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書單(ID:BookSelection) 死神和讀書 讀書是為了活得更好。 那么,當一個人身患絕癥,只剩下一兩年,甚至是幾個月生命時,讀不讀書,還有那么重要嗎? 威爾·施瓦爾貝是世界知名出版公司Hyperion Books的總編輯,他在事業(yè)如日中天時得知噩耗,母親罹患癌癥,將不久于人世。 在母親的最后時光,母子二人突發(fā)奇想,創(chuàng)立了一個小型的讀書會,通過共讀一本本書,來分享彼此對生命的感悟。 威爾將整個過程,事無巨細,付諸筆端,于是,就有了這本《生命最后的讀書會》。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是一本闡述“向死而生”的書。 有一次,威爾和母親談?wù)摗断嗉s薩馬拉》時,不約而同地聊到了書中的一段引文。這段引文是毛姆寫的一個短篇寓言,講述了一個關(guān)于死神的故事。 有一個巴格達商人,命令傭人去集市采購食品。沒過多久,傭人就回來了。 他面色蒼白,渾身打顫,說道,主人,剛才我在集市時,有個女人推了我一把。我轉(zhuǎn)過身,發(fā)現(xiàn)推我的女人是死神。她看了我一眼,又做出一個威脅的手勢。請您把馬借給我,我要馬上離開這里,去薩馬拉躲避,這樣死神就找不到我了。 聽罷,商人將馬借給傭人,傭人上馬,飛奔離去。 商人來到集市,看見死神站在人群中,于是問他,今天早上,你看見我的傭人時,為何作出威脅的手勢?死神回答,那并非威脅,那只是個表達驚訝的手勢。我有點驚訝在巴格達看見他,因為我本來今晚跟他在薩馬拉有約。 這則關(guān)于死神的故事,有一種宿命的味道:不論你是誰,一旦死亡找上你,都避無可避。 母親確診胰腺癌時,威爾正在法蘭克福參加書展,他處在事業(yè)巔峰,作為出版社總編,每天有太多會議要開,太多文件要處理。 聽到噩耗后,他瞬間懵了,不知自己身在何地。回到住宿的酒店,他喝了很多酒,醉得厲害,打開電視,不停換頻道,徹夜未眠。 過后,威爾跟母親談到這個晚上,母親很驚訝,最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威爾竟然選擇了看電視,而不是看書。 威爾的母親,只要感到悲傷和茫然無措,她就會打開一本書。書能使她精神集中,使她平靜,帶領(lǐng)她走出困惑,面對現(xiàn)實。 罹患絕癥后,她意識到,每個人的一生中,都有太多想看卻看不完的書,太多該做卻無法做到的事。讀書跟行動并不矛盾,閱讀真正的敵人是死亡。 當死神如影隨形,她依然沒有忘記讀書,還經(jīng)常給兒子威爾推薦好書,分享讀書心得。 有一次,在醫(yī)院的門診部,威爾突發(fā)奇想,如果我們總在同一段時間,看同樣的書,又一起討論,就有些像一個讀書會了。 母親問,讀書會不是都會帶些東西吃嗎? 威爾笑道,那我們就成立一個世上獨一無二的、不吃東西的讀書會吧。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就這樣成立了。 用讀書來延長生命 楊德昌說,電影讓人類的生命延長了三倍。 讀書也有類似功效,在不同的書里,可以體驗不同的人生,讓原本單一的生命變得豐盛。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提到,威爾的母親,患的是胰腺癌,所有被診斷出患有胰腺癌的人,只有不到5%,活過了5年。像威爾母親這種癌細胞擴散后才確診的,通常只能活三個月到半年。 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最大程度的感受生命之華美,讀書是最好的選擇。 在兩個人的讀書會上,威爾問母親,她小時候最愛看的,都是哪些書。 母親說了《飄》,以及赫爾曼·沃克的《初戀》,在談到這些書時,母親很自然地聊起自己的童年、學(xué)校和朋友,沉浸在對往事的追憶之中,流露出幸福的神情,就好像重新又活了一遍。 重讀往昔鐘愛的圖書,讓威爾的母親,能夠回味舊日美好,體驗?zāi)欠菡滟F的情愫,相當于在極其有限的剩余時間里,延長了數(shù)倍生命。 不止如此,讀書還讓她更加敢于面對死亡。 在一次突發(fā)高燒后,她選了艾略特的《大教堂》作為讀書會的閱讀書目。威爾問她,是否是為了懷念過去,才選擇重讀艾略特的戲?。?/span> 母親回答,不是。 她之所以重讀這本書,一是因為作品中優(yōu)美的文字,二是作品對主教托馬斯·貝克特的刻畫,這個人寧肯犧牲自己,也不愿昧著良心,做不正義的事情。 母親說,她無懼死亡,只是想再多活一個夏天。 