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著熟而漸悟懂勁,由懂勁而階及神明?!边@里王宗岳把太極拳練習分三個過程:著熟、懂勁、神明。對于著熟,歷來存在兩種不同的理解。一種認為,著熟就是假借套路這種練習形式,對每一動不作攻防想象或淡化攻防想象;另一種認為,著熟就是在練習太極拳套路的時候,把每個動作的攻防想象突出出來。角度不同,觀點不同。本文將從前一種觀點角度予以敘述。 一、認為套路中的動作不具攻防效應的太極拳家、技擊家不少 孫存周:“招法會因人而異,不切實用。”“勝敵無絕招,見敵打來,心念一動,隨式打去,即可成功,乃無意中抖擻之神威?!薄皟?nèi)勁精粹,出手無式無拘,故能因敵制敵。” 武當崇玄會館劉建民館長太極拳教學場景 王薌齋:“所謂某式生某力之說及某法可以克某拳之功,此真大言欺人,恐云此者,對于拳學認識尚遠?!薄叭g(shù)鍛煉如果只著眼于技擊的技術(shù)和技巧,只偏于某一姿勢或某一招式的刻板方法,就會背離拳術(shù)的總體要求?!?/p> 李小龍:“無形,我認為在現(xiàn)實中,武術(shù)的最高境界一定是沒有絕對形式的?!薄盁o法之法:哪里有方法,哪里就有限制”?!澳阆蛭页鋈?,我不假思索地截止并反擊?!薄敖厝烙柧毜淖罱K目的是:忘掉所學的一切”。“否定絕對形式——不切實際的步法、機械的身體運動、徒有虛架的花招和食古不化的拳套?!?/p> 楊式太極拳名家李雅軒:“萬不可專于一手一勢之作用,否則必掛一漏萬。蓋大道一以貫之,得其一而萬事畢。若想一著一勢之用,雖千著萬著總有窮盡,故智者不取也?!薄坝腥司毺珮O拳如其他門拳一樣,弄些著法招法,想些用法,這是大錯特錯的。因為練太極拳的,胸中是混然一氣的,是無所為的,是泰然的,不能專想某一手一勢的作用。如一想每手每勢的作用,那就用意不均勻了,那拳意也就始終不會上手了,不會發(fā)現(xiàn)了。拳意不上手,靈感沒有,將來在用的時候,就不能聽勁,聽不了勁,也就取不了勝?!?/p> 見多識廣的原湖南國術(shù)館秘書長向愷然:“因太極之著法,與他拳迥異。他拳肘則為肘,膝則為膝,效用顯露。學者易求其力量集中之點。每一動作,心目中皆得設(shè)假想之敵。拳術(shù)之動作愈簡明者,練習愈易收效。因其用意所在,顯然可見。如近世歐美盛行之拳斗,用意極簡,成就極易。舍憑藉天然壯健之體力,加以鍛煉外,無所謂藝術(shù)也。太極拳則不然,力量集中之點,初無定位,其目的在于能于應用時,因敵變化。故于練習時,務(wù)令周身無一處非力量可集中之點。欲于用時能臻此境界,全在練時用意周密。惟太極之著法,既不如他拳之肘則為肘,膝則為膝?!薄疤珮O拳一趟架式一百余手,其如何致用,有跡象可尋的甚少,雖可牽強附會某手如何用法,但因其一氣連綿不斷,勁路集中之點,無可尋求……”“不得和練外家拳一樣想象,某手系如何使用,攻擊敵何部,應如何發(fā)出,方為得力。此類想象,為練他種拳術(shù)時所不可少,惟練太極拳則萬不宜有此……在一趟架式中,就原來不曾分出某手系如何攻擊,如何招架??梢哉f全體沒有攻擊和招架方法,也可以說全體皆是攻擊和招架的方法。無論頭腦如何細密之人,欲從一趟架式中,分析出如何攻擊,如何招架,必是掛一漏萬,是不啻將攻擊招架方法的范圍縮小?!?