韻文體裁的一種。得名于屈原的作品《離騷》。由于后人常以"騷"來概括《楚辭》,所以"騷體"亦可稱為"楚辭體"。由于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大人賦》,班固的《幽通賦》,張衡的《思玄賦》等作品與《離騷》體裁相類,所以后者亦被稱之為"騷體賦"。這樣,"騷體"又包括了與《離騷》形式相近的一些賦。 騷體是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chǔ)上所創(chuàng)造的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另外,過去有人總結(jié)過,"騷"調(diào)以虛字為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為諧調(diào),平仄相同為拗調(diào);《九歌》以"兮"字為句腰,句調(diào)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漢以后署名蔡琰的騷體《悲憤詩》后半部分,韓愈的《復(fù)志賦》,柳宗元的《懲咎賦》、《閔生賦》等均可歸入騷體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