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銀、白銀、票銀、足銀 山西票莊遍天下各號票莊分號之多,日升昌、百川通、天成亨、蔚泰厚、存益公、大德通、大德恒、志成信、協(xié)成乾為最多,皆三十余處。俗云:日升昌匯通天上,蓋謂分號之多也。” 山西票莊匯兌表 日升昌全盛時營業(yè)的地點,據(jù)北平該號經(jīng)理所填的表,有太原、北京、天津、上海、湘潭、漢口、沙市、成都、重慶、長安、三原、汴梁、周口、道口、揚州、清江浦、杭州、蕪湖、南昌、廣州、桂林、梧州、南寧、香港、常德、長沙二十六處。平遙該號經(jīng)理僅開十八處:漢口、北京、重慶、成都、汴梁、三原、上海、杭州、揚州、太原、香港、西安、廣州、桂林、梧州、天津、營口、濟南。后表所列營口和濟南,則未見前表,合共二十八處,連山西本省的分號算起來,則可得三十余處。 各式各樣的"紋銀"銀兩 各式各樣的"紋銀"銀器銀飾 日升昌營業(yè)范圍的廣大,于此可見。要是從各方面最遠的地點來觀察山西票莊的勢力圈,則合盛元東至日本的大阪、神戶,蔚泰厚西達迪化,大盛北至庫倫,大德恒南至廣東、香港,還有天順祥票莊經(jīng)營南洋、新加坡和俄國莫斯科。山西票莊營業(yè)領域的廣大,為中國商業(yè)機關所罕見的事實。日本《支那經(jīng)濟全書》登載一張山西票莊全國分號所在地一覽表,雖未注明調(diào)查年代,應系光緒年間全盛時的狀況。票莊總號除外,分號共四百十四家,分布于二十一行省(十八省加東三省)蒙古及新疆,計八十三個碼頭(票莊分號所在地,行話叫做“碼頭”),星羅棋布,洋洋大觀。 各式各樣的"票銀"銀兩 各式各樣的"票銀"銀器銀飾 標有"足銀"代碼的銀兩 各式各樣的"足銀"銀器銀飾 云南和貴州是百川通獨占。陜西和新疆差不多是蔚豐厚、協(xié)同慶、天成亨三家均分。北京、天津、上海、漢口和重慶,是票莊營業(yè)最繁盛的地方,這幾個地方的票莊分號,自開始為十六家起多至達三十一家。廣州只有九家,廈門五家,福州四家,這三個南方大城的分號,不如歸化、張家口、營口、盛京、西安、沙市、長沙、成都等處之多。可見山西票莊的勢力范圍在北不在南,盛于東北、西北、黃河及長江流域,南部比較不重視。 標有"白銀"代碼的川錠 標有"白銀"代碼的銀飾 目前關于平、祁、太三幫的勢力范圍有三種說法。甲說:“票莊開始的時候,各幫的營業(yè)地點有顯然的區(qū)別。平幫的營業(yè)在正西、西北和長江;祁幫在平津和東北;太幫在廣東和長江。后來因為營業(yè)發(fā)達,有利益的碼頭,各號競設分號,固有的區(qū)域,無法維持。這種混合的局面,是從光緒十幾年起的?!?/p> 標有"解錠"代碼的銀兩,但是目前未發(fā)現(xiàn)銀器或銀飾 乙說:“平幫首創(chuàng)票莊,既屬綢緞業(yè)及顏料業(yè),所以勢力范圍,是在長江一帶及正西和西北。祁幫為茶葉莊改的,所以營業(yè)多在正北和東北。太幫后起,則向極南,廣東發(fā)展。北京、天津為各莊并立的地方?!?/p> 標有"票色"代碼的銀兩,但是目前未發(fā)現(xiàn)銀器或銀飾 丙說:“票莊營業(yè)的地域,起初平幫以正西和西南為主要,兼及各處。祁幫則以東北和西北為主要,兼及各處。太谷幫則以兩廣等省為主要,兼及各處。后來各號互相競爭,凡商務重要的地點大家都要開設分莊,久則沒有區(qū)域的分別了?!边@三種答案,大同小異,互相補充,可以大略說明平、祁、太三幫票莊營業(yè)地域的分合演進的情形。 標有"花銀"代碼的銀兩,但是目前未發(fā)現(xiàn)銀器或銀飾 "匯兌"山西票莊亦稱匯兌莊,顧名思義,即知其營業(yè)以匯兌為主體,存款及放款居于次要地位。山西票莊初起的時候,是利便商人的一種金融組織,后來逐漸改變營業(yè)性質(zhì),幾乎變成官用的機關。匯兌一項,專做匯解各省、市的各項稅收協(xié)款,代領、代發(fā)各軍隊衙署的餉項薪水。 