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組成】當歸(去蘆酒浸炒) 10 g 川芎6 g 白芍藥10 g 熟干地黃(酒灑蒸)15 g 茯苓12 g 桂枝10 g 白術6 g 炙甘草6 g 生龍骨15 g 生牡蠣15 g 。 【組方依據(jù)】眩暈的病因病機主要為“諸風掉眩,皆屬于肝”。朱丹溪認為“無痰不作眩”,張景岳提出“無虛不作?!保约昂笫泪t(yī)家所提出的“無瘀不作?!?。歷代醫(yī)家在論述眩暈證時,往往都是從某一個方面強調某一個因素,而臨證時往往由多種因素綜合而成。風(內風)痰、虛、瘀雜合而至導致眩暈?;谘炞C的病因病理,以四物湯合苓桂術甘湯加龍牡,達到祛風養(yǎng)血,化痰活血,健脾利濕,從而起到標本同治的目的。 【方藥分析】本合方中以四物湯補血活血,補面不滯,一則針對眩暈“虛之本”,二則調暢氣血,防瘀之至,瘀已成則可助活血祛瘀。苓桂術甘湯健脾利濕,脾胃健旺,可使精血化生有源,痰濕無以為聚,又能助肝之條達,體現(xiàn)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觀點;苓桂術甘湯溫化痰飲,加生龍骨,生牡蠣熄風潛陽。諸藥合用,相得益彰,使標本兼治,緩急相宜,共成調補氣血、健脾養(yǎng)肝、化痰去濕、熄風潛陽之功。 【用方指征】臨床上對多種原因如頸椎病、美尼爾病、前庭神經(jīng)元炎、延髓背側綜合征、一過性腦缺血發(fā)作及腦梗塞等引起的眩暈,伴有心中悸動,惡心嘔吐,貧血,少寐、浮腫等作為用方指征。 【臨床應用】 1.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 臨證以發(fā)作性的眩暈,視物旋轉,惡心欲嘔為主要表現(xiàn),伴胸脘痞悶,或兼有頭重如蒙,舌苔白膩,脈象濡滑,重則昏厥猝倒等作為用方指征。 2.美尼爾病 臨床上每因勞累或煩惱或過食滋膩之品而誘發(fā),發(fā)作前可有耳中如蟬鳴,耳后鈍痛,耳周灼熱等表現(xiàn),發(fā)時如坐舟車,頭痛畏光,耳鳴重聽,惡心嘔吐,甚則面色蒼白,汗出溱溱,并可引出規(guī)律性水平眼球震顫,發(fā)作可持續(xù)數(shù)分鐘至數(shù)小時不等。臨證時以發(fā)作伴有頭重昏蒙難以支撐,嘔吐痰涎,舌苔膩,脈濡或滑作為投藥指征。 3.延髓外側綜合征延髓外側主要由椎動脈分支小腦后下動脈供血,此處閉塞或狹窄時可產(chǎn)生劇烈眩暈、平衡障礙、嘔吐、語言含糊不清及進食嗆咳等。檢查可見眼球震顫,軟腭及聲帶麻痹,有交叉性感覺障礙,病側有霍納綜合征。以伴有舌苔白膩,脈弦滑作為用本方的指征。 4.前庭神經(jīng)元炎 前庭神經(jīng)元的病變,臨床特征為陣發(fā)性單獨的眩暈而無耳鳴及耳聾,主要見于青年人,病前常有非特異性病毒的上呼吸道感染。眩暈起病突然,少數(shù)病人有數(shù)小時至數(shù)天的“輕頭痛”或“不平衡”的前驅期,眩暈程度嚴重,伴有惡心、嘔吐,舌苔白膩,脈濡或滑作為用藥指征。 5.藥物中毒性眩暈 多種藥物可引起內耳及聽神經(jīng)的損害,如吡喹酮、鏈霉素等,后者對內耳前庭毒性較大,易引起眩暈,甚至耳聾。其急性中毒多在用藥后數(shù)日內發(fā)生眩暈,惡心嘔吐;慢性中毒多見,常于第4周出現(xiàn)眩暈,約1周達到高峰。因個體敏感性不同,發(fā)病不一。眩暈也可在停藥數(shù)日后發(fā)生,以平衡失調,步態(tài)蹣跚,覺外周環(huán)境有左右上下?lián)u晃,擺動,舌質淡苔白膩,脈緩作為本病用方指征。 6.低顱內壓癥候群 本病亦稱低腦脊液壓癥候群,一般皆以腦脊液初壓作為判斷標準。