/p> 引用 武式太極拳大師郝月如的話說:“太極拳不在樣式而在氣勢,不在外面而在內(nèi)。” 二、實戰(zhàn)與套路招式無關(guān) 1954年,白鶴拳名手,時年三十出頭的陳克夫與時年五十多的太極拳名手吳公儀,在澳門打了一場簽了“生死文書”的擂臺賽。從擂臺賽視頻看,如果事先不知道雙方的身份,觀者根本看不出比武者平時習的是何種拳術(shù),雙方都沒能打出該門派拳術(shù)的所謂招式。招式都沒有,都使不出來,所謂的“見招拆招”更是無稽之談。 有位網(wǎng)友說到:“中國武術(shù)比武真的不可以留下視頻證據(jù),一有視頻就把武術(shù)的形象再往下踩一腳?!本W(wǎng)友說這話,是受武俠小說的影響,誤以小說、電影中的情境為真,為參照。但多少也說出了實情:太極拳套路里的招式不大管用。 三、假借套路 套路動作前后的連接不假思索,動作準確,是著熟的主要指標?!皠幼鳒蚀_”,這在國家規(guī)定的競賽套路里問題不大,以教課書為準,錄像為參考。“動作準確”這在傳統(tǒng)套路里問題多多,因為沒有硬性規(guī)定和統(tǒng)一的標準:子父可以不一樣,弟兄可以不一樣,徒師可以不一樣,早年的自己與當下的自己可以不一樣。就拿楊式來說,楊澄甫老師是楊式太極拳里程碑人物,他40歲打的套路與50歲時打的套路很不一樣。40歲教學生與50歲教學生不一樣,不一樣的學生再教學生再不一樣。發(fā)展到現(xiàn)在,傳統(tǒng)楊式打法無以計數(shù),其他諸家情形都一樣。楊式直接學于陳式,還有多少陳式的蹤跡呢?吳、武、孫等式又還有多少陳式、楊式的蹤跡呢?如果,太極拳套路中的招式真的那么管用,在陳式以后的各家絕不會在如此短的時間里如此輕率地變“招”。如果,太極拳套路中的招式真的那么管用,太極拳就可冠以天下“招式第一多拳”之名了。 太極拳套路由有攻防意思的諸多所謂的招式構(gòu)成。練習的時候,你可以體現(xiàn)出攻防意思。如,摟膝拗步,摟膝之手要有摟掛對手來腳的意思,前推之手要有推阻對手前胸的意思。如果沒有這個意識,動作去向無主次,影響勁力順遂和精氣神的表現(xiàn)。但是,如果意識過濃,有過分的攻擊、防守意識,會渾身起僵勁,反而事與愿違,影響最為根本的松柔的進行。摟膝拗步是一個攻防意思比較明確的式子,處理起來比較容易,其他很多式子的攻防意思是百人百解,教學,處理就相對麻煩。初學時,對每個式子的攻防想象可以了解,但不可過分在意。攻防想象與式子的所謂力點息息相關(guān)。力點,就是兩個物體互相作用時的接觸點。嚴格科學地說,太極拳套路練習除了雙足踩地,足與地面有接觸點為力點外,身體其他任何部位不存在力點。所謂力點,在太極拳里它的實際意思是這個部位在運動時起引領(lǐng)作用。練拳至懂勁階段,力點和得力一樣是全身潛轉(zhuǎn),并不固定,這個時候固化它,就是死練呆練。同樣的原因,力點可以了解,不可過分在意,以免渾身起僵勁,影響最為根本的松柔的進行。 槍,它的攻擊威力體現(xiàn)在尖刃;刀,它的攻擊威力體現(xiàn)在刀鋒。外功拳,有始有端,它的攻擊威力體現(xiàn)在一招一式,每拳每腳情真意切力貫。太極拳勻緩連綿運勁如抽絲,無始無端無發(fā)力,無尖無刃無突凸,全體皆是攻擊點亦是防守點。