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的10月7日早上5點,陳寅恪先生因心力衰竭,伴以腸梗阻、腸麻痹走了,享年79年。 他死得很平淡,一個卓越的知識分子這樣死去,在那個年代很普通、很常見。經(jīng)年的苦難終于在這一刻畫上了句點,對陳寅恪先生來說未嘗不是一種解脫。 而這無比平淡的死,卻把悲壯留給了后人。 45天之后,1969年11月21日晚上8點,陳寅恪先生的妻子唐筼亦追隨九泉下的丈夫去了,唐筼死于心臟病、腦出血。 不研究文史,很難知曉陳寅恪,但作為讀書人卻都知道他所說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如同無人問津太宰治,卻仍把他所說的“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掛在嘴邊一般。 正印證了陳寅恪先生所寫道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歷千萬祀,與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不僅在治學中要存有獨立和自由的精神和思想,而且這般思想能歷久彌新,與天地日月一樣永存,這兩句話亦如是。 因此,我們并不一定要研究文史才去了解和閱讀陳寅恪,而是學習陳寅恪的生活態(tài)度和教育方法。 一、不炫耀一時的成就凡事保持平常心1890年7月3日,陳寅恪先生在長沙出生,其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晚清著名世人陳三立,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為“晚清四公子”。 在父親陳三立的教育下,陳寅恪博覽典籍,十幾歲便能出口成章。1902年,陳寅恪12歲去日本求學,后考入上海復旦公學,畢業(yè)后,開始了長達16年的國外游學之旅。 他先后就讀過柏林大學、蘇黎士大學、哈佛大學、巴黎高等政治學校等,在這些學府中,他從來沒有獲得一個學位。 文憑在他眼里,只不過是一張廢紙。 但是正是一個連文憑都沒有的先生,被聘請到清華大學教授文史,吳宓評價他是“全中國最博學的人”,傅斯年評價他的學問是“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這樣的一人,卻一直堅守自己的德行,孤清、倔傲,終年唐裝長袍,典型的傳統(tǒng)服飾打扮;帶書籍資料上課講課,多用一塊布裹好提著上講堂,此特征成為清華學子辨認陳寅恪最好的標記。 他育有三女,對于女兒的教育亦是如此。 長女陳流求回憶道,一二年級考取好的成績后,有證書和獎品,十分高興地拿給父親看。 父親表現(xiàn)得很平常,說道:“哦,知道了”,回頭又反問道:“在班上年紀是不是偏大,那是不是本來就應該比別人學得更好?”從此往后,三姐妹考了高分,再不覺得是件很榮耀的事情,反而覺得理所當然了。 不炫耀一時的成就,才能保持平常心,不停地往前走,取得一生的碩果吧! 二、不以“父母”的名義綁架“子女” ,尊重孩子的獨立選擇陳寅恪先生一生治學秉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在對三姐妹的教育中亦是如此。 他精通多重歐亞古文及現(xiàn)代文字,對我國歷史,尤其是中古史研究尤深,專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等等,在宗教史、古典文學、語言學等方面也很有建樹。 這樣一個父親卻從未想過讓女兒繼承自己的文史學問,非常尊重女兒們自己的選擇。 長女陳流求從小沒有想過要學習文史,立志從醫(yī)。二妹小彭學了生物,三妹美延選擇了化學。 陳寅恪先生并不干預女兒們學什么,讓她們獨立思考,獨立做決定,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工作。 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陳寅恪不關心女兒,他依舊會鼓勵女兒們在她們所屬的領域認真踏實工作與治學。陳流求說,父親做歷史研究像做科學研究一樣嚴謹踏實,常常叮囑她學醫(yī)萬不能馬馬虎虎。 如今,子女的教育是父母心頭的一塊“重病”,要么希望子女繼承自己所獲的,要么希望子女去完成自己的年輕時未完成的夢想,總是以“父母”的名義對子女進行道德綁架,干預子女,甚至拿著子女的成績到處炫耀。 在陳寅恪先生的逝世的50周年時,愿每個人都能擁有一刻的“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
|
來自: 冬不拉拉 > 《中國古代歷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