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軍,在羅胖的邏輯思維欄目反復提到的一個人。經(jīng)過了解,才得知他是何其出眾。這本書是他以個人經(jīng)歷將知識經(jīng)驗整理所述,有助于認知升級的一本好書。這本書旁邊的一行字“你最終能走多遠,取決于見識”。我個人很認同這句話。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努力提升個人認知水平,通俗點講就是見見世面。我們有時候和父母溝通有代溝,這代溝是什么,我認為應該就是認知范圍的緣故。而比見識更重要的就是個人努力,去做永遠比想重要。回到這本書,開頭便講述了“命”“運”,“信命”而不“任命”,我現(xiàn)在也是盡人事,聽天命的狀態(tài)。盡管命運有所安排但我們還是要去靠個人努力去調(diào)整整個事態(tài)的發(fā)展。第一章便闡述了“幸福是目的,成功是手段”的觀點,是的,我們很多人都顧此失彼,而且丟失的恰恰是重要的東西,我們每天的忙碌的目的就是為了生活的美好,而卻在終日勞碌之中忘了初衷,只是在為金錢打工,而失去了生活本身的意義。同時說到了讓父母也跟隨我們成熟起來,這也是希望父母與我們之間認知同步,代溝減少,有更多的共同話題。第二章講述“人生需要減法”,增加是人的天性,而卻不想舍棄,而正是這天性讓我們經(jīng)常撿了芝麻而忽視了西瓜,我們要知道我們的一生本就是有限的,生有涯而知無涯便也是希望我們可以懂得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找尋自己所真正需求的東西,學會舍棄不必要的事物,那樣我們還可以活得更好更輕松一些。剩下的幾章不依依敘述了,因為他寫的每一章都值得拿來深究。每一章都是關照了各層人民,都可以從該書當中獲得自己所需要的精神財富,而獲得的多少就依人而論了。見識真的很重要,而且在互聯(lián)網(wǎng)如此發(fā)達的今天,增長見識倒是容易多的一件事了,而有時身邊的很多瑣事便局限了我們的成長,所以我們要學會“舍棄”,也要學會“選擇”。見識的增長,視野的拓寬,可以讓我們在未來的道路上順利一些。不至于被人說成“夏蟲”“曲士”。他還將自己的OKR在書中顯示出來,我們也可以參考打分,如圖 接下來是我在本書中所記錄的美文學習: 要想命好,首先要認識命的重要性,即信命和認命。信命是知道自己有所不能,認命則是不超越命運給自己畫的線,對于得不到的坦然接受。 “從心所欲,不逾矩?!薄鬃?/font> 命主要取決于兩個因素:環(huán)境因素和我們自己對未來走向劃定的方向。人生軌跡走不出這兩條線,個人的努力、運氣等不過是讓我們在這兩條線之間做微調(diào)而已。 注意你的想法,因為它能決定你的言辭和行動。 注意你的言辭和行動,因為它能主導你的行為。 注意你的行為,因為它能變成你的習慣。 注意你的習慣,因為它能塑造你的性格。 注意你的性格,因為它能決定你的命運。 ——撒切爾夫人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font> 教育中最可怕的事情是,用上一輩子的思想教育這一輩子的人如何去迎接20年后的未來。 人不可能一輩子不栽跟頭,如果一定要栽跟頭,早一點比晚一點好。 今天,如果能讓孩子從心里尊重父母,在行動上愿意和父母交流,那么比停在形式上的孝順有意義得多。 我們對死亡的恐懼有點兒莫名其妙,我們站在“有”的世界,試圖理解“無”的問題,按照“有”的邏輯,對“無”產(chǎn)生恐懼。 “人一出生,死期已定,這是怎樣的悲傷,我問天,天不語?!薄簩嵡?/font> “這個世界大家其實都在排著隊沿著一條路往前走,停不下來,走到盡頭就是死亡。這時,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了腔,開始說笑起來,更多的人參與了進來,整個隊伍便充滿了歡樂?!?/font> 我們的社會有時太講究功利,太講究做人,縱有金山銀山,也是乏味無趣的。 北大和清華培養(yǎng)了太多精致的利己主義者?!崦艉?/font> 我們的社會有太多的薛寶釵,太少的林黛玉。 