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家至圣孫子(約公元前545年-約公元前470年),名武,字長卿,春秋末期齊國人。孫武祖上頗有兵學淵源,他的先祖陳完是陳厲公的兒子,因內(nèi)亂逃亡至齊國,受到齊桓公的器重;他的曾祖父田無宇已官至“上大夫”;他的祖父田書因戰(zhàn)功而封地,并賜姓孫氏;他的父親孫憑官居正卿。 孫子自幼便隨父親學習兵法和武藝,后來齊國貴族內(nèi)部政治動亂愈演愈烈,孫子的父親擔心動亂殃及孫氏,于是帶全家逃至南方的吳國(今江蘇省境內(nèi)),過起了半耕半讀的隱居生活,此時的孫子還不到二十歲。 孫子在隱居期間,潛心學術,通過總結前人的軍事理論,終于著成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 楚國的伍子胥因逃往吳國避難而與孫子結交,當他成為吳王的謀臣后,便多次向他舉薦孫子。 孫子帶著兵法十三篇晉見吳王,吳王見其精通兵法且謀略過人,便任命他為吳將。在他的協(xié)助下,吳國軍隊強盛,國力有了明顯的提高,之后,他與伍子胥率領吳軍西敗強楚、南破越國、北攻齊國。據(jù)《史記》載:
吳國破楚成功后,孫武事跡全無、下落不明,有說其辭官隱退、老死山林的,據(jù)《唐太宗李衛(wèi)公問對》所載:
也有說其被殺戮而死,《漢書·刑法志》中寫道:
此說將他與吳起、商鞅、白起并列在一起,也就是說在伍子胥被殺后,他可能也受到了牽連。 《孫子兵法》孫子一生的著作主要是兵法十三篇,即《孫子兵法》。全書僅五千余字,分為:始計、作戰(zhàn)、謀攻、形、勢、虛實、軍爭、九變、行軍、地形、九地、火攻、用間十三篇。它被認為是“世界古代第一部兵書”,為后世兵家必讀之書。 “兵貴勝,不貴久”是孫子軍事戰(zhàn)略思想的核心,他認為作戰(zhàn)應主動出擊,并且應將戰(zhàn)場放在敵國腹地,盡量避免在本土打仗。 《孫子兵法》在后世廣為流傳,包括曹操在內(nèi),先后有一百八十多人為其作注,它被置于《武經(jīng)之書》之首。 后世影響唐朝時期,日本留學生就將其帶回日本,《孫子兵法》被日本人視為“兵學圣典”,孫子被稱為“東方兵圣”。 18世紀《孫子兵法》傳入歐美,許多著名的軍事家認識到了它的價值,美國西點軍校一直把它列為軍官閱讀的十大軍事經(jīng)典之一。 不僅在軍事領域,二戰(zhàn)后日本更是將《孫子兵法》中的思想運用在企業(yè)的經(jīng)營管理上,稱其為“最高的經(jīng)營教科書”。 在《史記》和《漢書》中,對孫子的生平介紹十分簡短,但他卻憑著《孫子兵法》名揚天下,他的軍事理論涵蓋了豐富的哲學道理,遠遠超出了同時代的兵法思想,并且深深影響了后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