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晉成帝司馬衍 (320—342),字世根,明帝司馬紹長子。太寧三年(325)三月,被立為皇太子。同年閏八月,明帝死,剛剛五歲的司馬衍即皇帝位,是為成帝。年號咸和。群臣因皇帝幼小,奏請皇太后庾氏臨朝稱制。太后辭讓一番,表示接受群臣所請。以三朝老臣司徒王導(dǎo)錄尚書事,與中書令庾亮、尚書令卞壺參輔朝政。但大權(quán)皆掌握在成帝的舅舅庾亮手中。 一、年少受制舅氏 成帝以五歲幼童當(dāng)皇帝,自然不能管理朝政。庾太后也不是管理國家大事的能干女人。太后的兄弟、盛氣凌人的庾亮就控制了政權(quán)。后成帝年齡漸大,但庾亮仍一手遮天。使成帝形同虛設(shè),是地道的傀儡。 元帝在世時,信任左衛(wèi)將軍、南頓王司馬宗和右衛(wèi)將軍、元敬皇后之弟虞胤。讓他倆典掌禁兵,在宮廷內(nèi)值班警衛(wèi)。宮門鎖鑰,都交他們掌管。庾亮、王導(dǎo)很不滿意。當(dāng)明帝生病時,庾亮夜里送表奏,向司馬宗要入宮的鑰匙,司馬宗不給,叱責(zé)他說:“這是皇宮,難道是自家的門戶嗎!”庾亮更加憤恨他了。明帝病重時,不愿見人,不讓群臣進見。庾亮懷疑司馬宗、虞胤和司馬宗之兄、西陽王司馬羕有意作亂。他好不容易見到明帝時,要求黜免他們的官職,明帝不答應(yīng)。明帝死后,庾亮大權(quán)在握,就開始報復(fù)打擊司馬宗等人。以司馬宗為驃騎將軍,以虞胤為大宗正,奪了他們的兵權(quán),司馬宗等難免心懷怨望,打算解除庾亮職權(quán)。司馬宗與蘇峻友善,庾亮懷疑蘇峻將要謀反,故對司馬宗也想進一步加害。結(jié)果,庾亮先下手為強。當(dāng)御史中丞鐘雅劾奏司馬宗謀反時,馬上派右衛(wèi)將軍趙胤帶兵逮捕司馬宗。司馬宗拒捕,被趙胤殺死。庾亮又把他的三個兒子廢為庶人。還免掉太宰、西陽王司馬羕的王爵、降封為弋陽縣王。將大宗正虞胤左遷為桂陽太守。司馬宗是汝南王司馬亮之子,是皇帝宗室近屬。司馬羕為先帝保傅,位勢顯赫。而庾亮竟然隨意滅除。這樣做,大失人心,亦使朝臣人人自危,驚恐不安。而且,誅殺宗室大臣這樣的大事,庾亮竟然不向成帝奏明。過了許久,成帝偶而想起白發(fā)蒼蒼的南頓王司馬宗,問庾亮道:“往常那位白頭公怎么不見了?!扁琢粱卮穑骸耙蛑\反罪被殺了”。成帝想起父親與白頭公的交情,對庾亮擅殺大臣十分反感。一邊哭泣一邊說:“舅舅說人家作賊,便把人殺了。如果人家說舅舅作賊,那又該怎么樣呢!”成帝雖然小小年紀(jì),但說的幾句話義正詞嚴(yán),理直氣壯。庾亮理虧心虛,無言以答,嚇得變了顏色。 庾亮專權(quán),他的弟弟庾懌、庾冰、庾條、庾翼,或為朝中高官,或為地方大員,互為勢援。庾懌憑恃權(quán)勢,竟將毒酒送給江州刺史王允之。王允之警覺,懷疑其居心不良,便給狗飲酒作試,狗飲后當(dāng)即口鼻流血而死。王允之懼怕難逃其毒手,只得向成帝密奏。成帝十分生氣,發(fā)怒道: “大舅已亂天下,小舅又要如此作惡嗎!”庾懌見陰謀敗露,成帝震怒,遂飲毒酒自殺。 