在《每日的力量》這本書里,她用筆勾下這樣一句話:我們只能擁有今日,因為昨日的我們已經(jīng)死去,而明日的我們還未出生。 讀書讓威爾的母親,變得越來越達觀。 新年夜前夕,母親說,她感到自己很幸運,可以在確診后挺到第二個新年。在豐盛的晚宴上,她對全家人講: 我去世之后,我不想你們?nèi)魏稳吮瘋?。不過,我希望你們可以彼此關(guān)照,假如我聽說你們中有誰吵架,我會很生氣。假如有誰搞破壞的話,我將從墳?zāi)估镢@出來教訓(xùn)他。 行動起來 讀書和行動,是互相促進的關(guān)系。 《生命最后的讀書會》中威爾的母親,就是個知書達理、知行合一的行動派。 她曾因工作關(guān)系,9次往返阿富汗,對那里的難民和兒童,產(chǎn)生了深厚的感情,并在阿富汗境內(nèi),建立了一個圖書館的基金會。在生命的最后幾年,創(chuàng)建阿富汗圖書館,是她最關(guān)心的事情之一。 為此,她每天打很多電話,參加各種會議,推進事情一步步朝前發(fā)展。有時,還需要設(shè)計和發(fā)放宣傳冊,擬定參加慈善活動的邀請名單,以及審閱各種構(gòu)建圖書館的提案。 她說,阿富汗的情況越糟糕,我就越要堅持蓋圖書館的信念。這也許算不上什么偉大的事,但卻是一件重要的事,我必須要為那些可愛的孩子做點什么。 這種愛的執(zhí)念,即使在母親患病后,依然不熄。 母親有個哈佛的老朋友,對此深為感動。有一次,這個老朋友提了個建議,假如我能夠捐些錢去建造阿富汗圖書館,你是否可以多休息一下,不要讓自己那么操勞? 最后,這位老朋友說到做到,捐了一百萬美元。 威爾認為,母親懂得利用情緒使自己振作,讓自己更加專注,并感染到身邊的人,一起齊心協(xié)力,將那些需要完成的事情貫徹到底。 威爾因工作繁忙,一度陷入焦灼。母親經(jīng)過觀察后,發(fā)現(xiàn)他已無法從出版社的工作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于是勸他辭職,開辟一個新天地。 一天下午,威爾陪母親看完醫(yī)生回家,此時,母親的癌癥,已到了晚期。 他們坐在沙發(fā)上,威爾突然對母親說,我認為我可能要寫本書,關(guān)于我們看過的那些書,我們的那些討論,以及我們的讀書會。 母親沒有表態(tài),但在第二天,她就將母子二人看過的所有書籍,以及筆記,列了一個書單,告訴威爾,這是為他寫書準備的資料。 9月14日,凌晨3點15分,威爾的母親去世了,表情平和,仿佛睡著一般。 在威爾母親的床邊,放著那本《每日的力量》,翻開的那一頁末尾,寫著這樣一句話:假如你不愿祝福他,那么不要為之祈禱。假如你愿意,不能只靠祈禱,還必須為之努力。 這是她閱讀生涯的最后一個句子。 威爾的母親,讀書讀到了生命最后一刻,她致力于創(chuàng)建阿富汗圖書館也好,為兒子即將要寫的書列書單也罷,都因她對書懷有深厚的信仰。 正如威爾在《生命最后的讀書會》結(jié)尾所寫: 母親曾經(jīng)對我說,不要對惡視而不見,要相信我們能用行動改變它。她對書籍的信心從不曾動搖,她深信書籍是人類兵工廠里最強大的武器。 閱讀形形色色的書籍,通過多種形式閱讀,不論是印刷的、電子的還是有聲的,只要你讀的是一本好書,就會對你的生活產(chǎn)生正面的影響,即使你自己尚未意識到這點。 母親還教導(dǎo)我們,你能夠改變世界,而看書是最有效的方法。 說實話,當小編決定推薦這本《生命最后的讀書會》時,其實是有一點點糾結(jié)的。 畢竟,這不是一本輕松的書,能讓你在夏日午后,陷在沙發(fā)里,悠哉悠哉地翻上幾頁,打發(fā)輕飄飄的時光。 讀這本書,你未必會輕松愉悅,相反,你可能會感到沉重,并且不由自主地思考一些嚴肅問題,比如讀書的意義,甚至是活著的意義。 眾所周知,小編的使命是推薦好書,并且一有機會,就會向大家見縫插針地分享書單的理念:讀書是為活得更好,F(xiàn)or better living。 但是,活在這個豐富而有限的世界里,死亡是不可回避的。如村上春樹所說,死并非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 明白了生與死的關(guān)系,才能更勇敢地生活。所謂向死而生。 在《生命最后的讀書會》里,那位熱愛讀書的母親,頗有洞見地指出: 實際上,我們的整個人生就是一場讀書會。不管我們愿意與否,所有人都在這個“最后的讀書會”中,因為我們看到的每一本書,都可能是最后一本,每一次對話,都可能是最后一次。 當你無所事事,虛度光陰時,不妨想想那些死去的人,生命只有一次,請不要辜負它,盡快行動起來,看自己想看的書,做自己想做的事。 主筆 | 哲空空 編輯 | 黑羊 圖源 | 《菲洛梅娜》 |
|