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書于9月中旬在各新華書店、當當網(wǎng)、京東網(wǎng)、天貓、博庫書城及撫州樊登書店上市 盡管晏殊和王安石同為撫州臨川人,都有擔任宰相的經(jīng)歷,但他們之間交往不多。原因很簡單,晏殊生于991年,王安石生于1021年,兩人的年齡相差三十歲。晏殊于1055年去世時,王安石僅擔任殿中丞、群牧判官,兩人地位懸殊。 令宋粉們嘖嘖稱奇的是,晏殊早在1042年即一眼看透王安石性格上的致命缺陷,并且予以勸誡。 事實證明,晏殊的眼光那是相當毒。若干年后,王安石罷相回到南京,感嘆說:“今日思之,不知晏公何以知之?!?。 王安石本人尚有如此困惑,況乎他人! 三大才子會汴京 1042年新年剛過,朝廷便緊鑼密鼓準備開考。 正月十二日,省試主考官及考官的名單揭曉,共19人,以翰林學士聶冠卿權(quán)知貢舉,另有權(quán)同知貢舉4人、其他考試官14人。 接著,為避免考官們徇私情,又于正月十八日,任命直集賢院、知諫院張方平和集賢校理歐陽修擔任與考官們有親戚關(guān)系舉子的考官,也就是“別頭試”的考官。 大考的序幕徐徐拉開,舉子們摩拳擦掌,準備一試身手。 諸多舉子中,楊寘同學最為引人注目。 為什么呢? 因為楊寘在國子監(jiān)考了第一名,也就是所謂的監(jiān)元。這可不容易,國子監(jiān)是大宋最高學府,多少才華橫溢的世家子弟廁身其間。譬如,被后世視為散文大咖的王安石、曾鞏也參加了國子監(jiān)的這次考試。 另外一個原因是,楊寘同學的老媽太牛了! 合肥的楊大媽是北宋第一虎媽。與她相比,當下大名鼎鼎的衡水中學、長郡中學、臨川一中弱爆了! 楊大媽的老公楊居簡在宋真宗年間官至尚書都官員外郎,可惜1023年左右病逝了。于是,撫育孩子的重擔落到能文善詩的楊大媽身上。 嚴格,是楊大媽教育的主要特征。孩子稍微不合乎要求,就毫不手軟,拳腳伺候。這不是曉春編造的,宋人筆記原文是“小不中程,輒撲之”。 棍棒之下出孝子,楊察和弟弟楊寘在虎媽的魔鬼訓練中茁壯成長。 1034年,楊察參加大考,榜眼及第。 全國第二名,應(yīng)該大快人心吧? 不!楊大媽很不高興。 報喜人上門時,她老人家還在休息,聽說后,怒不可遏,扭頭不理大家,說:“這個不爭氣的兒子,把楊家的名聲毀了,被第一名壓住。下次,楊寘肯定不會這么糟糕,被人壓住一頭?!?/p> 可憐大帥哥楊察同學,考了榜眼,僅僅排在狀元張?zhí)魄渲?,就惹老媽藍瘦香菇鬧個不停,好長時間不理他。 看懂了吧,此番楊寘同學來者不善:各位,你們努力爭取第二名吧。 當然,并不是每個人都有那么宏大的目標。譬如,我們的曾鞏同學。 說起來,曾鞏同學也是官宦子弟。其祖父曾致堯是南豐縣宋代第一個進士,能詩善文,宋真宗朝官至戶部郎中,而其父親曾易占系1024年的進士,曾擔任太常博士、玉山縣令。曾鞏少有文名,此前曾參加科考,可惜時運未到,鎩羽而歸。不過,曾鞏和文壇大咖歐陽修關(guān)系不錯,不僅有書信來往,還得到歐陽大咖的當面點撥。此次進京應(yīng)考,曾鞏同學希望時來運轉(zhuǎn),金榜題名。 而首次進京參加大比的王安石躊躇滿志,其父親王益1039年卒于江寧府(今江蘇南京)通判任上,現(xiàn)在守喪期滿,他希望做那只“三年不鳴一鳴驚人”的大鳥。 1042年正月,上年八月一同通過了國子監(jiān)考試的三大才子齊聚汴京。此時,獲得國子監(jiān)考試第一名的楊寘29歲,曾鞏24歲,而王安石22歲。 北宋前期的省試,考詩賦、論策和帖經(jīng)、墨義,而起決定作用的是賦。