二、身經(jīng)蘇峻之亂 在成帝短暫的一生中,長期作舅舅庾亮的傀儡,短期作叛臣蘇峻的囚徒。而蘇峻的叛亂,與庾亮的專權(quán)和錯誤措置有直接關(guān)系。 蘇峻在永嘉之亂時,糾合數(shù)千家,結(jié)壘于本縣。晉元帝封他為代理安集將軍。后率數(shù)百家汎海南渡。朝廷嘉獎其遠來,轉(zhuǎn)封為鷹揚將軍。先后任淮陵內(nèi)史、蘭陵相等。明帝時,王敦第二次起兵反叛,蘇峻率眾赴京師,援救朝廷,於南塘大破沈充、錢鳳的叛軍,又隨庾亮追擊沈充,立下戰(zhàn)功,因而進位冠軍將軍,遷為歷陽內(nèi)史,加散騎常侍,封邵陵公,食邑一千八百戶。此時,有精兵萬人,朝廷寄以重任。但蘇峻因此日漸驕橫,心懷異志。而執(zhí)掌朝政的庾亮剛愎自用,他在朝堂斷言:“蘇峻狼子野心,終將反叛。早削其兵權(quán),為害尚小。”司徒王導(dǎo)不贊成削奪其兵權(quán),主張寬容以對。光祿大夫卞壺更是激烈地反對激化矛盾。他說:“蘇峻擁有強兵。歷陽與京城建康僅一江之隔。一旦激出事變,京城十分危險。要三思而后行。”鎮(zhèn)守尋陽的溫嶠也連連寫信阻止庾亮。但庾亮一概不聽,仍一意孤行。終于下詔征調(diào)蘇峻來朝中當(dāng)大司農(nóng),明升其官,實奪其兵權(quán)。蘇峻上表乞求那怕給他補青州界一荒郡,以效犬馬之勞,庾亮還是不答應(yīng)。蘇峻恐庾亮加害他,遂拒絕朝廷征調(diào),聯(lián)絡(luò)對庾亮不滿的祖約,以聲討庾亮為名,發(fā)動了叛亂。 咸和三年 (328) 正月,蘇峻率祖渙、許柳等揮兵二萬人,自橫江渡長江。二月,打到蔣陵覆舟山。庾亮又拒絕正確意見,在抵御時處處失著。蘇峻的叛軍遂一路推進,縱火燒臺省及諸營寺署,一時蕩盡。庾亮帥眾想在宣陽門內(nèi)抵擋一陣,未及成列,即皆潰散。庾亮與弟庾懌、庾條、庾翼等,遂置小皇帝于不顧,抱頭鼠竄逃之夭夭,前往尋陽投奔溫嶠去了。蘇峻的叛軍蜂擁進入京都的臺城。侍中褚翜把成帝抱到太極前殿,司徒王導(dǎo)等緊緊擁圍著成帝以防不測,并以劉超為右衛(wèi)將軍,讓他與鐘雅,褚翜?zhǔn)塘⒆笥?。這時百官各自逃散,殿內(nèi)空蕩蕩的。叛軍正要向成帝所在的殿堂擁來。褚翜呵斥道:“蘇冠軍將軍也要恭敬地來晉見皇帝。軍人豈敢放肆!”叛軍聞言,未敢上殿。轉(zhuǎn)而擁入后宮,搶掠驚恐萬狀的宮女。連太后身邊的人也被掠走。蘇峻還放縱叛軍,剝光士女的衣服,肆意凌辱,凄慘的哀號之聲震動內(nèi)外。 蘇峻攻占建康后,自任驃騎將軍、錄尚書事。以祖約為侍中、太尉、尚書令,因王導(dǎo)素有聲望,名義上還讓他居本官。府庫里有布二十萬匹、金銀五千斤,錢億萬,絹數(shù)萬匹和其他財物,盡被蘇峻任意揮霍。而太官只有剩下的幾石米,維持成帝的生活。 庾亮等人逃到尋陽,與溫嶠商量,起兵討伐蘇峻。派人到荊州,請征西大將軍、都督荊、湘、雍、梁,專制長江上流的陶侃共赴國難,陶侃應(yīng)允,于五月率軍至尋陽,與庾亮、溫嶠起兵四萬,同向建康進發(fā)。蘇峻得知西軍東下,自姑熟還據(jù)石頭城,分兵抵御陶侃等。 