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參加科考的學(xué)子來說,高中狀元是至高榮譽(yù)。中狀元顯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要想獨(dú)占魁首,除了科考中過五關(guān)、斬六將,最終得過皇帝這一關(guān)——狀元的決定權(quán),在皇帝手里。王安石幾乎中了狀元,但最后煮熟的鴨子竟然飛了。王安石的試卷曾被擬為第一,主考官將試卷遞到皇帝手中時(shí),因其中的四個(gè)字被皇帝瞧出“毛病”,結(jié)果與狀元失之交臂。 王安石自幼才華出眾,智力超群。二十一歲時(shí),王安石參加科舉考試,深得主考官好評,擬定王安石第一。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韓絳,都是后世名人。未進(jìn)入“三甲”的楊寘,排名第四。王安石丟了第一,據(jù)說就與這“第四”有關(guān)! 不知道楊寘很多,但很少有人不知道這首《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shí)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dú)徘徊?!?/span> 對了,晏殊!晏殊(991—1055),字同叔,著名詞人,曾任大宋宰相。晏殊與其子晏幾道,都是北宋詞壇上無人不知的人物,但晏殊也是一位正直的好官,晏殊歷任要職,更兼提拔后進(jìn),如范仲淹、韓琦、歐陽修等,皆出其門。圈定王安石為狀元的,正是主考官時(shí)任兵部尚書晏殊。 事情的逆轉(zhuǎn),出在第四名楊寘這兒里——楊寘,晏殊的乘龍快婿楊察的弟弟。考試結(jié)束后,楊察千方百計(jì)從他老丈人晏殊那兒打探消息。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楊察明白了楊寘沒中得狀元。楊察把消息告訴楊寘時(shí),楊寘正同朋友喝酒,一聽狀元不是自己,不由破口罵道,發(fā)誓狀元非我莫屬! 楊寘后來真的爭到了狀元,不過不是楊寘贏了,而是王安石輸了。王安石輸了楊寘有沒有關(guān)系,史上并無確切記載。宋仁宗接到主考官送來的卷子,一眼就瞧出了王安石文章中的四個(gè)字:“孺子其朋”! “孺子其朋”,典出于《尚書周書洛誥》。原文是:“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北臼侵芄珜Τ赏醯目谖?,一般理解為“你這年輕的小孩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樣融洽相處?!贝藭r(shí)的王安石,只是二十一歲的小伙子,而宋仁宗已經(jīng)是在位二十四年的“老”皇帝了。一個(gè)年輕人,居然用長輩的口吻教訓(xùn)皇帝!也是宋仁宗脾氣好啊,不問罪,大筆一勾,王安石“第一”變“第四”了。 接下來,第一名應(yīng)該輪到王珪。但不,宋朝有個(gè)不成文的規(guī)定,凡是官宦子弟一般不宜欽定“狀元”,得給草根兒考生讓路。王珪和楊絳,都生于官宦世家,“狀元”自然沒他們的份。第四名楊寘,天上掉餡餅,歪打正著又順理成章地成了“狀元”。 “言偽而辯,行僻而堅(jiān),心生執(zhí)拗,居高位必誤天下蒼生者?!边@話大半出于《春秋》,后來有人將這句話送給了王安石。王安石不是一個(gè)心胸開闊的人,但意志力很強(qiáng),丟“狀元”的事,王安石一直耿耿于懷。他一直欣賞曾鞏的話:什么狀元不狀元的,歷朝歷代不是出現(xiàn)過無數(shù)的狀元嗎,但真正能干出一番事業(yè)的人卻寥寥無幾! 不管怎么說,這故事的勵(lì)志作用真的很明顯:楊寘過了一把狀元癮,一生很平庸。王安石、王珪、楊絳,均與“狀元”失之交臂,最后都成了宋朝著名的宰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