帖經(jīng)、墨義幾乎只是走形式——填空、默寫,對于當時的學霸們來說,是送分題,拉不開距離。 很快,結(jié)果出來了。 楊寘同學依然獨占鰲頭,第一名。 王安石同學順利通過。 而曾鞏同學凌亂了,在榜文前上上下下、仔仔細細看了三遍,死活尋不到自己姓名。 歐陽大咖聽聞得意門生名落孫山,拿起如椽大筆,洋洋灑灑寫了一篇《送曾鞏秀才序》,為曾南豐打抱不平,你們這樣呆板地選拔人才大大滴不行,該改革了。又稱贊曾鞏落榜不落志,“思廣其學而堅其守”。 此時,歐陽大咖不知道,曾鞏同學要再熬15年,等他親自主考才能撥云見日。 一語犯忌,煮熟的鴨子飛了 曾鞏同學打道回府了,太陽照常升起,殿試如期而至。 殿試內(nèi)容和省試略有不同,一般考賦、詩、論各一題。這年的題目是《應(yīng)天以實不以文賦》、《吹律聽鳳鳴詩》、《順德者昌論》。 這是大宋青年英才的比拼,猶如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聚首的華山論劍。 楊寘同學前面已經(jīng)斬獲監(jiān)元、省元,再下一城,便能成就“三元及第”的傳奇。 對于讀書人來說,“三元及第”比珠穆朗瑪峰更高不可攀。中國科舉史一千多年,得以如愿以遂的僅有寥寥十幾人。 考試結(jié)束后,楊寘同學密切關(guān)注最終結(jié)果。 問題是,打聽殿試結(jié)果具有相當大的難度。實事求是地說,北宋的科舉制度已然相當完善,諸如鎖院、別頭試、封彌、謄錄、分等考第、三級評定等等防止徇私情、作弊的舉措均已出臺。而殿試試卷實行初考、覆考、詳定三級考校制度,分級授權(quán),相互制約,徹底杜絕制度上的漏洞。當然,殿試結(jié)果上報皇帝之前,東西二府的老大宰相、樞密使雖然無權(quán)變更,但還是能夠早一步知道。 楊寘同學手眼通天,因為他的哥哥楊察是樞密使晏殊的乘龍快婿。楊帥哥這些年青云直上,剛剛從萬眾矚目的“知制誥”崗位轉(zhuǎn)任實權(quán)在握的“勾當三班院”。 在親弟弟的再三要求下,楊帥哥便向泰山大人晏殊求助。 晏殊少年富貴,閱歷豐富,政治經(jīng)驗非常老到,看到結(jié)果后并不聲張,只悄悄說:“狀元不是你弟弟?!?/p> 此時,楊寘同學正和一伙人在酒樓喝酒,聽說后拍案而起,罵道:“不知道哪頭蠢驢奪了我的狀元!” 楊寘同學,你急啥呢?皇帝還沒有最后定奪嘛! 宋仁宗親自審卷時,主考官將第一名王安石的試卷呈上。 宋仁宗看到試卷中有“孺子其朋”幾個字,心中不爽,很不高興地說:“說這樣的話,腫么可以點為狀元?換一個?!?/p> 至于這句話犯了什么忌,宋仁宗沒有說,也沒人敢問。 “孺子其朋”出自《尚書·周書·洛誥》,原文為“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本來是周公對周成王說話的口吻,大意是: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和諧相處。 試想,宋仁宗十三歲登基,說不定太后劉娥也說過類似的話。小王同學,你誰?。∥易龌实鄱炅?,輪得到一個二十來歲的毛頭小伙子教訓?! 而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韓絳均為在職官員,按照規(guī)定不能點為狀元。 于是呈上第四名楊寘的試卷,宋仁宗高興地說:“點楊寘為狀元吧?!?/p> 就這樣,心雄萬夫、睥睨天下的王安石變成了第四名。 楊寘同學的運氣真好! 有這運還得有這命,否則,神馬都是浮云! 楊寘高中狀元后,授將作監(jiān)、潁州(今安徽潁州)通判??