蘇峻把小皇帝司馬衍作為籌碼緊緊抓在手中,下令把成帝遷到石頭城。司徒王導(dǎo)百般阻止,蘇峻不予理睬,喝令大臣擁成帝上車。成帝驚懼不已,悲戚哀愁,不禁哭泣起來。不得已爬上車,宮人們一片慟哭。這時,天正下著大雨。在宮車中不停啜泣的成帝,在狂怒的風(fēng)雨中,在泥濘的道路上艱難地向石頭城行進,劉超和鐘雅分在車兩旁小心翼翼地護持著。泥漿濺在他們滴著雨水的衣服上,好象并未知覺。蘇峻派親信許方等以司馬督、殿中監(jiān)的名義,擔(dān)當(dāng)宿衛(wèi),實則監(jiān)視劉超、鐘雅等。 成帝一行人到達石頭城后,蘇峻命騰出一倉庫庫房,作為行宮,讓成帝棲身。蘇峻每日都到成帝住處看看,惡言惡語,肆無忌憚。只要這位兇煞神來了,成帝總是心驚肉跳。護侍成帝的幾位大臣也都提心吊膽,怕蘇峻加害成帝。劉超、鐘雅與右光祿大夫荀崧、金紫光祿大夫華恒、尚書荀邃、侍中丁潭,環(huán)圍著成帝寸步不離。當(dāng)時戰(zhàn)亂不止、饑饉流行,米貴如金。蘇峻為拉攏劉超,常讓人饋贈食品財物,劉超一概不受。而在危難之中,孜孜不倦地教授成帝 《孝經(jīng)》、《論語》。 司徒王導(dǎo)以太后之詔密令三吳(吳郡、吳興、會稽)起義兵勤王。會稽內(nèi)史王舒、吳興太守虞潭、吳國內(nèi)史蔡謨等皆起兵響應(yīng)。蘇峻派將一一拒戰(zhàn),互有勝負。郗鑒都督揚州八郡諸軍事,帥眾渡江,與陶侃相會。咸和三年 (328)五月,陶侃等帥舟師直指石頭城,初戰(zhàn)無功。六月,陶侃遂命筑白石壘,使庾亮率二千人守白石。又讓郗鑒與后將軍郭默還據(jù)京口,建立大業(yè)、曲阿、庱亭三堡壘,以分散蘇峻的兵力。 蘇峻的盟友祖約,內(nèi)部矛盾重重。手下諸將暗中與后趙通謀,答應(yīng)作內(nèi)應(yīng)。后趙將領(lǐng)石聰?shù)人煲苫矗u擊壽春。七月,祖約潰敗,逃到歷陽。這就大大削弱了叛軍的力量。蘇峻的心腹路永、匡術(shù)等人得知祖約失敗,擔(dān)心大事難成。勸蘇峻將王導(dǎo)等大臣全都殺死,以絕后患。蘇峻一向敬重王導(dǎo),沒有答應(yīng)。路永等便對蘇峻不滿。王導(dǎo)得知,即派參軍袁耽,策反路永等歸順朝廷,路永等應(yīng)允。王導(dǎo)遂攜二子與路永等,偷偷逃向東晉軍隊駐守的白石壘。 叛軍與援救成帝的官軍相峙數(shù)月之后,九月二十五日,陶侃督水軍猛攻石頭。庾亮、溫嶠、趙胤帥步兵萬人,從白石南攻上。蘇峻以八千人迎戰(zhàn),派其子蘇碩及其將匡孝分兵沖向趙胤軍。趙胤軍抵擋不住,向后敗退。蘇峻正酒醉,高興地嚷道: “匡孝能破賊,難道我不如匡孝?”一面嚷著,遂捨離大軍,與數(shù)騎沖向敵陣。區(qū)區(qū)數(shù)騎當(dāng)然難以攻入敵陣,忙回趨白木陂。不料馬躓,將蘇峻掀翻。陶侃部將彭世、李千手疾眼快,以矛投擲,蘇峻墜馬,晉軍蜂擁而上,將他斬首,割肉焚骨,以泄其憤,三軍歡聲雷動。叛軍見首領(lǐng)已死,遂大潰。蘇峻之弟蘇逸,收集敗兵,閉城自守。 