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術(shù)是我國的四大發(fā)明之一,肇始于隋唐。五代時后蜀馮道利用這項技藝刻印經(jīng)書,至宋而大盛,形成一個新興的產(chǎn)業(yè),對促進文化、教育事業(yè)和學(xué)術(shù)發(fā)展起到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宋代,印刷術(shù)的刻印技藝達到了最高水平,宋版書之所以受人們珍愛,其原因也在這里。而代表最高質(zhì)量的宋版書刻印地則是杭州。宋代,歷事北宋神宗、哲宗、徽宗、欽宗和南宋高宗五朝的學(xué)者葉夢得曾在他的《石林燕語》卷八中說過“今天下印書,以杭州為上……”是真實、客觀地反映了實際情況。其中,南宋咸淳間廖瑩中所主持刻梓的《河?xùn)|先生集》就是一部國寶級的精品和宋版書的代表作。 《河?xùn)|先生集》書影 廖瑩中(?—1275),字群玉,號藥洲,邵武(今屬福建)人,進士出身,后為權(quán)相賈似道的門客,居西湖葛嶺,有香月鄰別墅。廖瑩中一生諂事賈似道,政治上無可取,但刻書極有名。時人周密說他所刻印的《九經(jīng)》本最佳,凡以數(shù)十種本子比校,百余人校正而后成,用撫州萆草紙(另一文說“撫州單抄清江紙”)、油煙墨印造。“其裝褫至泥金為簽”,那是真正的精印的豪華本,但此本因為“其刪落諸經(jīng)注為可惜耳,反不若《韓》《柳》文為精妙”。(周密《癸辛雜識·后集》)周密所說的韓、柳文,即是廖瑩中刻的韓愈的《昌黎先生集》和柳宗元的《河?xùn)|先生集》。 《昌黎先生集》書影 《河?xùn)|先生集》為南宋咸淳間廖瑩中世彩堂刻本。世彩堂是廖氏堂名。此書框高 20 厘米,闊 12.7 厘米,每葉 9 行,每行 17 字。注文雙行,行字同。細(xì)黑口,四周雙邊,左下魚尾處有“世彩堂”字樣,各卷后鐫篆書“世彩堂廖氏刻梓家塾”八字。用紙用墨都為上品,所謂紙潤墨香,寫刻精良,有“世無二帙”“無上神品”之譽。同時所刻的韓愈《昌黎先生集》寫刻、用紙、用墨皆同。2000 年,我去國圖閱書,承館方關(guān)照,曾拜手翻閱摩挲,以為平生幸事。廖瑩中刊韓、柳二書,今為國圖的鎮(zhèn)庫之寶之一。 《河?xùn)|先生集》與《昌黎先生集》為柳宗元、韓愈詩文集。韓、柳二人為唐代詩文大家,并稱“韓柳”。巧的是這兩部書所鈐之章有“天籟閣”一印及“項氏萬卷堂圖籍印”“項墨林鑒賞章”等印,印鑒可證直到明代中后期,宋刻兩書一直為項氏兄弟收藏。項氏兄弟藏書時有交換,可判定此書為項元汴(墨林)所藏。 韓、柳集每卷后纂文書牌 項氏兄弟均是浙江嘉興著名藏書家。兄名篤壽(1521—1586),字子長,秀水(今浙江嘉興)人,嘉靖進士,曾官南京考功郎中,后因政見與張居正不合,稱病辭官歸家,有萬卷堂藏書樓,與子夢原以藏書為樂。項篤壽有弟名元汴(1525—1590),字子京,號墨林,又號退密齋主人,工畫兼擅書法,醉心宋版書收藏,又是書畫收藏大家,因精于計會,家甚富有,故姜紹書《韻石齋筆談》卷八有言“三吳珍秘,歸之如流”。其時天下藏書,名聲最大的是江蘇王世貞,據(jù)稱小酉館貯書三萬卷,爾雅樓專藏宋刻本,有人以為“不及墨林遠(yuǎn)甚”。 清順治二年(1645)清兵入嘉興,項氏兄弟所收藏的大量古籍、書畫據(jù)記載盡為千夫長汪六水掠去,下落不明,后代藏書家無不痛惜。朱彝尊《懷鄉(xiāng)口號八首》之五云:墨林遺宅道南存,詞客留題尚在門。天籟圖書今已盡,紫茄白莧種諸孫。