道德經》提倡的“無為而治”。 無為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要刻意地作為,正如道沒有具體的屬性一般。無為就是順應萬物本身所具有的潛能去成就萬物,這又被稱為“自然”。所以《道德經》第二十五章說:
上文中說過,老子的《道德經》是寫給當時的統(tǒng)治者看的,所以《道德經》提倡“無為”,也正是為了針對統(tǒng)治者的“有為”。當時的統(tǒng)治者強作妄為,肆意地擴張自己的欲望,對百姓指手畫腳,甚至橫征暴斂,造成了天下混亂,百姓痛苦不堪。老子認為認為君主應該做到不妄為,這樣就可以天下大治,這就是“無為而治”。 《道德經》還說:“常使民無知無欲”,要去除民眾的機巧之心與欲望之心,才會消滅種種紛爭?!兜赖陆洝凡粌H要讓百姓無欲,同樣也要求統(tǒng)治者無欲。老子認為,只要統(tǒng)治者清心寡欲,老百姓自然就回歸于淳樸了。如五十七章說:
|
|
來自: 昵稱32901809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