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武術與中國文化 每一個中國人心中 都曾有一個武俠夢 我們從小就談論武術 但真正的實戰(zhàn)武術有誰了解 下面這段視頻 非常值得一看 只有16分鐘 顛覆普通人對武術的理解 首先,一個真正的武術家的狀態(tài)和氣質是清高、散淡的,是內心強大,外表溫和的,是遇到大的是非的時候,一身傲骨,但無傲氣的! 葉問老先生表面看起來安靜、平和、慈祥。誰能想到他是個武術家,誰能想到他是李小龍的老師? 王薌齋先生一副儒雅像,沒有那種江湖氣、彪悍、魯莽他把形容武術的文學化了,他在書里記載:“心比烘爐,雜念若紛飛雪花,入爐即化?!?/span> 作為習武之人,在武術對抗的時候首先要排除自己的恐懼,自己內心要足夠強大,強大到要有“踢翻滄海,喝散白云,大地塵飛,虛空粉碎”想法。這樣的人什么樣的敵人可以抵抗呢? 真正的優(yōu)秀的武術家是儒雅和溫和的,內心的強大才能造成真正外形的平和。那些前輩都在武術的創(chuàng)新和開創(chuàng)的過程中,包括推廣武術文化的過程之中做出了很大貢獻的。他們一直以一種尚武的精神來推動武術為這個民族去服務。 什么才是真正的中國武術呢? 一提到中國武術,我們每個人會想到少林寺、武當山、崆峒山、峨眉山等,為什么和尚道士練武術呢?就是因為中國武術不是對付人的,是對付野獸的。出家人在長期的修行過程之中,他們既要保持體力,又要保持一種心理的平和,就是需要觀想,但又要保護身體不受野獸的侵害。所以他們就研究野獸,總結出一套中國武術的方法,就叫陰性武術體系。傳統(tǒng)武術決不去練肌肉,練體能,它是用一種特別平和的站樁的方式,仿照野獸的攻擊方法,創(chuàng)立了武術體系。 中國武術的技擊是一種生存本能,而不是競技,但是練功的方式是用養(yǎng)生的方式。它長期蓄養(yǎng),而不是靠大的體力運動。 中國武術練功和練拳是分開的。所謂“練拳不練功,到老一場空”,功,其實是整個養(yǎng)生的過程,它是通過一些對稱運動,通過一些內部梳理,通過一些心法,來把整個身體調的安徐、平和,行為流暢、心理安詳。 有一句話叫“心平而氣和”,因為武術的心理目標就是心意和、意氣和、氣力和,心為頭,心平氣就和,氣和了力就出來了,按道家來說是一個反向操作和弱化使用的過程。 其實真正的武術的宗旨更重要的是養(yǎng)生。 很多人問太極能打人么,你可以體驗一下太極,太極的力量叫螺旋杠桿,太極屬于武術當中的超越機制。 任何藝術、武術是服務于生命本體的,是使人生命愉快的。 馮鐘云 鐘云武術空間的創(chuàng)始人,他傳奇的經歷煉就了今天篤定的生活態(tài)度。他既是武術高手,又是國畫名家,最重要的是,今天的他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堅定推動者。 他這樣描述武術:“這是一種時尚,一種身心潔凈的古老時尚;讓我們回到古代;讓生活慢下來;讓身心回到自然。” 升級版終于做好了,原料好了好幾個檔次,包裝和設計都是我們自己做的。喜歡的可以嘗試一下 (升級版盤香) (線香) (這是經典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