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概念 性質與地位:(前面已經說明) 2.具體內容 1.歷史觀 1.內涵(或性質或叫基本問題): 馬哲歷史觀仍然堅持了唯物主義的方向,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實質上也就是物質決定意識) 2.原因: 因為人類社會與歷史都是人們活動的結果,也可以說是人創(chuàng)造的,人類社會與歷史不能脫離人這個主體,而人在本質上來說是物質的具體形態(tài),因此可以說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注:1.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獨立性,從根本上來說,社會意識會隨著時代發(fā)展而不斷發(fā)展,但有時社會意識會落后于社會存在,有時也會先進于社會存在(比如,在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既有巫術這些內容,也有馬哲等優(yōu)秀思想成果的存在) 2.地位:社會歷史的基本問題以及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矛盾以及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這三點是社會歷史的規(guī)律 3.具體展開: 1. 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矛盾:(既然哲學有基本問題,主要是針對于探索自然界,那么在人類社會歷史領域也同樣有基本問題,按照這種類比思路掌握)(類比哲學的基本問題,存在與思維的關系問題) 就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關系問題,是人類社會歷史領域的基本矛盾 注:告訴我們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fā)展,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發(fā)展需要 1.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與生產力,有利的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反之,則相反 生產力:就是一定歷史階段的人們的生產勞動或者說實踐能力 的總稱或根本概括 生產關系:人們在一定歷史階段通過勞動實踐所結成的社會關系的總和 比如:現(xiàn)在商品經濟為啥如此發(fā)達,就是因為生產,加工原材料的能力大大提高,因此才能讓人們有機會去做生意,進而結成許多社會關系,再反向看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那時候可能連打火機都沒有,因為生產力水平低。 2.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而上層建筑又反作用與經濟基礎,同樣也有雙面性,也有積極的影響與消極的 經濟基礎:一定歷史階段生產關系的總和就叫經濟基礎 上層建筑:主要是社會政治(制度和設施)與文化方面(意識形態(tài),也就是資本主義,還是社會主義等)的內容統(tǒng)稱上層建筑 2. 社會歷史發(fā)展的總趨勢(和辯證唯物主義的發(fā)展觀實質是一樣的) 方向是前進的,上升的,過程是曲折的 社會歷史的發(fā)展主要通過不斷解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以及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哦關系的矛盾才能實現(xiàn) 3.如何推動兩大基本矛盾的解決? 主要依托人 3.原理與方法論:(實際上主要是對社會歷史規(guī)律的反映) 1.社會存在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原理與方法論: 原理: 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反作用與社會存在 方法論: 尊重客觀實際,堅持實踐第一導向,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但是也要重視意識的能動作用,重視積極的社會意識,重視精神文明建設,(微觀化到企業(yè),企業(yè)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是企業(yè)文化,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是家規(guī)家風等),同時要正確的反對落后的社會意識 2.兩大基本矛盾運動辯證關系的原理以及方法論 原理: 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反過來,都有雙面的反作用 方法論: 從物質角度: 一定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尊重社會發(fā)展的客觀規(guī)律,把握社會發(fā)展的趨勢, 從意識角度: 樹立改革創(chuàng)新意識,不斷調整和改進兩種矛盾運動的不相適應的地方,進而推動客觀事物的發(fā)展 3.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chuàng)造者原理與方法論: 原理: 人民是社會物質與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社會變革的決定力量 方法論: 告訴我們堅持群眾路線與樹立群眾觀點 以上是我自己總結的,如果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不勝感激! |
|
來自: 九州君子好人 > 《養(yǎng)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