成帝司馬衍等人雖然處在叛軍的嚴(yán)密拘禁中,還是得知官軍獲勝、蘇峻被碎尸萬段。心中抑制不住喜悅,不時交換一下會意的眼光。同時,又更加擔(dān)心叛軍狗急跳墻,對實為階下囚的成帝君臣下毒手。右衛(wèi)將軍劉超、侍中鐘雅與建康令管旆等人秘密商量奉成帝逃離魔窟,可惜事泄,蘇逸大怒,命任讓帶兵突入倉房行宮,逮走劉超、鐘雅。成帝不顧一切地悲號著抱住劉超、鐘雅,哭道: “還我侍中! 還我右衛(wèi)!”任讓與兵士,如狼似虎一般撲上來,從成帝手中奪走劉超、鐘雅,揮刀斬殺。 咸和四年(329)二月,諸軍猛攻石頭,蘇逸被斬。建威長史滕含的部將曹據(jù)在混戰(zhàn)中,找到縮于一角、瑟瑟發(fā)抖的成帝。抱起小皇帝,奔向溫嶠的座船。群臣見到成帝,皆痛哭流涕,頓首請罪,成帝也滿面含淚,哽咽難語。他想到劉超、鐘雅死得悲慘,未能親見叛軍的覆滅,更加感傷。與任讓有舊交的陶侃,為任讓求情,請免其死。成帝怒氣沖沖地說: “此人殺我侍中、右衛(wèi)、罪大惡極,決不可赦!”命人斬殺,為劉超、鐘雅報仇。 經(jīng)蘇峻之亂,宮闕盡為灰燼。成帝從石頭歸來,只得以建平園為行宮暫居。溫嶠建議遷都豫章,三吳豪族請遷都會稽,王導(dǎo)力排眾議,反對遷都,朝廷才在破敗的建康安頓下來。 蘇峻之亂平定后,庾亮十分敷衍地表示謝罪。成帝卻親手寫詔書寬慰他說:“這是國家社稷的劫難,并非舅舅的過錯?!边€讓他都督豫州、揚州之江西、宣城諸軍事,為豫州刺史,領(lǐng)宣城內(nèi)史,鎮(zhèn)蕪湖。庾亮以外戚輔政,措施失當(dāng)、促成叛亂,使京都破敗,朝廷幾致傾覆,不但不給予罰懲,反仍給以政柄軍權(quán),成帝與輔政大臣王導(dǎo)等實在視國家大政為兒戲。坐鎮(zhèn)荊楚,都督荊、江、雍、交、廣、寧、梁、益八州的陶侃死后,朝廷竟用庾亮鎮(zhèn)守武昌。這時丞相王導(dǎo)居中輔政,庾亮手握強兵,居于長江上流,雖在外鎮(zhèn),而遙控朝政。王導(dǎo)心中亦漸不滿。每有西風(fēng)揚起灰塵時,他便舉扇擋風(fēng),慢慢說道:“元規(guī) (庾亮字) 之塵污臟人。”咸康五年 (339),七月,王導(dǎo)病死。以庾亮之弟庾冰為中書監(jiān)、揚州刺史、參錄尚書事,執(zhí)掌朝政。咸康六年(340)正月,庾亮病死。其弟庾翼為都督江、荊、司、雍、染、益六州諸軍事、安西將軍、荊州刺史,代庾亮鎮(zhèn)守武昌。 成帝于咸康元年(335)正月即已行加冕禮,改元,按說,應(yīng)從此親政。但他長期受制于舅氏,沒有獨立從政,又缺乏雄武的氣概,所以在治國方面沒有什么建樹。尚可稱道的是,用度節(jié)儉,不務(wù)奢華。曾想在后園建一射堂,預(yù)算要用四十金,成帝惜其勞費,下令取消了建堂計劃。這也許與他身歷蘇峻之亂、備受艱難不無關(guān)系。 咸康八年 (342) 六月,成帝病死,時年22歲。葬于興平陵,廟號顯宗。 |
|
來自: 庶民臨風(fēng) > 《晉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