人有兩個上帝賦予的特殊天賦是機器所無法取代的:一個是藝術的創(chuàng)造力和想象力,另一個是夢想和浪漫的情懷。 人生不僅要做人,也要作詩。中國從來不缺乏會做人的人,尤其是在當下時代,因此僅僅會做人是難以脫穎而出的,如果還會作詩,便容易鶴立雞群了。 社會上不是強者生存,而且適者生存。 “問心無愧是我們唯一穩(wěn)得的報酬?!?/font> ——約翰·肯尼迪 “夏蟲不可以語于冰著,篤于時也;曲士不可以語于道者,束于教也?!?/font> ——《莊子·外篇·秋水》 未經(jīng)審視的人生不值得度過。 ——蘇格拉底 審視的人需要有閑暇。我們今天有很多獲取知識和資訊的渠道,但是它們不能幫助我們審視人生,因為它們不是給我們帶來閑暇,而是讓我們更加沒有閑暇時間來思考。讀書則不同,尤其在讀紙質(zhì)書時,我必須有比較長的時間不做其他事情,這樣才能入境。正因為不得不把手中的事情放在一旁,才能審視人生。因此我看來,閱讀是當下可以讓我們審視人生不多的方法之一。 “Study as if you were to live forever, live as if you were to die tomorrow.”(終身學習,向死而生) ——牛津大學圣埃德蒙 由于基因的局限性,我們很難同時交往超過150個人。(鄧巴圈的人數(shù),也就是dengbaqiu)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問題。) 凡事三思而行,不要想到什么就說什么。(做人要持重,要多動腦筋,不要毛毛躁躁,) 對人要和氣,但不要過分狎昵。(很多時候,禮數(shù)有加,但保持距離是朋友之間最好的交往方式。) 相知有素的朋友,應該用鋼圈箍在你的靈魂上,可是不要對每一個泛泛的新知濫施你的交情?!?/font> ——《哈姆雷特》莎士比亞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貨殖列傳》 在生活中,背本趨末的做法時時可見。很多人不顧家地去掙錢,講的理由是為了家人的幸福,其實這種做法本身已經(jīng)讓家人不幸福了。 管理者要讓員工站在“做什么事情能讓公司做大獲益”的高度去工作。
㈠如果智商低于120就很難成功,而高于這個值之后,智商的作用并不明顯。㈡運氣或時代大環(huán)境對成功很重要,簡單地講就是要生逢其時。㈢影響個人發(fā)展的重要因素是家庭和生活環(huán)境。 ——格拉德威爾 三板斧破破四困境:第一板斧:確立“愿景—目標—道路”。第二板斧:即使聽到不中聽的話,也要試著找出其中的合理之處。第三板斧:凡事做記錄,這樣可以避免狗熊掰棒子。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人愿意開頭而不愿意收尾,九十九步都走了,就是懶得把最后一步走完。 我們強調(diào)做事要達到“瑞士制造”的質(zhì)量。 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 凡事做到50分靠常識,從50分做到90分靠技術,從90分做到100分靠藝術。 魯迅先生講,人“一要生存,二是溫飽,三要發(fā)展”。他又具體解釋道“我之所謂生存,并不是茍且;所謂溫飽,并不是奢侈;所謂發(fā)展,并不是放縱?!?/font> 金錢觀:1.錢是上帝存在你那里的,不是給你的,回頭你要還給他。 2.錢只有花出去才是你的! 3.錢和任何東西,都是為了讓你生活得更好,而不是給你帶來麻煩。 4.錢是靠掙出來的,不是靠省出來的,而掙錢的效率取決于一個人的氣度。 5.錢是花不光的,但是可以迅速投(投資、投機)光。 前半生用命換錢,后半生用錢換命。 在追求任何好東西(無論是人、物質(zhì)還是精神層面的)之前,我都會問自己,他們(它們)是讓我的生活變得更好還是給我?guī)砺闊?/font> 世界上最糟糕的預測不是100%錯了,而是錯了一半,因為前者反過來用還是有價值的,而后者從信息論的角度講毫無意義。 “別人貪婪時我恐懼,別人恐懼時我貪婪?!?/font> ——巴菲特 一個人的成功與否,不僅僅取決于他個人能力,更要靠他調(diào)動資源的能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