蛇€沒赴任,噩耗傳來,見鬼殺鬼見神殺神的楊大媽over了。作為一名貨真價實的“媽寶男”,楊寘同學悲痛欲絕,以至于一病不起,最終一命嗚呼,年僅三十歲。據(jù)說,病逝前,楊寘的朋友夢見他自稱“龍首山人”。他覺得不吉利,自言自語地說“龍首,指我先后四次奪第一名;山人,是沒有祿位的意思。莫非不等我上任死期已到?!” 好不容易考一個萬眾矚目的大宋狀元,好不容易等來官袍加身,豈料身體不爭氣,掛了??蓱z可嘆! 晏殊的眼光相當“毒” 幾天后,王安石一伙人奉旨前往拜謁樞密使晏殊。 這種拜謝,形式大于實質(zhì)內(nèi)容,很快結(jié)束了。 晏殊讓王安石獨自留下,說:“小王同志,我們是老鄉(xiāng),早就聽人說你德才兼?zhèn)洹N沂浅⒃讏?zhí),而你名列前茅,才華橫溢,我感到臉上有光??!” 王安石剛想謙虛幾句,卻又聽見晏殊說:“家鄉(xiāng)人,不見外。哪天抽空一起吃個飯吧?!?/p> 晏殊此時實際上是僅次于宰相呂夷簡、章得象的大人物,如此低調(diào),讓王安石十分意外,受寵若驚,連連答應(yīng)。 過了幾天,晏殊果然派人前來相邀吃飯,給足了面子。 吃完飯,晏殊又留王安石喝茶,聊天。 兩人東拉西扯,聊聊撫州大成巷、聊聊晏殊的家鄉(xiāng)沙河村,又聊聊王安石的家鄉(xiāng)鹽埠嶺。 突然,晏殊同志話鋒一轉(zhuǎn):“介甫啊,若干年后,你的名望、職位將會超過我?!?/p> 王安石連忙說:“晏大人,王某何德何能?” 晏殊操略帶臨川腔的官話說:“呵呵,老晏的眼光沒問題。不過,我也有兩句話勸你,不知道該不該說?” 王安石說:“請指教。” 晏殊稍稍猶豫,說:“能容于物,物亦容矣?!?/p> 王安石有點茫然,但還是勉強點了點頭。 回到旅舍后,王安石感嘆說:“晏殊這么大的領(lǐng)導,卻要我隨大流、容流俗,也太那個了!” 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回到江寧府。1084年,他的弟弟王安禮任江寧知府。 有一次,兄弟兩人聊起王安石和晏殊交往的舊事。 王安石檢討說:“唉!以前我對晏大人的話沒有重視,不以為然,現(xiàn)在悔之已晚。這些年,我在朝廷,與人共事交友,處處樹敵。即使有幾個朋友,也有始無終?,F(xiàn)在看,晏殊大人早就看出我性格上的缺點了。” 怎么樣?對晏殊入木三分的觀察和見識,誰不嘆服?!身居宰執(zhí)高位,竟然放下身段邀請一個剛剛考中進士的年輕人吃飯,甚至敢斷言王安石日后官居宰執(zhí)。這還不算神奇,神奇的是,他能一眼看透王安石身上最致命的弱點,建議他打開心胸、度量,不要自視太高、過于偏執(zhí)。 這是一個千古謎團。 1042年,晏殊52歲,踏入仕途達38年,歷經(jīng)風雨,閱人無數(shù),舉薦、拔擢了范仲淹、歐陽修等眾多官員,也深知置身朝堂,妥協(xié)其實是一種能力、一門藝術(shù)。此時的晏大叔,眼光穩(wěn)準狠,掃一眼,便能看個八九不離十。從王安石的詩賦論答卷中,他足以看到對方出類拔萃的才華;從王安石形象、氣質(zhì)中,他能感受到對方清高孤傲的品性;從王安石在宴會上的表現(xiàn),他能發(fā)現(xiàn)對方執(zhí)拗、胸襟不夠開闊、不能容人的弱點。 王安石進士及第后,前往揚州任職,而晏殊慶歷四年(1044)即遭遇外放,他們在工作和生活上的交集極少。 但即使如此,晏殊整體上留給王安石的印象很好。晏殊去世后,王安石作《元獻公挽辭三首》,以示懷念和哀悼之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