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教學(xué)中,我們常常能聽老師說有三個共鳴區(qū),即頭腔共鳴、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 從醫(yī)學(xué)的角度說,人體中能形成的共鳴的空間,其實只有喉部、口腔、鼻腔和鼻竇。而胸腔和頭腔是無法形成共鳴的,因為頭腔里裝滿腦髓,胸腔里有五臟六腑,它們都是一個沒有空間的區(qū)間,沒有空間就無法形成共鳴,這是一個很普通的常識。 如果站在“中立”的立場上,我們可不可以借用“感覺”來說,胸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喉部的“感覺”,頭腔共鳴實際上就是在鼻腔的“感覺”,即鼻音。鼻音通了就是頭腔共鳴,鼻音唱不通就是鼻音,不是頭腔共鳴。有一位老師說“哼鳴哼的多高,就能唱多高”,頭腔共鳴實際上是鼻子的運用,如果鼻子哼通了,就會獲得一個好的頭腔共鳴。我也因此認為,鼻腔對于唱歌的作用很重要。 小時候我們都玩過吹響瓶子的游戲,但是歌唱的瓶子可不好玩,因為它看不見摸不著。 “吹響”了鼻子就能獲得頭腔共鳴,需要我們注意的是要把嘴與鼻子倒懸瓶瓶口的角度對準了,吹的時候要與瓶口一樣大。這時候我們的“嘴”是放在咽部的,此時的咽部是積極的,軟口蓋(上腭)是抬起的,所采用的練習(xí)手段就是哼鳴。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松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泡一樣輕輕地發(fā)聲?;虻偷偷暮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 3、打牙關(guān):所謂打牙關(guān),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后發(fā)出一些元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肌;微笑著說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腭;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 我認為胸腔共鳴用的最多的是男中音,男低音,女中音,女低音的歌手。 口腔共鳴是歌唱中非常重要的部分,是胸腔共鳴和口腔共鳴的基礎(chǔ)。如果這三者用的都比較好,那就可以綜合來用,效果會更好,更好地處理歌曲,用起來得心應(yīng)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