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月圓之時,鄉(xiāng)愁如月光滿溢,灑向異鄉(xiāng)的每個角落,也灑在每個異鄉(xiāng)人的心頭。 一個人無論走多遠,都走不出對故鄉(xiāng)的思念。 故鄉(xiāng)的山,故鄉(xiāng)的水,故鄉(xiāng)的月,合起來便是一首無韻之歌,回蕩在記憶最深處。天南海北,生活不易。倘若中秋不能與家人團聚,就會努力去找尋一絲家的味道。 己亥中秋月夜,在儀人老師的靜怡茶書房,我們居然聞到了家的味道,喚醒了兒時的記憶。 茶人烹制的茶葉蛋,迥異于其他。 那一定是匹配了最貼切雞蛋的茶葉。一枚枚普通的煮蛋浸透在茶湯里,裊裊香氣交織在一起。剝開后,清晰的花紋印在蛋白上,哥窯瓷器般的美麗冰裂紋。深淺不一、形狀各異的紋路,向我們昭示著茶葉蛋的美味。視覺與香氣,愉悅了整個書房,驚艷了一段時光。 雞蛋茶葉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shù)。 茶葉蛋很普通,又很特殊,不僅是小吃,關(guān)鍵飽含濃濃的家的味道。春游的時候帶一袋,外出求學時塞一包,慈母手中蛋,游子身上揣。不是速食也不是大餐,卻自帶人世間的溫暖。 清代美食家袁枚的《隨園食單》,是目前可考古籍中最早系統(tǒng)介紹茶葉蛋做法的:“雞蛋百個,用鹽一兩,粗茶葉煮,兩枝線香為度。如蛋五十個,只用五錢鹽,照數(shù)加減,可做點心?!?/p> 袁老先生還在“火候須知”一篇中寫道:“有愈煮愈嫩者:如腰子、雞蛋之類是也”。 中國烹飪大師薛文龍,為了一枚茶蛋傾力細細作了考證。 他通過拜訪寺廟高僧,得知每一個時辰敬香一炷最妙。據(jù)此推算,袁枚所寫“兩枝線香”的時間,約為四個小時。薛大師親自動手實驗,發(fā)現(xiàn)煮了四個小時的茶葉蛋,味道果然最為香濃,對袁枚自是十分嘆服。慢火熬燉出來的,往往都飽含著儀式感的美妙味道。 人生正如茶葉蛋,有裂痕才能入味。 中國南方有鹵菜的習慣,鹵豬頭肉、鹵雞爪、鹵牛肉的時候,往往會放些雞蛋與茶葉同煮,一邊蹭油水,一邊蹭茶香。油水和茶香都融進了一枚枚蛋中。 更有意思的是,茶與蛋的結(jié)合,有著素與葷的奇妙融合,可辨一種中華傳統(tǒng)陰陽相合的味道。加熱后的蛋黃會釋放硫化氫,是部分人不愛吃雞蛋的原因,而加入茶葉同煮,則完美地化解了這一問題。 人生需要一些經(jīng)歷,而雞蛋的入味也是如此。在雞蛋煮熟后,用勺背將蛋殼輕輕拍裂,蛋白上會因此留下玄妙的花紋,而茶香的味道,更是通過紋路的縫隙融于蛋中。茶葉與雞蛋的同頻,也如人與人的同頻。 茶蛋恒久遠,一顆永流傳。 世界上最好吃的茶葉蛋,只存于記憶之中。茶葉蛋沒有統(tǒng)一配方,一定是媽媽做的最好吃。媽媽把浸泡著的茶葉蛋煲得足夠久,一直到完全入味才拿出來給你,這是愛的味道。這種獨特的人生體驗,日后某一天遠離時,才會變成你倍感珍惜的幸福象征。 偶爾傳來一絲相近的香氣,舌頭就會不自覺地扭動,滿含期待。誰都不會和自己的童年味道過不去,爭不贏的,對不對? 當你將茶葉蛋看成早餐的一部分時,它確實有昂貴和廉價的區(qū)別。但當你將它看成是生存的一部分,是記憶的一部分,是情懷的一部分,那它一定是無價的! 感謝靜怡茶書房,這濃濃的充滿深厚情誼的茶葉蛋,香清逸遠,誠懇而溫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