標有"足紋銀"代碼的銀梳,只見書上記載,但是目前未發(fā)現(xiàn)銀兩 匯兌的方法分為五種:(一)票匯,普通匯款以票匯為最多數(shù)。由票莊開匯票一紙,交給匯款人,匯款人將匯票寄給受票人,受票人可拿票向該分號領款。匯票樣式,舊式用匯券現(xiàn)仍合用,內(nèi)容甚為簡單。新式的三聯(lián)單一聯(lián)由票莊寄分號,一聯(lián)給匯款人寄給受票人,一聯(lián)去號存根。寫匯票時多用記名式,但所記的名字與原匯款人的名字不一定相同,所以雖是記名,而等于無記名,憑票付款,并不認人。(二)信匯匯款人將款項交給票莊,寫信給受票人,寫信給分號或聯(lián)號,持信向取款,但必有保,并須由出領款收條付給,將收條寄回給收作存根。信匯匯費比較便宜,匯款人多半是熟識的商號或個人,各以信關照,不致錯誤。(三)兌條,匯款給某方,將款交給票莊,由票莊寫條紙自中間撕開,上半付于交款方,下半由莊寄給聯(lián)號,將上半兌條寄給持兌條至聯(lián)號,相對取款,概不用保。(四)電匯多為緊急需款,匯費較貴,電報常用票莊自編的密碼,日期平色數(shù)目,均能以一二字代替,頗為簡捷。(五)旅行會券,舊式匯票,還有一種匯法,很像旅行券,欲從北京到上海,將一千兩交給北京的票莊,由票莊開付會券,當時說明路上所要經(jīng)過的某某處票莊。北京的票莊將會券的人名或字號書面通知聯(lián)號。起身到天津提五百兩,即可向該票莊聯(lián)號提款,由聯(lián)號在會券上注明提取及下存的數(shù)目。走到濟南再提二百兩,最后到上海又至該聯(lián)號提取三百兩,會券即由上海的票莊收回。 標有"十足色"代碼的銀兩及銀飾 票莊的匯費沒有固定的額數(shù),由顧客與票莊面商而定。匯水的大小往往因人而異,看與票莊的關系如何。平常計算匯費,則以兩地平色的高下、期口的淡旺、月息的大小、路途的遠近等,為估定的標準。普通時候,在交通便利的省都大邑,每千兩僅需二三兩的匯水,若是交通不便的地方,每千兩的匯水達二三十兩,時或高至七八十兩。新疆每千兩匯水達多至百兩。三幫之中,平幫的匯水,往往比祁、太兩幫略低。每年各地的公、私款項往來甚多,匯費便成為票莊的重要收入。 標有"足紋"代碼的銀飾,應為"足色紋銀"的縮寫 從前,中國各地銀兩平色不統(tǒng)一,至為復雜。而票號又特立平色,各號不同,自成一個系統(tǒng),各地分號的秤,都以總號的秤為標準。票莊收入銀錠時,常常借口成色不足,故意貶抑其價格,有的取巧于秤砝的大小而減輕其分量。匯款人以所受的損失甚微,多不計較,積少成多,出入頻繁,長年計算起來,票莊所得的利益很大。由銀兩成色的折合所得的利益,有時駕乎匯水之上。因為平色的計算是票莊方面獨斷,匯水可以商量,票莊既得平色的利益,對于主顧,也樂意減低匯水,借以籠絡,而匯款人的心理,正復相同,既付平色的差異,對于匯水,都往往欲講價以輕擔負。 標有"足票"代碼的銀兩,應該是"足色票銀"的縮寫 過去票莊必須將各省之間的銀兩互相平色,方可進行匯兌或交易,這樣銀兩的平色便是票莊非常重要的業(yè)務,票莊人員對于各地平色的差異,必須非常的嫻熟不可,自學徒起即須背誦平色、平碼表,而且?guī)焸魍健⑼絺餍氯?,生生不息,也就是這嚴苛兼創(chuàng)新的制度,造就了票號在清代的金融帝國傳奇。 標有"鏡寶"代碼的銀兩,只見書上記載,但是目前未發(fā)現(xiàn)銀飾或銀器 由上述的歷史記述及實物驗證,過去的銀號、銀爐、銀樓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有些獨立只經(jīng)營一種行業(yè),也有甚者兼具三種角色,只是這些實物例證因為年代久遠不易發(fā)現(xiàn)罷了。茲附上清末"山西票莊匯兌平色表"供同好收藏與參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