朱氏詩下有注:項處士元汴有天籟閣,蓄古書畫甲天下。其閣下有皇甫子循、屠緯真諸公題詩尚存。凡愛書者無不對項氏兄弟所藏古籍及書畫之散感慨萬千,十分痛惜。 項氏兄弟原藏的南宋廖瑩中刻的《昌黎先生集》和《河?xùn)|先生集》及其他宋版書看來并未被汪六水毀掉。后來讀到乾隆皇帝藏書處天祿琳瑯的書目,意外地發(fā)現(xiàn)有不少書就藏在清宮中。據(jù)于敏中《天祿琳瑯書目》所載,有宋本《呂氏家塾讀詩記》(巾箱本)、《唐宋名賢確論》(南宋理宗緝熙殿原藏)及元本《漢書》《朱子語錄》《增刊校正王狀元集注分類東坡先生詩》、明本《六經(jīng)圖》《歐陽先生文粹》、明翻宋本《竇氏聯(lián)珠集》《山谷老人刀筆》等多種。后因天祿琳瑯藏書室遭火災(zāi),書被毀。重建后,又從清宮各處調(diào)來一批書,據(jù)彭元瑞等撰《天祿琳瑯書目后編》著錄,項元汴舊藏中宋本更多,主要有宋本《大戴禮記》《廣韻》、前后《漢紀(jì)》《資治通鑒》《漢雋》《自警編》《事類賦》《楚辭補注》,元本《東坡先生奏議》《元包經(jīng)傳》,明本《昌黎先生集》《河?xùn)|先生集》。 彭元瑞的《天祿琳瑯書目后編》所著錄的項元汴原藏的宋版書較于敏中的《天祿琳瑯書目》所載為多,這只能有一個解釋,就是清宮內(nèi)有專用書庫,天祿琳瑯書庫遭火災(zāi)后,又從書庫中挑選了一批宋元明舊版書供乾隆皇帝閱讀。還有我曾懷疑明版《昌黎先生集》和《河?xùn)|先生集》是否著錄有誤?結(jié)論是不可能。 一是彭元瑞等也是學(xué)者,不可能犯此低級錯誤。二是《后編》中在《昌黎先生集》中彭元瑞等明確寫著: 此本為明萬歷徐時泰東雅堂刻本。時泰據(jù)宋廖瑩中世彩堂元本刻梓。仿刻時以瑩中為賈似道黨人,削去每葉“世彩堂”字樣,改題“東雅堂”,世稱“東雅堂韓文本”…… 綜上研究,我們可以這樣來下個簡單的結(jié)論:南宋廖瑩中刻梓的《昌黎先生集》和《河?xùn)|先生集》,明代中后期曾入藏嘉興項篤壽、項元汴家,入清后不知所蹤。其流播情況為兩集曾一度分離,《昌黎先生集》先入江蘇藏書家汪士鐘家,后流入郁松年處,再由郁家轉(zhuǎn)入廣東豐順丁氏持靜齋,后又由丁氏處流入山東聊城海源閣,民國間入湖南祁陽陳清華(字澄中,1894—1978)之手;而《河?xùn)|先生集》自清初從項元汴家流出后,為緯蕭草堂沈氏所藏,清末民初流入潘氏寶禮堂,而最后又由潘氏轉(zhuǎn)讓給湖南祁陽藏書家陳清華(澄中)之手,這樣這兩部在杭州刻梓的,有“雙璧”之稱的韓柳集,從嘉興項元汴家分離后歷經(jīng)三百年左右的顛沛流離,又在湖南祁陽陳清華(澄中)家復(fù)聚而“完璧”。 陳清華(澄中)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移居香港。20 世紀(jì) 50 年代中期,有消息傳出,陳氏有出讓藏書之舉,時任文化部副部長的鄭振鐸先生親自將此事報告周恩來總理。周總理親批 80 萬元人民幣巨款收購陳氏所藏精華本 22 部,有“雙璧”之稱的韓柳集又雙雙回歸大陸,永駐在北京圖書館(今為國家圖書館)中,這兩部世間孤本證實了宋代“今天下刻書,杭州為上”的盛譽,其顛沛流離的遭遇令人痛惜,而最終韓柳“雙璧”又一起回到國圖令人欣喜莫名。 圖片來源書籍 文章原名《“無上神品”河?xùn)|集 ——南宋杭州刻印的國寶級典籍》 作者系杭州文史研究會顧問、 浙江省社會科學(xué)院研究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