在正常呼吸情況下,在頭部水平側臥位時,腦脊液初壓低于50 mm 水柱者可被認為低顱內壓,但也有主張腦脊液初壓界于30~40 mm H20。臨證時以擠壓式的劇烈頭痛和眩暈,坐位時頭痛加劇,平臥時頭痛減輕,或有嘔吐、厭食,全身無力,步行不穩(wěn),項強直及發(fā)作性昏睡,血壓可偏低,脈搏細弱,舌質淡苔白潤作為投藥指征。 7.高血壓病 高血壓病日久往往由于陰損及陽,臨床上以眩暈頭痛,視物模糊,胸悶,惡心泛嘔,顏面下肢浮腫,舌質淡胖,苔薄白或厚膩,脈象弦滑作為用方指征。 【臨床報道】 臨床報道主要是用于各種類型的眩暈。常濟公[用鎮(zhèn)眩湯治療美尼爾綜合征80例,以懷牛膝9 g,生赭石15 g,生龍牡各15 g,靈磁石15 g,炙甘草15 g,生白芍15 g,麥冬12 g,五味子9 g,枳殼9 g,谷芽15 g,生地黃12 g為基本方。惡心嘔吐者加竹茹、半夏;耳鳴、耳聾者加石菖蒲、蔥白;口干目赤,脈弦數(shù)者加龍膽草、黃芩;神疲失眠,脈細弱者加生黃芪、酸棗仁;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加熟地黃、女貞子;胸悶、頭昏如蒙,苔白膩加白術、半夏。水煎服,日1劑,一個月為一個療程,結果55例痊愈未發(fā),9例癥狀有明顯改善,近期有效率達80%。陳桂德2.也用此方治療美尼爾病40例,藥用澤瀉、茯苓各20 g,制半夏、天麻、白僵蠶、枸杞子、白蒺藜各10 g,丹參15 g,枳實、陳皮各6 g,龍骨、珍珠母各30 g,氣虛者加黃芪、黨參各30 g;血虛者加川芎、當歸、白芍各12 g;內熱加黃連6 g,黃芩10 g;耳鳴加石菖蒲20 g;腎虛者加山萸肉10 gc 5天為一個療程,結果一個療程痊愈10例,兩個療程痊愈14例,三個療程痊愈9例。陳寶田等3用此方治療眩暈300例,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180例,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8例,美尼爾綜合征30例,年齡23~80歲,男168例,女132例。其中椎動脈型頸椎病180例,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48例,美尼爾病30例,功能性眩暈21例,前庭神經(jīng)元炎9例,延髓背側綜合征3例,血栓性腦梗塞3例,低顱壓性眩暈3例,吡喹酮毒性反應3例,結果治愈105例,顯效114例,有效78例。還有學者14.5用本方為主治療椎一基底動脈缺血性眩暈( CTI As),以眩暈伴視物旋轉或視物不清,黑朦,閃輝,頭痛,猝倒,眼球震顫,舌質紫暗、瘀斑、瘀點,舌苔膩為辨證要點,并和西藥治療組相對照,結果顯示治療組的臨床療效均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 P<0.05),且治療組的復發(fā)率較對照組為低。 【臨床體會】 我們在臨床應用鎮(zhèn)眩湯主要用于治療各種原因引起的眩暈,多隨證加減,如嘔惡加竹茹、半夏;耳鳴耳聾加石菖蒲、蔥白;兼口苦、目赤、脈弦加龍膽草、黃芩;神疲、失眠、脈細加黃芪、棗仁;五心煩熱、腰膝酸軟加山萸肉、熟地、女貞子;胸悶、頭昏如蒙、苔白膩加白術、半夏;氣虛加黃芪、黨參;血虛加川芎、當歸、白芍;內熱加黃連、黃芩等,具有較好的臨床療效。在治療的同時,應積極做相關檢查,以明確病因,從而能取得更好地治療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