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波在一定的空腔內經回旋振蕩而出,謂之共鳴。共鳴控制得好不好決定音色之優(yōu)劣,并影響音量的大小。 胸腔共鳴在增大音量,使聲音變得扎實、渾厚方面至關重要。胸腔共鳴的前提是必須保持氣道的暢通。在舒舒服服打個呵欠發(fā)出舒暢的聲音時,你可以感覺到,那時的氣道是暢通的??嚲o喉嚨,聲音靠硬擠出來,是不可能調動胸腔共鳴的。沒用上胸腔共鳴,出聲輕、薄、飄浮,送不遠的。隔山喚人,擠緊喉嚨,再使勁也白搭;要對方聽到,非得充分加強胸腔共鳴不可。 所謂鼻竇腔參與共鳴的說法是我個人的推測,試圖以此來解釋京劇圈內所說的“頭腔共鳴”及“腦后音”,因為頭顱內和腦后并不存在氣流可以進入而在里面發(fā)生共鳴的解剖學空腔。鼻竇腔有四對,分別是位于頭面和顱底的骨內腔室,均和鼻腔相通。把氣流送入鼻竇腔,在腔內振動,使腔壁受到波及,在主觀上就好像“頭部”、“腦后”有振動感。“頭腔共鳴”、“腦后音”之稱,可能就是形容此種感覺的說辭。腦后音似為唱戲所特有的一種音色,發(fā)'i'和包含'i'的'in','ing'之類的音,以及發(fā)“人辰”韻('en')的音就應該力圖做到用腦后音。如“一輪明月”中“一”、“輪”、“明”的發(fā)音。有票友說,腦后音不好發(fā)。說難也難,找不到共鳴位置就難;說不難也不難,位置找到,走起來熟門熟路,就不難了。找共鳴部位,只能靠自己反復試驗,反復體會,怎么把氣逼向“頭腔”、“腦后”。這條路能否打通,就看自己是不是真正的有心人了。在“山重水復疑無路”時,只要不言放棄,總會迎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愉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