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雙泡征和三泡征?新生兒十二指腸梗阻,顯示雙泡征。左泡為顯著擴張的胃,右泡為梗阻近端的十二指腸。若為先天性高位空腸閉鎖或梗阻在十二指腸遠端時可出現(xiàn)三泡征。第三泡位于十二指腸下水平部或近端空腸。
 ↑ 4日齡的足月產新生兒因餐后非膽汁性嘔吐,生后胎糞排出延遲(36 h),進行性腹脹就診,仰臥位腹部平片顯示雙泡征,剖腹探查手術提示十二指腸閉鎖,肝胰壺腹近端嚴重擴張,患兒接受了十二指腸吻合修補術治療。

↑ 腹部平片(立臥位)示典型的“三泡征”(黑箭) 什么是美克爾憩室?胚胎發(fā)育第6~7周時,連接中腸和臍部卵黃囊的卵黃管本應開始閉合萎縮且從腸壁上脫落。如果閉合不全,即形成美克爾憩室。憩室的頂端可能殘留有纖維帶與臍相連,或附著于腸系膜或后腹壁。憩室一般位于回腸系膜對側腸壁,距回盲瓣30~100cm的回腸壁上。憩室的大小長短不一。長者可呈指狀、條索狀,鋇劑充盈可甚似闌尾。最長可達20cm左右,直徑可達2cm。美克爾憩室一般不易充盈而且充盈后排空甚慢。憩室可有炎癥、潰瘍、粘連、扭轉等病理改變,故憩室可并發(fā)急腹癥如穿孔、出血及小腸低位梗阻。


什么是局限性腸炎?有何臨床表現(xiàn)?局限性腸炎,又稱克隆(Crohn)病,是一種胃腸道的非特異性炎性病變,好發(fā)于末段回腸,亦可發(fā)生于空腸、盲腸及結腸,少數(shù)見于十二指腸、胃和食管。病因不明。主要病變見于受累腸段和其相應的腸系膜淋巴結。①急性期:腸壁充血、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粘膜層可出現(xiàn)潰瘍,并常繼發(fā)感染。②慢性期:粘膜下層為炎性細胞浸潤、淋巴組織增殖、淋巴管阻塞和結締組織增生等而變厚僵直。粘膜面潰瘍更深,潰瘍間粘膜呈息肉樣或鵝卵石樣增生。腸壁本身病變與周圍病變共同形成炎性腫塊。③晚期:纖維組織增生,而致腸腔高度狹窄。狹窄以上腸管擴張。臨床表現(xiàn):多見于青壯年。急性癥狀主要為小腸炎癥表現(xiàn),如發(fā)熱、腹瀉、下腹疼痛、腹肌緊張,白細胞升高。慢性期主要癥狀為腹痛、腹瀉以及漸進性腸梗阻、腹部腫塊。晚期有乏力、消瘦、貧血等全身癥狀。 局限性腸炎有何X線表現(xiàn)?有何并發(fā)癥?①粘膜紋改變:病變早期粘膜紋增粗、紊亂或變平以至消失。進一步發(fā)展出現(xiàn)縱橫交錯的裂隙狀潰瘍和潰瘍間鵝卵石樣改變。 ②病變腸管改變:由于炎癥潰瘍刺激可出現(xiàn)激惹征象。 ③腸壁改變:急性期腸壁韌性多無明顯改變。慢性期可見腸壁增厚、腸間距增寬、局部蠕動消失以至腸壁僵直,形狀固定。 ④腸管狹窄:呈不規(guī)則索條狀或線樣狹窄,長短不一。 ⑤分節(jié)性病變:病變間斷多發(fā),狹窄與擴張相間并存。 ⑥病變區(qū)周圍粘連。 本病的并發(fā)癥有腸瘺形成、膿腫形成和腸梗阻。






☆ 以上文字內容節(jié)選自《放射診斷要點與難點解析》(田軍、孟慶學主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