它的一伸一縮一分一合,酷似兒時蒙眼雙手摸人探路的游戲,手探出去含蓄而有聽力,以待其觸,手摸到哪里就聽到哪里就觸到哪里,觸到什么是什么。大多少兒做蒙眼雙手摟人游戲時手探出去都意在手掌,當手掌碰觸到人時,能很快抓握住,當大臂碰觸到人時,反應很慢。有經(jīng)驗的少兒,手探出時意在整條手臂,柔柔的軟軟的,似松非松將展未展,不管手的哪一個部位碰觸到人,反應都很快。太極拳要練到“挨何處何處發(fā)”,整條手臂含蓄而有聽力至關(guān)重要。手伸出無定見,內(nèi)行、外行都戲稱打太極拳為“摸魚”,魚在哪兒?不曉得無須曉得。 拳不敵法,法不敵功。心意拳到形意拳到意拳,一步步走來,招式意識從強到弱到無,一直到無招無式的實戰(zhàn)家王薌齋橫空出世,令人深思。實戰(zhàn)家李小龍把武術(shù)的核心理解為四個字:近身,發(fā)力。廢棄套路,廢棄招式,一切練習圍繞著這四個字展開。他們的共同特點是,練習掌握根本性內(nèi)容,比如,能夠做到力達梢節(jié),前節(jié)強健有力,彈性用力,挨何處何處發(fā)。具有根本性內(nèi)容后,稍加對抗練習,適合自身的并能夠用于實戰(zhàn)的“招式”便自然產(chǎn)生。這種注重根本性內(nèi)容練習的練法,如果練不精沒有質(zhì)的躍升,則幾無用場;如果練習方法對頭,則潛力無限,提升空間很大。講究招式用法的練習,速效,上手快,即使不精,也有成效,但提升空間十分有限。摔跤,擒拿,拳擊等主從招式入手訓練,招式自有它的訓練規(guī)律,比如練習時快速,爆發(fā),負重等。太極拳用意不用力,勻緩連綿的方式于招式的練習幾無效應。一個人實戰(zhàn)中真正管用的招式不多,而太極拳想象出來的招式無限多,這是一廂情愿,是臆想,華而不實?!鞍ず翁幒翁幇l(fā)”是太極拳提出來的,什么叫挨何處何處發(fā)?換勁不換手!手不空回!不換手,何有,何來招式?“耄耋能御眾”是太極拳提出來的,使招用招需要身手敏捷,耄耋何有身手敏捷!如果太極拳朝招式走,會改變太極拳術(shù)的技擊特質(zhì),太極拳恐落有名無實。 佛像由木、石、泥等材料雕塑而成,拆之即無,是“空的”,稱為“空觀”。雕塑做成觀音即觀音,做成彌勒佛即彌勒佛,做成阿彌陀佛即阿彌陀佛,由工人定,故它的稱呼、形狀是“假的”,稱為“假觀”?!捌刑岜緹o樹,明鏡亦非臺”,佛教反對崇拜偶像,假借佛像只是讓人起見賢思齊之心,生仰慕效法之思而已,這是用“中觀”認識佛像的價值和作用。太極拳套路與佛像何其相似:拆之即無,如意拳就不用套路,是“空的”;可做成陳式,吳式、楊式,武式、孫式、沙式,和式等等,由人定,是“假的”。人們可以通過套路,以套路為切入點為抓手練出內(nèi)家拳?!安贿\氣而氣自周,不加力而力自彰,不用意而神自明?!眱?nèi)在的東西,亦可以舍棄套路以站樁加試力的方式練出內(nèi)家拳內(nèi)在的東西。這是用“中觀”認識太極拳套路的價值和作用。假借套路,行身法端正而得骨力、運勁綿軟而得筋力,一念不生而得氣力之實。身法端正而得骨力是為著熟,運勁綿軟而得筋力是為懂勁,一念不生而得氣力是為神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